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州:氲氤在俗世的繁华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州:氲氤在俗世的繁华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州这样一个城市的印象应该从哪里去找?在火车抵达之前,我依然蒙昧不清,它不是那种出了名的旅游胜地,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它又举足轻重:它临海,所以有特殊的一面。

在我的记忆里,和它有关的有幼年时吃过的燕饺;还有就是那如同鸟语的闽言。出发前儿子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去福州,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他小小的灵魂里充满了期待。

这样的旅行在某种意义上正好契合我对于风景的理解:有朋友,有陌生的诱惑……在这样模糊朦胧的思绪里,福州向我们渐渐露出了它的一个侧影。

1.鼓山:江月不随流水去

鼓山是到福州后必去的一个景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它之上可俯瞰整个福州的风貌,更重要的是我久已闻名的摩崖石刻和那座知名的涌泉寺。书上是这样介绍的:鼓山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其他还有很多溢美之词,我以为还是这简单的说明来得真实。

鼓山的知名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这只能在我的想像中了,一种很疏狂的情怀,有一点江湖的气息,刚好适合我们在山颠看城市时的那种飘然和恍惚:有一点距离,又仿佛触手可及。

从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侧建了一条空中索道(缆车)到达鼓山十八景区,长达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道长3.5公里,有2145多级台阶。我们的目的地是涌泉寺,又想看沿途的风光,所以把车停在山麓廨院处,选择了最后一条路。

据说鼓山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有160多景。

我只贪恋着沿途的摩崖石刻:大多数是禅宗的,有着顿悟和规劝;也有一些是赞叹自然风光的。这里有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宋代的李纲、明朝的朱熹、清时的沈葆桢……他们留下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些碎片,让后人可以咀嚼和追慕。“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便是当年赵汝愚和朱熹友情的见证,朱熹此后从诗中提炼出“天风海涛”四字,永远地刻在鼓山的顶峰了。时间消逝,但有些事物却不会改变。

这样就到了居闽刹之冠的涌泉寺:它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传说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

涌泉寺是一个历经了风雨沧桑的老人:它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在涌泉寺我们逗留了一阵,儿子喜欢那里的石狮子,妻子是逢佛便要祭拜的,而我喜欢那两条在放生池里游泳的土狗。它们让这古刹无比的生动,有着俗世里的妩媚。

值得一写的还有涌泉寺西的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18景,这就是鼓山十八景了。这18洞景经过风化瓦解、岁月淘洗现在有的景点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点仍然惟妙惟肖。如一块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罗汉台"三个大字特别醒目。相传罗汉化身的灵峤禅师,曾在此与八仙中的蓝采和会面,请他传授医道。蓝采和将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灵峤禅师后,化成一阵清风飘走了,却在罗汉台上留下了三个巨大的脚印,称为"仙人巨迹"。罗汉台上往南这3块巨岩,形状如三艘船,荡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我们第一天在福州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于这么一个想像的地方。

2.宏琳厝:我嗒嗒马蹄里的容颜

在《新华字典》里,厝的一个意思是置放,另一个意思是安葬,把它用于居所或许是表明屋主一种安居乐业的态度,这也是农业中国时代多数读书人的理想。“达,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我把这个字念正确也费了一番劲。

它离福州有些远,趋车过去要一个多小时。宏琳厝坐落在闽清坂东镇,始建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 (1795),这是一座饱经三朝沧桑的古宅,以它人文兴盛,二百年长久不衰的历史而享誉八闽大地,这幢古老的广宅深院,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风采。宏琳厝被称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古民居,当年建它的是随闽王一起南迁的黄姓后裔,据说是当地的名中医。

宏琳厝的确非常宽敞,而且颇有气派,和北方的高宅大院比起来,它要柔和妩媚一些,但和周庄等江南的民居相比,它的气度又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并不张扬。它共分三进,从房址的选取,到大门外的华表、平(安)栏、(礼)仪栏的安排,都颇为考究;从大门起,大厅逐级高大……既符合主人黄家的身份,又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容着平稳和谐的中庸之道,显示步步高升的向上精神,反映了淳朴实用的民风。我看过许多地方现存的古民居,大体上都包涵了主人这样的思想,这也许是一种民族思维的体现,东方人的含蓄和人的欲望(进取心?)是这样默契,浑然一体。

