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鄂南新农村住宅生态化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鄂南新农村住宅生态化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谈起,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住宅的意义。以生态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农村民居的住宅规划、建筑造型、户型及庭院空间和适宜性技术等方面出发,采用先进的建造方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节能环保材料,构建符合鄂南地方人文传统的住宅建筑设计体系,探索符合农村住宅建设可持续与可行性的新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住宅;生态化;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TU241.4;TU20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164-04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通过新房舍、新环境的系统建设,实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农村新住宅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需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建设地域性鲜明的居住房,广泛采用生态技术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通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对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现代生态建筑概念

建筑生态学强调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对环境因素的考虑有助于建筑的理性设计,诸如对建筑朝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日照利用和保温隔热等问题的解决,使建筑形式变得有理有据,同时需要诸如美学、环境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参与,使建筑表现形式符合地理环境空间[1]。建筑建设中利用高效率的施工技术,通过采用比常规做法少得多的物质材料来满足同样的功能要求[2]。因此,鄂南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要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住宅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基地旁的植物、水域等景观要素,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要减少各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实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2 鄂南新农村住宅的建设理念

通过对遵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的长期宣传,运用生态技术建设居住建筑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农村居民认同和接受。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2001年我国制定了国内第一部生态住宅的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结合该省实际于2008年后出台了《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1 注重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农村生态住宅设计是在特定的人工环境中,运用建筑美学、生态学等学科成果为居住者营造舒适、环保、健康、美观的生态空间,这个“生态”空间强调自然和谐系统的高度统一。在生态住宅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住宅设计的合理性,倡导运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打造新农村绿色生态化的住宅区。规划设计要合理运用建筑用地,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使土地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对于村庄的选址要利用其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要考虑对鄂南地区特有水资源的利用;对于建筑的布局与朝向,要在充分利用鄂南地区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于户型结构的设计,立足于对村庄的经济状况和总体人口结构的把握,平面设计紧凑,做到节地的要求[3]。要合理确定建筑的密集度和容积率,少占耕地,增加绿化面积,合理确定建筑的位置、体形、朝向、高度和楼距等,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采光,有利于建筑群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4]。鄂南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强调室内使用功能的合理布局,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照明的能耗降低。通过天井、开窗等建筑手段,利用自然风进行室内通风,以降低夏季对空调的依赖,同时安装窗口遮阳板、屋面隔热层来调节夏季室内温度。

2.2 采用先进的建造方式

鄂南农村住宅建造过程中推广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及其使用年限;施工中鼓励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提倡使用当地的自然建材与建筑产品,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如选用高性能的混凝土、硅钙类墙体的材料,或采用生土墙和木结构的建造方式,逐步淘汰黏土烧制的空心砖和实心砖;及时对建筑废弃物重复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物的室外地面要用透水砖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的生态平衡[3]。屋面使用保温隔热性材料,同时在屋顶种植绿色植物,使屋面成为屋顶花园。

2.3 生态建筑应延续地域文脉

新农村住宅建设不仅是创造满足功能需要的宜居环境,同时要保留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整体把握现代生态住宅与传统民居的关系,使现代生态建筑延续传统民居的魅力与内涵,营造现代生态建筑与周围传统建筑相协调、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氛围。

鄂南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应挖掘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是建筑设计创作的源泉,从地域特征中寻求设计的语言,使得建筑在具有独特形式的同时又延续了当地的特色[5]。鄂南地区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因其地域气候、文化习俗、审美观念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格,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价值。鄂南地区的新建农村住宅必须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传承当地地域风格特色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对优秀传统建筑的认识程度,保留乡土建筑的样式和传统建筑技术,融入现代住宅设计中,使鄂南建筑文化具有自然生态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的双重特征。

