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认识古玉的基本常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识古玉的基本常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本工具

一、 一般鉴赏的基本工具(见图1.2)

(1)托盘(2)游标卡尺(尺寸以公分(cm)为单位)(3)磅秤(重量以公克(g)为单位)(4)10倍~22倍放大镜 (5)高倍率的显征镜(6)强光手电筒(7)白色手套(8)毛刷(9)盘袋(10)照相机

二、 鉴赏古玉时应注意事项:

1、 玉器应置于托盘上(月盘、星盘)。(注1)2、 一次只看一件,避免碰触破损。 3、 次第传观时,玉不离盘,盘不离台。4、 不易站立的玉器应平放。 5、 有盖子或组合件的玉器,应先分开置放。6、 生坑品未经许可,勿直接用手触摸或盘玩,触摸时最好戴上手套。7、 宾客应有“褒而不贬”的风度。8、 全体观赏完毕后再做讨论。

玉器的物理性质

一、与玉石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物理性质

玉器的物理性质简言之即为“玉质”,包括颜色、硬度、韧性、比重、条痕、光泽、透明度、颗粒度、晶形、断口、解理、结晶水(注2)、包里体等。

颜 色(图3)

颜色主要是指玉石的基本色(本色),是玉石对可见光(白光)的吸收,而呈现出各种颜色。 观察玉石的颜色,要在自然白光之下,因为日光为“七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在内的各种色光,都在白光波长中。而一般的灯光是不全光,所以有“灯下不观色”之说。

玉石对光完全吸收,呈现黑色,完全不吸收,呈白色或无色,还有其他的“补色”现象。可与美国地质学会出版的“岩石颜色表”比对。

硬 度

硬度是指外力进行分割物质时的难易程度。测定硬度的方法可分“摩(莫)氏硬度”与“维氏硬度”。

摩氏硬度与维氏硬度对比表:

矿 物

摩氏硬度

维氏硬度

滑 石

1

2

石 膏

2

35

方解石

3

172

萤 石

4

248

磷灰石

5

610

长 石

6

930

石 英

7

1120

黄晶(注3) 8

1250

刚玉(注4) 9

2100

金刚石

10

10000

以简单物件刻划来把握大约的硬度; 纸上划痕,约摩氏1度;与指甲相同,约摩氏2度;与美工刀相同,约摩氏5.5度;与玻璃相同,约摩氏6度。

韧 性

韧性通常是指玉石内在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对外力的抗压强度,也可以用“研磨硬度”来表示。

韧性的大小,依次是黑金刚石、闪玉、辉玉、刚玉、金刚石、水晶等。宝石或玉石的韧性分五级,即特别级、出色级、好级、不错级、很差级。

比 重(图4)

比重是指玉石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时重量之比。比重大的玉石,其密度和硬度也比较大。 常见的比重法有天平法、比重瓶法、重液法等。重液法的比重液为“三溴甲烷”或“溴仿”,比重为2.88。

光 泽

光泽是指玉石表面反射光的强度,可用反射率来表示。

矿物或玉石的光泽可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中国传统的玉石大多数为玻璃光泽,但因质地、硬度和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很多特殊光泽效应,可分油脂光泽、蜡状光泽、树脂光泽、绢丝光泽、猫眼光泽、土状光泽、珍珠光泽等。

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玉石或矿物透光的能力。

测定透明度通常是以2mm的厚度为标准,可分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二、 闪玉的物理性质(图5)

闪玉是一种属于“闪石类”的玉,是由“透闪石”或“阳起石”这种含水的钙镁铁硅酸盐所构成。其颜色可分白玉、青玉、黄玉、墨(黑)玉、碧玉等五种基本色。硬度为摩氏硬度6.5-7度,风化后硬度可能降低。 韧性为特别级。 比重为2.96-3.17,风化后“视比重”(注5)可能降低。 抛光后的光泽为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风化后形成蜡状光泽、土状光泽等。 透明度为微透明,风化后易形成不透明。

生坑与熟坑(图6)

古玉界有关“坑”的解释,有指玉的产地,有指玉器入土的坑口环境,有指玉器出土的地理位置。古玉“坑”的分类,指的是玉器入土的坑口环境,有生坑、熟坑、新坑、旧坑、老坑、乾坑、水坑、火坑,沙坑、深坑等。

生坑――是指出土于各种坑口环境的土古玉器。(图7)

熟坑――是指生坑的古玉,经由盘玩“提灰”后,不再“吐灰”的古玉。(图8)

古玉从生坑到熟坑,先是“开窗见地”,可见玉的质地(见地),经由盘玩一段时日后,逐渐有局部“开窗”,可透视玉质内部的通透现象,进而“开门见山”,完全呈现色彩缤纷的立体宝玉世界。

玻璃光与生坑玻璃光

中国传统的玉石大多数为玻璃光泽。

古玉经由次生变化的风化作用后,容易由玻璃光泽转变为其他的特殊光泽效应,常见的有油脂光泽、蜡状光泽等。古玉界也有“生坑玻璃光”之说。(图10)

生坑玻璃光是指土古玉器的表面,只是轻微风化或白化,仍有光亮刺眼的耀眼光泽,几与玻璃光泽无异。

古玉界也有所谓“贼光”(注6)的人残现象,是古玉受到不当的人为抛光所致,如布轮或砂纸的抛光,应视同“老玉新工”的人残现象。(图9)