我想使宏琳厝主人引为自豪的,或者说是它的卖点之一的,是悬挂在厝内的三块匾:大门口的匾上写着“宏琳厝”三个大字。这是传奇人物项南在1993年宏琳厝奠基200周年时应邀书写的。1939年,项南曾在宏琳厝的二进大厅内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也使宏琳厝增添了一缕朦胧的传奇气息。二进大厅上方挂的是1940年郭沫若的题字:“敬国强”,记录了屈辱年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情操。在第三进的大厅上方,悬挂着清咸丰皇帝为宏琳厝写的匾:“紫薇銮驾”。这一块匾天晓得怎样从那场人所共知的浩劫中留存下来的。这三块匾很有意思,是历史的浮光掠影,又或者是历史的洁光片羽?它们和这建筑一起见证了不同的时代,而时代让这建筑保存下来,这同样是一种恩惠。

我们在它的庭院和走廊间漫步着,为它的精致和华美所惊讶,视线为它飞扬的屋檐所牵引 ,所谓“闲话说玄宗”的意蕴需要的是资历,无论是人抑或物,而它正给我们这样的氛围。

福建临海,曾有倭寇肆虐和海盗出没,这也在房屋的设计中了: 方形建筑的外侧犄角处,分别有一个外凸的小房子名“兔耳”,是作t望用的。外墙四周有作防卫用的“城槛”,这是最早的防盗网。在外墙与内厅间的长长直过道的端部,配备从葡萄牙进口的“佛郎机炮”,炮口直接对准敢于来犯之敌。在此直道的中间,还有“攻击眼”,上部配备,下部可拉绊索。此外在此直过道的两侧,均有垂直之耳房,可埋伏奇兵堵截。

由于宅院深深,防备严密,所以解放前的150多年中,尽管盗匪猖獗、军阀觊觎,终于没敢进入这深不可测之地。是匠心,也许是生活的经验,看古民居可以看出很多道道来,诸如民俗学、建筑学、哲学、历史、书法、风水堪舆学等等。

和其他一些古民居有所区别的是,现在的厝内依然有黄姓后裔住着,计有一百多户,那些廊柱上所以有春联的痕迹,很自然,包括那些正在淘米烧饭的妇人,和那些沉浸在阳光中的老人。像是一个沉浸着的旧梦。

据说,厝内有人在整理祖上传下来的古籍善本时,曾意外发现清朝末年显赫一时的帝师翁同和、封疆大吏端方、吴大澄的真迹手稿。这三位人物在当时俱是一时人杰,又怎么会风云聚会与此?根据历史记载,这几位深得清王朝倚重的大臣,生平都不曾在远离京师的福建为官、理政,那么这手迹估计是偶尔下江南游历或是被罢职后寄情山水,慕名而往游览宏琳厝并留下的。在当时,宏琳厝建筑规模至少在福州十邑也是首屈一指的,可能是官宦墨客来福州顺便到宏琳厝一游的,也可能是宏琳厝先祖曾读书为官在外,并结识了这几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相邀之下前往游历的,或者是当年宏琳厝在外为官者偶得这几位书画名家手迹,收藏至今……

无端的怀想让人意兴翩翩,时间的马蹄声碎里,我们能够记住几张容颜?

3.三坊七巷:谁知五柳孤松客?