2.4 利用环保的再生资源

生态住宅通过各种建筑技术,实现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的目的。围绕农村住宅整个生命周期为考虑对象,以耐久性、资源循环、降低能耗和有效利用能源为目的,住宅的设计、建造、使用(居住、装修)、拆除、处理以及再利用的各个阶段都要运用上述技术,使其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6]。将太阳能、沼气、雨水、植物等再生资源加以利用,使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减少建筑常规能源的消耗,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鄂南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案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广大农村居民对住宅提出了新的要求。咸宁市政府组织规划、建筑、土地等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实地调查、详细分析和科学评估的方法,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及农耕文化的前提下,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进行住宅建设。下面以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3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为例,探讨鄂南新农村住宅生态化建设。

3.1 案例概况

双溪桥镇三桥村张寿湾、郑良村大塘丁湾、高铺村张家巷湾的人口共约500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土地类型构成多样,平地、低山丘陵兼有,塘堰河流并存,丘陵区地势相对高差50~100 m,丘体零乱、圆浑,垄岗、残丘相间。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6.8 ℃,夏季最高气温41.4 ℃,冬季最低气温-15.4 ℃,年平均降水量1 577 mm,年平均日照时间1 750 h,植物绿化覆盖率较高。

3.2 村落规划设计阶段

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规划设计构思以丰富的山水资源为切入点,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规划以建筑和原生态的山林、水系为载体,构建“山水田园”的人居环境,建立多形态、多层次绿化的生态空间。规划采取成片系统地布置建筑与绿地,新建住宅尽量利用原有老宅地基修建,在滨水区和原生态林地等生态敏感区尽量不做或少做建筑,保持高地、山谷和水岸线的景观特征及其连续性,使民居住宅旁绿地率达到36%以上,体现绿色村落的环境品质。交通道路的流线设计强调安全快速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块地形的特点,做到人车分离、动静分离,保证居民出行通达安全,对外形成快捷交通体系和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网络,对内结合农户的生活需要设置快速通勤道路、劳动道路和休闲健身廊道相联系区域,沿主干道和次道路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新建住宅建筑群体组合设计中,各建筑物的体形之间彼此呼应;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7]。三桥村张寿湾和郑良村大塘丁湾的住宅建筑群,考虑满足群体组合的日照、朝向、采光、通风等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做到住宅集中连片组团式布局,布局的建筑以造价低、节省用地为原则,采用行列式布局为主要布局形式。在整个区域建筑空间布局上,以2~3层的联排式为主的住宅建筑形式组成完整的居住建筑群,以打谷晒场、文化广场、水域为中心,对内保证了居民生活的宁静雅致,对外展示了新农村民居区的朴素品质,呈现出布局多样的变化。规划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坚持生态优先、经济适用的原则,着重考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环保理念,建筑外观造型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继承与时代创新。

在新旧建筑结合的村落规划设计中,旧宅部分保留、部分翻建是鄂南农宅建设的另一种方式。高铺村张家巷湾集中建设前存在的住宅,由于农户建房资金不足、宅地从属关系的问题,使得住宅布局杂乱。建设规划中宜坚持有次序分阶段地进行,以不同的住宅形式适应农户不同的资金状况,方便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在住宅造型设计中没有追求多种风格并置的效果,以独立式的住宅为主要布局形式,把已经建成的现代风格住宅墙面色彩统一为灰白色,并通过鄂南传统民居样式,尽量保留村落的原生态风貌与生活形态,延续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3.3 单体建筑设计阶段

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新建住宅单体设计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生态化的要求,贯彻“节地、节材、节能”的建设方针,整体考虑空间环境因素,注重平面布局、功能分布、建筑造型等空间的组合内容深化设计,突出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满足农户活动的各种生活需求。

双溪桥镇的村湾建筑设计中住宅户型布局紧凑、功能合理。起居室、卧室等生活空间置于南面,利于夏季通风、冬季采暖及防风;厨房考虑卫生及除湿条件,西面可提供最强日晒,为理想位置;走廊、楼梯间、浴室、厕所、车库等服务性空间因为对室温、照明的要求不高,尽量安排在热电荷最不利的面,或采光最不利位置,作为室内生活空间的缓冲空间;储藏室、廊道等服务性空间因对自然采光要求不高,可置于室内[8]。二、三楼设置阳台、阁楼作为晾晒、贮藏、隔热的用途。结合庭院空间把住宅一层局部架空,形成半虚半实的围合状态,既具有收纳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的功能,又可以起到通风、防潮、隔水的效果;在庭院中巧妙布置水池和种植瓜果植物,可起到调节住宅庭院小气候的作用。

