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书咏怀诗临n_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书咏怀诗临n_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书咏怀诗临n_

行书《咏怀诗临n_颂》双拼手卷,款识:嘉庆戊午(一七九八)白露前二日石庵为玉渔临于久安室并识。钤印:刘墉之印(白文,两次),咏怀诗右下角钤:石庵心画(朱文),临n_颂右下角钤:日观峰道人(朱文),左下角钤:飞腾绮丽(朱文)。左裱边绫上钤:瓶翁曾观(朱文)。题签:刘文清行书卷子书咏怀诗临n_颂七十九岁笔M庵先生属题戊寅六月泽]。钤:谭泽]印(白文)。

《n_颂》一帖为唐玄宗李隆基(六八五――七六二)所书。行楷墨迹,三十四行,行七至八字,现藏博物院。

刘墉(一七一九――一八四),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谥文清,故有刘诸城、刘文清之称谓。为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位至宰相。书有盛名,为乾隆、嘉庆时期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四大书家之首,亦称为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大书家之首。

刘墉书法赵孟\、董其昌,中年学颜真卿、苏轼,晚年潜心于北朝碑版。而此本手卷于“嘉庆戊午年白露前二日”,是其近八十岁时的作品,堪称渐入化境之作也。从他的这两件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形迹上摩仿古人书法,如行书《临n_颂》一篇,行笔圆软丰厚,完全不是玄宗皇帝那种轻入重敛,遒劲舒展的作派。如原《n_颂》多用侧锋,笔画之间的过渡常用连笔,虚入虚出;字与字之间虽也很少牵连,但相向的点画顾盼俯仰,笔断意连的这些鲜明特征全然没有,取而代之的则是沉着内敛,变化无常,或肥或瘦,“棉里裹铁”的妙用风格。手卷中虽说是两件内容各异的拼裱,但书写风格,尺幅大小及用纸、用墨、用印皆首尾一致,通篇不加连绵,空白宽大,在一种特殊的手法中,表现出独特的境界。不喜欢他字的人,说他写的字像“墨猪”(大字)“兔粪”(小字),但有更多的人喜欢他那丰满之中强劲有力的字,称赞说:“貌丰骨劲,味厚藏神”(《松轩随笔》)。清王文治《快雨堂题跋》评曰:“石庵书,绝去宋元以来纵横妍媚之态,而笔意高古。拙中含姿,澹中入妙。”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评曰:“刘墉墨法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筋力俱于画中。”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评书》曰:“刘石庵用笔如棉里裹铁”。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曰:“石庵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这些评价大致概括了刘墉书法的风格及成就,诸如“貌丰骨劲,味厚藏神”、“笔意高古”、“拙中含姿”、“用笔如棉里裹铁”、“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等词句正是对此手卷书风的最好评价。

刘墉还喜用狼毫硬笔,在极光滑的腊笺纸上写异常丰肥的字,墨色沉郁浓厚,且字画沉着不浮,确实表现出了他的深厚功力,可惜腊笺年久容易龟裂,不宜庋藏、陈列。

刘墉的小楷,世人评说不一,有说起小楷仍为馆阁一体,未能摆脱当时社会的习尚,但于笔者的感觉并非如此。刘墉的小楷用笔洁净,结体宽舒,得魏、晋小楷风致。笔者曾以刘墉小楷与翁方纲书于恽南田《百花图》长卷跋尾中的蝇头小楷比较,始知刘文清书艺确实高翁一头,将其推为乾、嘉朝四大书家之首,此名不虚矣。还是徐珂《清稗类钞》中说的好:“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谈书法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传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