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制造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环节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造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环节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阶段,我国企业已愈发重视内控机制,并在企业运行中加以实践。但是,纵观于我国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实施现状,依旧能够找出诸多漏洞,内部管控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以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现状为背景,对其展开研究,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望对提高制造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制造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 运行 设计

一、我国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我国审计署、财政部,联合保险监督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共同编制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规范》)。在《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明确定义: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一系列用于内部管理的措施统称,目的是保证企业各运营环节的有效运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企业是否采取内控机制,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运行效率。

对制造企业而言,若其想在长期内保持较强的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首先就需要拥有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内控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已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内控机制对企业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合理控制成本支出和生产效益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制约,使其内控管理中尚存在许多漏洞,亟待解决与完善。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还需认清形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紧跟现代化市场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设计及运行现状

(一)内控机制缺乏牵头部门,设计流程待完善

自2009年7月1日起在我国正式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其内部设置专门部门或机构负责内控机制的建立、协调,以及日常管理与控制工作。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数在其组织架构和职责说明中都并未明确专门负责内控的部门和人员。直接导致内控机制的设计缺乏体系化,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甚至在很多制造企业中,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急办”、“特办”等现象。对于一些付款项目,没有明确的审核检验流程,而是依领导主意行事,顾面子讲人情,签字审批不走程序、也无程序可走。甚至很多业务都是待完成之后方才补办手续。

(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内控机制的重点是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但是在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的内控机制中,风险评估体系并不健全。不仅所用方法相对落后,而且缺乏风险评估和决策机制。其实,对制造企业而言,其不仅面临一般企业所需面临的风险,还会面临产品质量控制等特别风险,需要考虑设备价值、废品率、库存等,均需要有效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该方面的成效不甚乐观。而且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未对宏观环境、自身状况等影响企业风险的各个因素给予充分考虑。

(三)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相对复杂

制造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包含诸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增加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的复杂程度。根据制造企业的业务活动流程,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1、采购与付款环节的内控情况

采购与付款是制造企业最常见、最频繁的业务环节。同时,其也是企业挖潜绩效、开源节流的关键与源头。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企业通常是只要下达了生产计划,并进行集中采购。并未于其之前进行采购安排和研究,对供应商也没有统一的比较数据。导致该环节的管控缺乏计划性。而且可能面临采购计划不准确、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成本过高等风险因素。

2、仓储(存货)环节的内控情况

缺乏存货管控意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管理者的普遍问题。而且,很多制造企业并不具备存货定期盘点,原材料在周转过程中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此外,制造企业在仓储环节还对以下事项的控制不足,比如,存货可能存在未经审批或越权审批现象;存货可能会因保管不善而出现变质、丢失、毁损情况;盘点的不及时可能造成企业账实不符。因此,制造企业应加强对仓储环节的管控,提高存货运营效率。

3、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控情况

制造企业生产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而销售则是为了收受款项,增加盈利。因此,规范销售行为、控制好销售与收款环节,对制造企业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该环节存在着延迟收入确认时间等人为操纵现象。此外还存在大额长期应收账款挂账、结算方式选用不当等问题。对此,制造企业应加强对销售与收款环节的控制能力,对失控情形进行有力监管与防范。

三、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关键环节研究

对业务流程的合理管控,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制造企业内控机制的关键环节也应围绕其业务流程进行选定。制造企业应对当前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将控制点嵌入重要环节之中。经笔者汇总,我国制造企业的内控关键点主要涵盖在以下业务流程之中。

(一)制造企业应进一步梳理和优化资金管控

在制造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资金业务的发生较为频繁,极易发生舞弊行为。而且,一旦企业的资金发生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对企业危害极大。因此,制造企业应进一步梳理和优化资金管控,提高对该环节的控制能力。该环节的控制措施主要为:资金盘点与资金核算相分离;出纳与稽核、档案保管相分离;人员借款前首先应填制“货币资金借款单”;货币资金的支付要有财务部门负责人与单位领导共同审批,财务人员进行复核;在现金管理方面要明确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每日限额;不得白条抵押和坐支;对库存现金要定期盘点;月月对账,并于月末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各类印鉴专人保管。

(二)采购与付款流程要严加管控

采购与付款是制造企业最常见、最频繁的业务环节。同时,其也是企业挖潜绩效、开源节流的关键与源头。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采购与付款流程的内部控制。控制措施主要为:采购与材料款的支付相分离;要建立“采购申请机制”,采购部门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提前编制、统筹每月、每季、每年的采购计划和预算;每笔付款事项的申请、执行与审批要严格分离;制造企业要选派专人对材料进行前期市场询价,并指派专人定期与供应商就应付账款(票据)进行核对;对大额、重要物资的采购,应采取多部门参与或举行公开竞标方式落实材料价格和供货商;在付款环节财务部门要仔细审核采购原始单据;款项支付要严格控制在“计划之内”,“计划外”付款事项要进行严格审核。

(三)提高对存货管理的控制力度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对存货的管控意识,普遍存在“订货起点损失”现象。对需要大量原材料的制造企业而言,对存货进行合理管控极为重要。控制措施主要为:采购批量要严格依据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确保真实合理;材料采购、领用、审批要相分离;制造企业要指派专人定期对材料数量、质量进行检查核对;订货合同、发票、入库单等财务部门要重点审核,确保账实相符;针对材料消耗,要定期编制“材料消耗统计表”,严控材料领用;财务部门与仓储部门要定期对账,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除仓储之外的人员不得接触库存材料,经批准 后方可领用,以防止材料人为流失和被盗;领用部门或人员领用库存材料时,要填写“领料单”,并保证内容详实,由相应权限的人员审核,严格控制库存材料的领用程序。

(四)加强销售与收款环节的控制

销售是制造业企业获得流动资金的主要途径。规范销售行为、严格控制收款环节对提高企业收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措施主要为:实现销售与收款的岗位分离,销售人员和发票开具人员应由不同人员担当;加强销售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求对月度、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考核,预算指标要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严格订单管理流程,建立专门的订单审核岗位,及时分析每个客户的资信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每批订单的信用额度;每批销售产品发货时,发货通知单都应有销售部门的负责人签字,仓储人员有审核发货通知单的责任,销货退回时应严格审批货品质量,退回货物应严格登记;财务人员要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对账,并定期进行账龄分析;对资信情况较差的客户及时在报告中反映,并由专人定期进行催款;销售部门也应建立台账,以掌握销售款项的回笼情况,并定期与财务部门对账。

(五)制造企业应对成本费用管理优化控制措施

成本费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是制造业企业通过内部管理有效实现资源配置,改善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根本推动。控制措施主要为:严格成本费用审批流程;财务部门要严格根据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建立目标成本,并对“成本-效益”展开分析,降低成本费用的沉淀风险;对采购的材料分主次轻重,区别管控,减少采购成本;财务部门还要根据库存材料领用单,分配材料成本;选用适宜的方法(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对企业生产实施控制与监督,定期分类汇总,统计库存材料的领用与消耗情况;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对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分析,预测成本费用水平;对外协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要严格把握,同时,还应严格审核外协单位的付款额度和发票情况。

参考文献:

[1]何光军.关于某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1;31

[2]徐伟.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