双溪桥镇的村湾新建住宅广泛采用先进的建造方式,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以构造设计学的视角,借鉴鄂南斜坡屋面的传统建筑形式,起到利于防水排水、冬暖夏凉的效果,建筑两山墙屋面的墙垣设置马头墙,起到防火作用,外墙墙面以白色涂料粉刷,墙头墙檐覆以青瓦,造型特色明朗而雅素,使整个建筑立面含蓄而不失优雅,规整中又充满时尚灵韵。通过安装含有古典元素的门窗、遮阳板等建筑构件,达到建筑护结构的隔热及立面装饰的作用。建筑的用材充分利用鄂南地区常见的青灰瓦、青石、圆木、竹子、鹅卵石、毛石、粉煤灰砖等自然环保材料,体现出地域性的乡土文化气息。鄂南特色的农村住宅见图1。

3.4 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咸宁市双溪桥镇的村湾住宅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营造出良好的住宅空间环境,实现消耗资源可持续性的利用。

3.4.1 太阳能 结合鄂南当地气候、建筑造型的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农村住宅可依据朝向充分利用阳光,采用单户式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考虑到阴雨天和冬季下雪的时间里太阳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增加辅助电加热保障相结合的双系统,保证太阳能的采暖与热水供应系统功能,满足村民洗浴的日常生活需要。考虑到建筑室外造型的美观,把太阳能的集热器与储水箱分开布置,集热器安放在屋顶上,与建筑顶部的造型融为一体,储水箱可放入室内,以免管道零乱影响美观。太阳能照明灯可以解决庭院走道的夜间照明问题,太阳能照明灯具有无运行费用、使用寿命长、免维护等特点,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3.4.2 沼气 鄂南地区农村家用沼气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采用“牲畜养殖、沼气发酵、果林栽培”的能源模式,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先进的生物质气化炉满足农户的炊事用热。沼气是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鄂南地区农村大量存在的秸秆、粪便、树叶等有机物质可以为沼气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农民的使用成本低。

3.4.3 雨水 节约水资源是新农村生态住宅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鄂南地区农村住宅节水措施应充分利用雨水,通过储水池将雨水收集后净化处理,供卫生间冲水和绿化使用,并推广安装节水型卫生器具和绿化管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房前屋后的低洼地储存雨水,起到涵养地下水、节约用水的作用。

3.4.4 植物绿化 种植植物是创造较舒适的小气候最有力、最经济的手段[9]。鄂南地区植物种类丰富,在住宅东南面种植枫香、三角枫等落叶高大乔木,夏季植物的浓荫能遮挡阳光,冬季落叶后又能透射阳光;住宅西北面可以种植桂花、深山含笑等常绿高大乔木,用来抵挡冬季的寒风。住宅外墙种植爬藤植物和建设屋顶花园,通过利用植物表向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和增加空气湿度的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墙面遮阳和屋面隔热的问题。

4 小结

随着人们对农村住宅建设这一领域关注程度的提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作出科学合理、生态环保的总体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造型、建材运用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应在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力求在农村住宅建设中抛弃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的建筑方式。运用生态性住宅建设的模式降低建筑耗能,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田 娜,李亚光,田 颖.浅谈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99-102.

[3] 沈锦林. 试论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其实施要诀[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10):21-23.

[4] 朱宗亮. 绿色建筑的“四节”设计[J].铁道建筑技术,2008(增刊):194-198.

[5] 郑卫民,徐 军,李志学. 丘陵地区生态建筑设计策略[J].建筑与文化,2009(5):92-93.

[6] 王 惠, 袁中金. 江南农村地区可持续性住宅支撑技术体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5):57-61.

[7]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 赵秀敏.基于江南丘陵地貌与特殊气候的新农村建筑景观设计[J].装饰,2010(11):133-134.

[9] 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