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淡语文阅读中的返朴归真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淡语文阅读中的返朴归真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传统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关键词:语感;研究性;语文;教学;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56-02

一、理论令人迷惑

近几年来,有关揭示语文教学弊端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对现代文教学颇有微词。人们纷纷探寻各种对症的“药方”,其中九十年代中期语感教学法一度成为理论研究的争论热点。多家有影响的刊物相继在重点栏目刊发了语感研究文章,《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两家刊物还作为“重中之重”来处理。语感研究在一时间风行起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焦点。有的人甚至提出“语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又有人驳斥“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而非直觉。”种种争论令人莫衷一是。其实,半个世纪前夏丐尊和叶圣陶就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精辟的见解并未能被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当时的语感教学论者提出的一些语感训练的主张,大多数文章只是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文章涉及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至此”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于是学校里、教育论坛中和传媒上,研究性学习就像一个时髦的名词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么研究性学习究竟是什么?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它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满足,而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积极的态度。这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思想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共鸣,自然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各个学校都开设研究犁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自然也不例外,甚至2001年的作文题目也体现了这种思路,这对中学研究型课程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导向作用。语文特级教师金志浩认为,200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要求考生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并引发思考,对检测考生的文化积累以及思想深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文化遗产要蕴涵思考的内容,即材料和观点保持一致,思考要有深度,如果能写出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无疑更胜一筹。而这样的能力是在平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语感教学、研究性学习这的确是非常好的理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对于众多身处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教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语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否应完全摒弃?这些或许仍是不少人深感困惑的问题。那么,目前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到底如何呢?

二、现实遭遇尴尬

据《光明日报》2001年8月9日报载,有记者在江苏一所中学采访时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一篇诗歌前提问: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两个女同学。在北京的街头对几位中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在被调查的5人中,特别喜欢诗歌的没有,根本不感兴趣的两人。同时他们反映,一个班50多人,特别喜欢诗歌的最多不超过四五个。

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我国曾是诗和散文的大国,诗歌,造就了由简炼而产生的美的语言和无穷的诗意,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代表,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识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语文学科的地位日渐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当然与社会中竞争的日趋紧张激烈的大环境有关,可有些现象仍然十分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在语文教改提出了很多年的今天,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却多到令人熟视无睹的程度?为什么即使老师们想方设法为学生开了阅读课,可是学生们的知识面仍然那样狭窄?为什么即便老师教过的课内知识点一二个学期后便遗忘殆尽?为什么在全球网络化的今天,更多学生的论文越来越言之无物?为什么经历了高考洗礼后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再也不愿学习语文,哪怕是作为公选课?究竟是语感的培养不够,还是创新精神、研究意识贯穿得不够?对大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匮乏的学生而言,培养扎实的基本功重要还是创新研究更重要?

三、教学呼唤求真

语感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都是相当地精辟,其实它们与我们语文学习的目标并不矛盾。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以贯之的要求。时代会不断变化,教学理论也会日新月异,但对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我以为,一切不同的理论都是为了传输相同的知识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以往语感中心教学论过多地对知识教学进行指责,对文章进行过多微言大义的分析的教法早就遭到了否定,但传授知识及运用知识进行说话写作训练并没有错。形成语感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显然是不行的。其实,语感就是知识的活化。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传统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我们都知道,一种新的绘画风格或是书法艺术的形成是以无数次的临摹为基础的,只有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迅速形成自己的风格。毕加索在成为立体派大师之前曾经非常认真地描摹了写实派画家的所有作品。或许对教育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拔苗助长。对研究性学习也是这样,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研究性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体验这个过程。或许中小学的学生们并不能发现多少有价值的新观点,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的态度与规范,体验了科学的思想以及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等等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动手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所以,从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是用研究的方式来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这本是非常好的理想的教育的境界,而有时人们却矫枉过正了,将它理解成培养小科学家的意思。“研究性学习遇到高考‘瓶颈”的报道时常听闻,毕竟不是生活中所有的“韩寒”、“满舟”们都有他们这样好的机遇的。可见研究性学习并不应该和知识教育割裂开来,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是形成量变的必要因素。

诵读、积累都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在新的时代里,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即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如果我们未对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是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弃置一旁.那么,后果是令人堪忧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背诵古诗词的意义绝不在于考试时填空的分值,对于体味文章的含蓄、精妙乃至鉴赏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因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化繁为简以臻厚积而薄发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李士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记.师道.教研.2014年2期

[2] 赵忠.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教育专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