林觉民、严复、林则徐、沈葆桢……把这些人物排在一起是一种奢侈,因为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笔墨去铺陈他们。这种念头让我在倘佯三坊七巷时有了庄严和郑重,倒不如四岁的小儿,他只对长胡子的榕树感兴趣。

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市中心,在繁华的东街口商业区西面,约有近100座占地千平米以上的明清年代府第建筑,它们都傍着绿阴如盖的南后街。南后街也是值得一说的:这条绿阴如盖的古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唐朝以后,为了控制大量躲避中原战乱流入闽越一带的人口,也为了发展商贸经济和抵抗外蕃入侵,当时的闽王王审知开始规划建设福州新城,新城以南后街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边延展开的便是这三坊七巷。

西边从北到南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依次排列在东面,三坊七巷在明清时期达到繁华的顶峰,商贾如云,文人墨客落难王公如过江之鲫。今天,我们在众多大宅第的门楣上、窗槛间依稀见到当年奢华景象,但大多已经破败了,如文儒坊42号的张经故居,

是历史的浮光掠影,又或者是历史的吉光片羽。

明朝时的七省经略史张经曾住在这里,现在的模样已经很难想象当年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都会恭谨地聆听教训。这时很容易就有光阴不居的感慨。

我抬眼便看到了“米家船”。

在南后街安民巷口和宫巷口之间的一排临街木房子中,这家百年老店的白色店匾并不起眼,一如它刚开张时,店内一张九尺多长的楠木案和已经被磨得铮亮的石镇纸还保持着原样,多了的只是两边木板墙上班驳的纸痕。“米家船”是家字画裱褙店,主人并不姓米而姓林。旧时南后街以书店字画店集中名扬闽越,米家船的老店主手工独到,勤劳诚恳,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老店主请一位何举人为小店起个响亮的名字,何举人沉吟良久,挥笔写下“米家船”三个大字,并解释道: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喜欢乘船游玩,每到一地就将自己的字画或朋友送的字画晾在河滩上,因此有“米家书画满河滩”的美誉,字画裱褙店取这个名字既贴切又风雅;老店主就以此为店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们这样一路行着,有着晋朝和大唐时的内心,可以想起郑愁予的诗句,我们的内心并不坚决。这里依然是居住的地方,我们说的这些历史中的地址现在还在现实中人的生活中,这让我们的探访有了别样的景致:比如说我们推开某扇虚掩的门扉时,我们以为看到的是历史,想不到入眼的是几个在以纸牌消闲的老人;又或者某处地址现在是个幼儿园……物是人非的慨叹免不了,但更多的是一种安静祥和,这样难道不是很好的吗?我们在市嚣和历史的边缘处行行走走,偶尔也想到那些世故人心,如这条衣锦坊。

它原名“棣锦坊”,因宋宣和年间两位权重一时的兄弟俩陆蕴、陆藻而名,这兄弟俩才华出众,哥哥当官当到了御史,后来又回福州当了福州知府,弟弟曾经是侍郎,后来到了泉州当知府,退休后回到故乡买地建宅,衣锦还乡;南宋淳熙朝的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后也住在这条坊西头的王厝园,“衣锦”之名由此而来。世人对富贵的梦想或许就这样浓缩在这条小巷里,丈量它也不过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古时候三坊住的都是达官贵人,三坊名称的由来多与居住者有关,而七巷里居住的多是民间百姓和商贾富翁,因此七巷巷名更具平民倾向,而且大多因民间传说得名。如安民巷,传说唐末黄巢的红巾军打进福州,在安民巷口张榜安民;如宫巷,相传有退役宫女在此居住;如郎官巷,历代出了不少郎官,因而得名;如吉庇巷,传说宋朝的时候这里住过一书生,因家境贫寒倍受街坊邻里羞辱,后来该书生高中状元当了宰相,回乡的时候曾经羞辱过他的人自觉亏心纷纷走避,所以叫“急避巷”,后来谐音成了“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佑安宁之意。其他三巷的名字则从当时的标志性建筑而来;塔巷北原来有闽王时期的育王木塔,后来毁于一场大火,清代时重建了个小石塔作为古迹纪念,现在这小塔被移到了巷西口牌楼上;黄巷则是唐朝时黄姓人家建有黄楼一座;杨桥巷西一段在清代是繁华商业街,“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描述的就是当时杨桥街灯照遍全城的胜景。

我的福州之旅迷失于这历史的小巷和小巷之间,或许是那些院墙遮住了我的视线,它们固执地召唤着我们的记忆,等待一种发现,但我们选择了匆促中的告别,让自己的身影像是一只在偶然中飞过的鸟。这也许就是我们旅行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