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应回归实体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应回归实体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些被称作新生事物的金融现象,比如P2P,虽然使资金供给者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大大提高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导致成本超过20%,实际借贷的人是因救命而不讨论价格。这只能使实体企业负担越来越重,这不是改革的方向。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第一季度的一些数据不太令很多人满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链存在一系列不协调、甚至比较严重的矛盾。央行公布的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6.8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体经济面资金非常紧张。

用更长时间来看,2012年11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这一年多以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没有降低,并且在今年前几个月与上年相比上升的幅度更大。融资成本的上升必然让实体经济目前的困难雪上加霜。与此同时,资金量非常大,M2接近117万亿元,早几年人们讨论中国货币超发,虽然我并不赞成这一说法,但是毕竟有如此多的钱、基金,市场出现了宽货币、高利率情况,而这两者并存在金融界是不能解释的。

金融业采用银行信用

回顾中国金融发展过程,按照经济学理论,金融最初有居民部门和实体企业部门,二者相加是实体经济。居民部门是资金拥有者,实体企业部门是资金需求者,二者之间直接发生金融的资金交易,这是最初的形态。

实体企业在商务往来基础上,有了交易。这些交易从金融角度看,最初形成的是商业信用。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机制切断了居民和企业间的直接金融联系,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居民无法把资金提供给企业。计划机制切断了企业和企业间的金融联系,原料采购、零部件采购是计划分配,生产任务规划规定,产品计划销售,不会发生企业间的商务往来,由此商业信用无法建立起来。

在这一基础上,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35年来,改革过程中的金融行业,实际采用的是银行信用。M2今年4月接近117万亿元,其中由央行发行的流通中货币不过5万亿元,还有近112万亿元从何而来?通过银行再创造,用存贷款机制、货币乘数再创造货币而来。

直到今天,人们谈的很多金融都建立在银行信用上。如果实体经济部门资金紧缺,人们会马上想到松和紧。所谓松紧,在现实中表现为对银行再创造货币的松和紧,是通过存贷款过程多创造一些,还是通过存贷款创造一些。

在目前条件下,近年来典型的现象是新增贷款的行政管控还管不管、控不控。如果新增贷款行政管控继续坚持,就意味着银行不能通过存贷款机制创造更多资金。这些也有另外的表现,表内管控,同时发展一批表外业务,有人称之为影子银行。实际上,这不是影子银行,而是银行存贷款的补充品,不是替代品。一些人依然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讨论,当前如果放松一点,明天就会累积更多风险,造成更多问题。有人问是不是需要放松呢?问题关键不在松紧上,而在于金融改革。

把握三大要义

从中国当前来看,要调整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不协调、不对称的状态,关键问题是改革。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转型、资本账户开放、股票发行等,牵扯到方方面面。中国现在展开金融改革,有三个要义必须把握。

第一个要义,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该问题不解决,剩下的问题都难以解决。金融部门改革的效率不该用金融机构的赢利水平来衡量,而是应该看实体经济部门。从企业角度看是融资成本降低,从广大资金供给者、城乡居民来看是其能不能分享到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也就是人们能不能通过金融过程获得财产性收入提高。

现在一些被称作新生事物或者具有发展前景的金融现象还有不确定性,比如网贷P2P。虽然使资金供给者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大大加强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导致成本超过20%。有几家企业有这种盈利水平?没有。所以,实际借钱的人是在救命,救命时是不讨论价格的,这很可怕。这只能使实体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不是改革的方向。

第二个要义,改革过程中应该让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金融选择权,金融本来是从他们当中内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当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180万亿元的金融资产银行占了160万亿元,今后的金融改革是发展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是发挥银行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所谓的资金松紧,其实就是继续发挥银行在创造货币方面的作用,强化银行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是中国这一条路恐怕已经走到了极限。各种风险如今在银行系统内非常之大,经济下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大堆不良资产。

现在金融体系中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越来越高,最后一定将影响到银行。PPI已经27个月负增长,去年5月份开始在银行体系内出现的“钱荒”、“钱紧”已经预言到这一状况,所以这些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发挥实体企业、城乡居民在金融领域的作用,就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居民和企业进一步进入金融市场。中央再三强调,要降低金融为自己服务的比重,可是这一比重还在提高,原因是金融市场基本是金融机构在自己玩儿,必须改变这一点。

第三要义,改革千头万绪,在改革进程中不能有大振荡,大振荡引起的经济、社会面振荡会很大,但是改革又必须切中实际有效展开,怎么办?应该分轻重缓急,先做容易做的工作,这部分工作效益极大。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不是某方面的改革,应该让公司债券回归直接融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西方经济实体,公司债券都是直接金融工具,连接着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公司债券的价格制度是双方统一价,公司债券的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如果双方直接连接起来,公司债券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可以分享到财产性收入,而公司债券低于贷款利率,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降低。本世纪以来,公司债券在大规模发展过程中,几乎全部被金融机构购买,成为间接金融工具。

中国金融业该改革了。要改进的不是银行信贷松紧的问题,而是尽快让公司债券直接对接资金供给者。资金供给既包括城乡居民也包括广大实体企业。4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万亿元,各类企业的存款余额53万亿元,二者加起来达到100万亿元。只有让居民持有企业债券,才能一方面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向实体企业有效地进行现金管理和资产安排,缩短金融链条。

这个过程是金融市场信用替代用银行信用所做的工作,实现中国金融在脱媒过程中重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否则,金融体系还将在老套路上行进,越走包袱越重,越走风险越大,越走路径越窄。中国金融业不能再这么继续走了,应该回到真正催生金融的地方――实体经济部门。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每月谈发言整理,未经本人确认,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