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且行且思 缔造幸福的农村小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且行且思 缔造幸福的农村小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小班优教实验呈现了目标明、特点亮、特色新、模式活、氛围浓等亮点。优化了通识培训,转变实验教师观念;优化了组织形式,打造人文课堂;优化了课堂模式,凸显学生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综合素质;优化了班级品味,用文化“装修”校园。

农村教育;有效教学;小班优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如今农村生源锐减,就邵武市来说,城区与农村学生数相比,五年前约为二比一,现在约为三比一,生源多为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生源还在呈缩减趋势。以邵武市下沙中心小学为例,2005年的学生数是433人,到2010年就只有165人(其中还包括两个教学点人数),全校10个教学班,平均每班16.5人,点校平均每班不到6人,几年间学生数就锐减近三分之二。有些学校是“一个班级一学生,全校不过十来人”, 且这些乡镇里最远的行政村离乡镇所在地有80多华里,给孩子就学带来很大困难,而类似这样的学校及教学点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如何认识小班的优势和劣势,怎样扬长避短,研究农村小班课堂有效教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既是顺应自然,也是当下在农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又是为将来的城镇小班化教学进行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小班教学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实践――“小班优教”实验在笃行创新中播种希望

2009年我们反复调研论证,2010年向上级申报项目,2011年4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作为基础教育课改项目正式立项。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编制完成了项目试验任务书,制定了总体目标,确定了试点基地校,并决定项目实验工作分四步走:

准备阶段(2010.9――2011.8):采取“全市统筹,全员参与,分块研究,有序推进”的实验方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实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布置研究工作。组织实验教师培训,学习掌握有关教育理论。

实施阶段(2011.9――2012.12):实行“分段规划,先行先试,百花齐放,定期交流”的研究方式方案。探索农村小班课堂与大班教学在形式、学科、内容上的差异,探寻农村小班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及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阶段(2013.1――2014.12):运用“把握方向,研讨展示,引导矫正,持续推进”的实验办法。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分析,不断论证,并提出对策,及时有效跟进。

总结阶段:(2015.1――2015.12): 采用“多元探寻,实践检验,反思追问,成果辐射”的实验举措。将农村小班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再实践,再检验,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完成结题报告。

如今,我们已在全市农村学校创造性地打造优质优教的农村小班课堂,完成了教师培训、人文课堂构建、课堂模式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班级文化建设等项 工作。

二、碰撞――“小班优教”实验在自我完善中不断成长

(一)先行先试,力度强劲

首先是建机构,促保障。省教改试点项目立项后,市教育局及时组建了由教育局局长亲自抓、进修学校校长主动抓、实验校校长具体抓的三级研究“共同体”。 其次是建机制,抓管理。早在2010年,邵武市教育局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优教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成立机构,建章立制,拟定了实验的总体目标;又于2011年3月颁发了《邵武市中小学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三是定任务,明要求。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会议,指导小组每周一布置,两周一活动,每月一总结。所有农村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项目工作实验小组,制定了各自的任务书,同时确定了实验基地校。几年来,市教育局在例行的开学工作检查、阶段工作总结和年度考评中,都把“小班优教”工作纳入检查督促的视野中,并在学校创业竞赛工作的年度考评中亮分。这些举措,为该项目试验的有效推进夯实了基础。

(二)推动有力、行动有效

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把“小班优教”实验进行到底,就必须打造一支能适应“小班优教”的师资队伍。为此, 2011年来,市局组织中小学校校长分两批到台湾、山东杜郎口、福建大田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围绕我市农村教育“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等话题进行校长论坛和骨干教师论坛,进行“头脑风暴”。随后,教师进修学校又举办了了3期“小班优教”专题研训,对实验教师进行了业务指导。各校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组织了校本研训。并在实践中重点检验六个“不一样”:

不一样的理念:做好小文章,放眼大世界。小中求新,小中求活,小中求美,小中求特。把每个孩子当做宝。

不一样的排班:变“讲堂”为 “学堂”,室内感受,户外体验。 变单一的秧田式桌椅摆放为 “对称型” 、“品字型”、 “U”字型(马蹄型)、等边型等。

不一样的教法:

①明确学习内容: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课上只教学生不会的。

②正确把握时间: 师:生≈1:3。约10分钟――老师指导、点拨、答疑,小结;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巩固。

③转变教学方式: “小――小――个”,即小班自学,小组互动,个别辅导。

不一样的服务:实行分类推进,采取一对一倾情辅导,做到学习内容日清周结 ,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不一样的关爱:对每个孩子进行跟踪记录,采取“3211”幸福工程推进。 “3211”即 ,“新三好”: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儿;进行两项体育锻炼活动;掌握一项技艺,写一手好字。

不一样的角色:让学生前台自主合作探究,老师退后当导演,互融、互动、互进。

(三)推进有序,优质优效

1.优化组织形式,打造人文课堂。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为了让项目试点有序推进,我们采取由易到难从形式上突破的策略,对课桌椅的摆放形式进行改革,变传统单一的秧田式桌椅摆放为 “对称型” “品字型” “U”字型(马蹄型)、等边型等等。授课教师根据班级、年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摆放形式。

2.优化课堂模式,凸显学生中心。本着“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农村小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各个试点学校在每堂课上都要落实“六个100%”,即,上课发言100%,小组互动100%,作业面批100%,展示自己100%,课堂激励100%,幸福收获100%。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各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小班课堂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有益探究。通过实验,已初步形成了农村小班“四段”式教学模式,即,学案铺垫(课前反思)――自主探究(疑惑追问)――合作展示(精讲点拨)――巩固内化(检测小结)。模式的探究本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和谐发展”的思想,做到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

3.优化班级品味,用文化“装修”校园。校园文化是一幅有“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 文化影响人格,人格左右行为。而班级文化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农村小班大都只有10―20人,教室显得宽敞,如何开发和利用班级文化资源,是发展学生人格的当然要求。如何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是小班文化建设所不容回避的问题。各基地校围绕在哪“说话”,谁来“说话”,说什么话等内容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故县、肖家坊中心小学和大埠岗小学等校创建了一校一品,每班一特色的小班文化,分别设置了“六角”,即:图书角、生物角、活动角、卫生角、教师角和班务公开角等。

4.优化“爱心家庭”,让留守儿童幸福成长。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自然要纳入实验工作的视野范围。我市适时组建“爱心家庭”,把“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让留守儿童家长放心”作为该工程的总目标。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从物质关怀延伸到精神关爱,从师生情谊延伸到亲情关注,从学校管理延伸到社会关心的融合,全方位地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确保他们健康、幸福成长。

如吴家塘、卫闽小学等实验校组建“爱心家庭”时,采取“师带生、大带小”的方式,学校把留守儿童与寄宿生按师生比例分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为一个“爱心家庭”,每个“爱心家庭”由一位教师担任“爱心家长”,4至6名高、中、低不同年级的“爱心兄弟姐妹” 组成家庭成员。“家长” 与成员签订“爱心承诺书”,全面关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做好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安全教育辅导、心理情感辅导,尽一份家长的责任。

三、反思――“小班优教”实验在深度的思索中深厚根系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一是课堂氛围变了,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我认为”“我发现”“我要补充”“我有问题”……已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学生间激励的话语、由衷地感叹、热烈的掌声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二是农村小班的教育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仅以2012年秋季学业水平检测较上年,语文科及格率、优秀率、综合比率分别提高7.5 %、6.2%和6.8 %,数学科及格率、优秀率、综合比率分别提高8.5 %、6%和6.2 %,“学困生”和“双差生”明显少了。两年来,农村小学生在地级以上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人次大幅度提高,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誉。

实验工作任重道远,还须渐行渐思。善于思考才能善于探索,这也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教育科研的成长需要庞大的根系不断在日常教学中吸取营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就是这个庞大的根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引导课题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如在实验中我们又不断追问:“农村专任教师少且年龄偏大,心理激情如何再燃烧?实验积极性怎样激发?”“专任教师少课程多如何整合?”“评价体系如何实现多元化?” “如何寻找理论来提升小班优教的品质?”等等。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基本思路,将课题实验不断推向纵深,不断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