人残不值钱

古玉界前辈的顺口溜:“天残(缺)不算残,地残情可原,人残不值钱。”

天残――是指成器时难以避免的残缺。如工就科,加工过程的残留痕迹,祭祀等特殊用途的刻痕等。

地残――是器物经由自然的次生变化后,所造成的一切残缺或风化现象。(图11)

人残――专指人为的破坏。如破损、残缺、改雕(旧玉改造)、加雕(古玉后雕)、抛光、上胶、不当的盘玩等。(图12、13)

“人残”的玉器应视同“新玉”。古玉的人残现象导致说新不新,说古不古,徒增困扰,所以收藏价值不高。

拉曼光谱

一、全球首次利用“拉曼光谱”进行古玉研究

于1996年由谭立平、钱宪和等教授发起,台大地质研究所及省博物馆主办,国科会、地质学会、地质调查所、中研究地科所协办,于台大举办“古玉之矿物学研究”学术会议。前后出版《古玉之矿物研究》英文版、 《大会手册》、《古玉之矿物学》专辑、《中国古玉鉴》、《看古玉认玉石》、《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Ⅰ)(Ⅱ)》等学术刊物。

二、拉曼效应的发现

自从1928年拉曼效应被发现以来,这种方法便用来检视原子分子间的震动模式与键结强度,随着光谱系统的改良与雷射光源的出现,使得拉曼光谱广泛地应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球科学及工业应用等各领域中。

由于拉曼光谱研究为非破坏性,因此近年来更被利用在古玉的矿物学鉴定,它的测定不须取样,也无须进行样本的特殊处理,提供了在宝石或古玉鉴定上非常高的运用价值,是宝石或古玉鉴定研究上既快速且科学的重要利器。

三、古玉研究上的运用

由于古人对于玉的定义乃“石之美者”,因此构成古王的矿物主体种类繁多,根据台大地质研究所谭立平教授等的研究发现,古玉中除了真正的透闪石、阳起石系的闪玉外尚包含蛇纹石、土耳其王(绿松石)、透辉石、钙长石、玉髓、石英等。这些有的是构成矿物的主体,有些则以副成份或包体(注7)的形式出现,有些更是风化或次生矿物。拉曼光谱运用於古玉或宝石上的重要特点有:

(1)非破坏性(2)半定量(3)不需前处理;(4)不受形体限制(5)分析点细小

四、资料库的建立无须真正的古玉

在古玉材质的研究中,建立充足的资料库以供比对之用是很重要的课题。且不论利用矿物学、沉积构造现象、次生矿物来断定古玉是新是古,单由矿物学的角度来看古玉的材质鉴定,是不需要真正的出土古玉来建立资料库。只要资料库建立完善,即可真确表示出玉器的材质。

五、非人为所能仿制的“次生变化”

在判断古玉真伪的研究上可以得知,古玉因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埋藏在地底下所受的改变,通称为“风化”,而玉器在成器之后受风化作用的一切改变,可称之为“次生变化”

次生变化乃由于古玉经年在其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现象,如沁色、扩散沁色、晶体生成、差异风化现象或蚀斑、蚀孔中发现特别矿物,如蛇纹石蚀孔中的白云石,或是蛋白石存在蛇纹石中的现象等,只要能用拉曼光谱鉴定两者“矿物相”异差甚大,皆可定为古玉(物)。

现阶段而言,古玉在岁月中累积所形成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是现代伪仿古玉技术所无法取代,而拉曼光谱在这一方面的辅助鉴定,将能进一步做为古玉与伪仿古玉鉴定的佐证。

注 释:

注1:月盘、星盘 早期古玩界鉴赏古玉时,众人将欲鉴赏的古玉全部置于托盘上,此盘即称“月盘”。次第传观时,再将欲鉴赏的古玉置于另一个托盘上依序观赏,此盘则称“星盘”。)

注2:结晶水 又称“氢氧水(羟)”。玉石中的水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吸附状态,为“吸附水”;一种是参与其中的共同成份,为“结晶水”。结晶水在很高的温度下容易被析出,而形成“白化”(白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注3:黄晶 即为黄宝石(Topaz),在我国亦有黄玉、木难等名称,常与“黄水晶”、“黄色闪玉”相混淆。黄晶的化学成份为含氟、水的铝化硅酸盐类(Al2(SiO4)(F.OH)2)硬度8度,以柠檬黄和酒黄为上品。

注4:刚玉 刚玉矿物(Corundum),化学成份为三氧化二铝(Al2O3),硬度为9。刚玉家族依微量元素的呈色不同,而分红宝石(Ruby)和蓝宝石(Sapphire)等,古名又称红雅姑(Yakut)、蓝雅姑等。

注5:视比重 玉石经由风化后(如白化),造成晶体间的空隙增加,比重和硬度因而降低。此一比重即为“视比重”,而非真正的比重。

注6:贼光 古玉有自然风化的皮壳现象,沟槽刀工处与凸出表面的光泽一致。但有的业者为了买卖上的便利,伪称“开窗见地”或“生坑玻璃光”,利用布、砂纸或布轮将古玉的表面抛光,以致弄巧成拙,而形成“老玉新工”的“贼光”现象。 所以,辨识贼光的要领,就是观察凸出表面(较易抛光之处)的光泽是否比沟槽处为亮,相较之下显而易见。

注7:包体 又称包裹体,玉石在形成之时将不同于其本身成份的物质包裹在其内。

(作者 台湾十方古文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