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预防青少年自杀 撑起成长的天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预防青少年自杀 撑起成长的天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抗逆力;亲子关系;自杀秀;自杀干预

目前,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上海公利医院急诊科惠小平教授和上海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单怀海医师联合对153例急诊自杀未遂者进行研究发现,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主要人群。中华自杀救援网每年平均接到全国各地一千多个求援电话,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青少年。

来自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开学头四天的调查发现,香港有两成中学生曾想过自杀,其中逾5%更曾付诸行动企图自杀;互联网上有近千个学生博客,透露自己因开学而受到情绪困扰,其中更有约三十个博客明确提及“自杀”“想死”的字眼。

各方面的经验表明,每到开学、考试前后,青少年的自杀率和自杀未遂率都会上升。专家指出,今天的青少年面临学业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导致他们面对个人危机时缺乏应对能力。

一、原因分析

(一)外界压力大,青少年抗逆力较弱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文化三种心理逆境。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父母忙于应付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减少、父母的工作焦虑有意无意地转嫁给孩子。另外,单亲家庭、父母亲关系恶劣、家庭暴力、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这些都是青少年随时面临的困境,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风险性因素,这些因素越多,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国传统的教育喜欢打击学生、采用激将法把孩子的好胜心激发起来,但必须考虑到,并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开学后,很快就会有大、中学校的模拟考试上演,其中不少重点中学的考试目标很明确:给你个下马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被认可、被肯定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在这许多压力下,如果没有较强的抗逆力和正确的生命观,一旦发生不愉快事件,非常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二)亲子关系恶劣

卞茜博士对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自杀危险因素现状调研,发现有六大因素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最高:既往抑郁症、自杀风险行为(反复的自杀观念、既往自杀未遂史)、家庭重大丧失、恶劣亲子关系、父母精神疾病史(物质滥用、抑郁症)、家族中曾有人自杀。其中家庭重大丧失和恶劣亲子关系都是非生物性因素。当她和同事通过量表“过滤”出36名自杀高危少年时,他们的父母竟然大多不知道孩子有这一倾向。

(三)青少年自杀多“模仿”

青少年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专家认为,现在的青少年自杀行为中有比较多的模仿成分。他们通过影视剧、媒体宣传、追星模仿等途径了解了自杀行为,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毫无应急能力,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逃避现实。当然,还有不少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负性情绪得不到发泄或没有渠道发泄,最终也选择自杀来彻底解决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媒体的报道可以对公众的心理及行为起到互动、模仿、标定、暗示、强化等作用。一旦学生自杀(或明星自杀)的消息传播开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尽管有的媒体报道也旗帜鲜明地反对自杀,但报道本身即是一种“反暗示”,更多地起到了社会同情的强化作用,进而使自杀演变为“自杀秀”。重庆铜梁二中一名学生因不服从学校安排,通过记者向学校发出最后通牒:“再不放假,我就去跳楼。”笔者接待过的一个咨客才小学四年级,稍不如意就扬言要自杀,仅9月份一个月就闹了7次自杀,从用头撞墙到掐自己的颈动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四)严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有关专家认为,在西方社会中,教会在心理咨询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基督徒有了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可以找牧师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从其他教徒那里得到安慰和关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工会、妇联等组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功效,而教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又受到种种限制,如何遏制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节节升高的问题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青少年心理出现异常,第一时间接触到的专业人员就是学校的心理老师。目前虽然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多为非专业出身,绝大部分还身兼数职,如大队辅导员兼职心理老师。而且这些心理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有时一个学期要换三位心理老师,孩子们也不太愿意主动与心理老师交流,老师不得不每天找孩子谈心,增加了工作难度。

北京、重庆等地先后开通了生命救助热线,对有自杀倾向的人提供免费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每条热线年接待两千多例自杀咨询。热线最大的问题就是求助者太多,而接受过心理咨询等训练的专业接线员严重缺乏。

二、干预青少年自杀的措施

美国QPR预防自杀培训所主任Paul Quinnett博士认为,自杀作为一种心理、生物、社会、精神和文化的普遍现象是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自杀对于自杀者来说都是经历过一种彻底的绝望、无望和难以忍受的心理痛苦后做出的行动。所以,预防自杀是一个新的、必须被所有社区和人们接受并采纳的概念。

(一)让抗逆力训练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1993年,香港出现一个月里二十多名青少年集中自杀的悲剧事件,同时青少年网瘾、药物依赖、拉帮结派、吸毒、夜青(昼夜不回家的青少年)引起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委托香港突破机构(NGO组织)和香港中文大学临床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研究对策,六年后一份针对香港青少年的问卷成形并对全港中学生进行“地毯式”筛查,过滤出危险因子最高、较高和一般的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不同的抗逆力训练――这就是“成长的天空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覆盖全港中学,并推进到小学四年级,效果显著。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少年的三感: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让父母和老师学会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上海目前已引进这一计划,同时引进并正在开展的另一个项目是“正面成长计划”。它是从由社工协助学校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支持的项目,目前由华东师大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和闵行区预防办、闵行区教育局、闵行区团委、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合作推进。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潜能,确认他们的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清晰的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目前该计划已经作为校本课程在梅陇中学开展了一年时间,深受学生欢迎。

(二)加强校园生命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生命教育”的对象应延伸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建议有关部门建立未成年人监护人培训制度。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对散居、困境、流动人口的儿童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活动、训练和服务。

针对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育分不育人”的现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减负”进行到底。小学低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高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严禁在课余时间和假期举行整班补课,严禁偏题、怪题、难题。还要确保高中生每年30天、初中生每年20天、小学生每年10天的社会实践时间。

学校还可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如海啸、地震等灾难发生时,进行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教育,通过逃生训练、抗灾演习、参观、冥想等活动,让青少年感悟生命的珍贵和不可逆。

(三)完善自杀干预体系

在对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干预上,中小学应借鉴高校的经验。因为各个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兼职教师都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并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形成了涵盖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社区和社会在内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援助工作网络和体系。

同样,在社区也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没条件的可由社工兼职。据悉,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进社区已被相关部门列入日程。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辖区内所有大小医院的急诊科挂钩,一旦医院急诊收到自杀未遂的病人并且抢救成功后,该中心的心理医生会主动上门去实施危机干预,并对这些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

心理援助和自杀干预应与119、120、110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成为我国应急机制中的有效组成部分。

(四)警惕媒体把自杀变为时尚

前文提到自杀及自杀秀的蔓延与媒体的广泛报道有关,此类报道的增多、细节描述的翔实难免会形成社会心理的暗示、标定、模仿等效应。此外,由于此类报道大多带有同情的性质,带有社会普遍关注的性质,难免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把趋势变为时尚。

关于此类报道,封杀是不可能的,但应有所选择,不能件件都追求轰动效应,从版面到色彩、字体等都应内敛一点,低调一些,即“淡化”。而且有关新闻报道不能采取“零风格”,对所报道的内容应该有所评价,该指责的指责,该抨击的抨击,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大学师范学院。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