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涉农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涉农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质量跟踪评估是教师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联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涉农教学团队建设,通过交叉培训实践,梳理了事前、事中、事后影响培训质量的各个要素,探索和建立了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评估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信息,采取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培训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通过落实和完善培训的制度,及时反馈和改进培训工作,促进了交叉培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研究对其他相关培训项目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教师交叉培训;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商贸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5-03

一、文献综述:培训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评估是指为指定培训活动而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评价一个培训项目是否有价值、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的程序和组织实施包括:评估的准备、评估的实施、评估结果的分析处理等。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其理论和操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实践导向的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以Kirkpatrick模型为代表;(2)过程驱动的操作阶段,时间从1980年代晚期到2000年代早期,代表性的研究是关注ROI为潮流的模型如Phillips在2003提出的ROI评估模型;(3)现在是第三个阶段,研究导向的全面研究阶段。这些研究从评估目的、标准、评估信息收集的对象、方法和指标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形成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具体实践中,也不断积累和发展出了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一)评估培训的主流模型及优缺点比较

1、理论渊源及评估目的差异

从评估目的出发,项目评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类。形成性评估旨在提供促进项目设计和发展,希望缺点,以提出解决办法。其实质是帮助形成和塑造更好完成项目质量,因此,形成性评估应当嵌入在整个系统培训过程中。总结性评估是在培训项目完成后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产生一个总结性的判断或结论,其评估的内容包括短期和长期评估。短期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学习者在兴趣、注意力和学习目标上的动机)和学到的知识,长期主要关注工作中的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评估的内容和主体角度出发,通常有六种常用的教育评估的方法: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目标自由的评价、反应评价、系统评价、专业视角和半官方的方法。其中目标为基础和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在评估培训中被运用的最多。由此可见,当前流行的目标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总结性评估,而系统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

各种的评估培训项目的框架模型都是在上述方法的影响下提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框架Kirkpatrick,他的模型(1959)追随了目标基础的评价方法。四个评价层次为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而从系统视角出发,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包括CIPP模型(情境、投入、过程和结果);培训有效性系统方法(TVS)以及IPO(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模型。

2、评估对象、内容上的差异

在评估对象上,重点包括了受训人员和培训项目两个方面。前者关注培训是否达到提升受训者能力和绩效的目标,如当前最为流行的Kirkpatrick提出的四层次评估模型将培训效果主要集中在受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其后,很多学者如Toplis等(1993),Kaufman(1994),Philips(1996)对该模型进行部分改进。这些模型能较好的评价培训的效果,但是在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却无法发现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改进培训。基于此,Worthen & Sanders提出了CIPP模型,Bushnell提出了IPO模型,Fitz-Enz提出了TVS模型,这些模型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关注于评价培训前的目标、计划、资源投入以及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后的结果等内容,这些模型强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和目标,从而有助于从培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和发现问题。

3、评估标准和方法上的差异

评估标准的选择和发展是培训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Wam,Bird & Rackham(1970)指出,要想使输出评估获得成功,还需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明确培训的预期目标,选择或构建好评估的标准。在针对K氏模型的四个层次评价标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中,有学者认为,反应好并不意味着能进行很好的学习。因此,往往在评估中有多个标准,它们反映培训的多个目的和组织目标。

有效的评估信息收集取决于科学的评估方法选取。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在总结性评估模型中,结果层是最难评估的。有学者认为,培训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两种方法:受训者行为的可观察到的变化,一是自我报告的行为检查表,二是诊断测试。或者运用实验控制组的方法进行事前和事后对比,Kirkpatrick则指出,可以通过同事进行评价。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对评估培训参与者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和动机等方面的短期结果评估通常运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而长期评估主要关注学习者将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工作中的情况,即学习转移的评价。而在形成性评估方面,重点对过程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见反馈表、等级打分表以及对现存记录的分析等。

4、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目标为基础的模型能帮助操作者考虑评估目标,但是这些模型没有定义实现目标的必要步骤,因此无法在获得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提升培训的方法。因此系统为基础的模型在考虑整体的情境和现状时更有用,如CIPP和CIRO评估模型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的显著特点。它们不再把评估活动看成是整个培训过程最后一环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每个环节,甚至超前于培训活动。评估过程的评价能通过提供发现和改正缺点和失误的系统从而发挥其最大影响。反馈机制提供了对培训流程的连续控制和精炼。但系统为基础的模型不能表现培训设计和评价之间的动态互动。这些模型也没有提供评价的工具。而且这些模型也没有指出评价的合作的过程,即在评价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当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在指导思想、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英国教师培训按教师水平及需求的不同安排培训内容,认为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晋职之间应建立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清晰的联系。澳、新、泰三国的大学教师培训采取读学位跟班听课或自学课程,实践锻炼,参加短期讨论班和科研工作等多种培训方式。美国、日本采取在职培训与学位认可、工资晋升相结合的制度。

在具体针对教师评估的指标方面,英国师资培训咨询委员会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9项指标。在加拿大,教师培训的评估指标的前三位排序分别是:设计和培训的质量,发展知识、理解和技能过程的质量,培训者对培训反应的质量。国内有学者指出,针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项目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在具体培训实施中,我国中小学教师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评估的指标体系则由环境与硬件准备、计划与组织安排、培训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四部分组成,共包含17项指标、37项次级指标。

在评估主体选择和评估方法上,评估可由培训专家、培训官员、受训人、领导、同事、学生等从不同角度来评估。在操作中,评估的信息和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形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师、生、培训基地负责人访谈;小组讨论法、跟踪研究法,获得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的数据。

上述关于培训规划、实施以及培训评估主体、对象、内容与指标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形成了较全面的开展培训和评估工作的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从我们自身培训项目的目的出发,我们的评估主要借鉴形成性的评估模型,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培训项目的独特性,高校教师培养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展以及评估和质量跟踪在指标设计,内容选择、资料收集等方面,必须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来分析和制定。具体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实践

为了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涉农教学团队近年推出交叉培训。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旨在利用学院智力条件优势,让青年教师通过跨专业涉农培训,进一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科研和教改研究。

综合叉培训采取全校范围内选课,由各领域专家联合授课的“拼盘式”教学组织、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专业或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经济、连锁经营管理、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

三、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评估体系

(一)全员参与质量跟踪和评估

借鉴360度的培训质量跟踪方法和评估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我们开展的综合叉培训情况,质量跟踪和评估会涉及课题组、学校人事处和各人事科、课程讲授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等多主体从不同角度参与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接受培训的教师、交叉培训项目过程本身。其中,讲授教师的评估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教师,其他主体的评估对象则主要涉及到培训项目的各个方面。而培训质量保障的主体范围则更广,除了学校人事处、课程负责人外,还包括相关主管领导等。

(二)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

我院的综合叉培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中,针对培训中、后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到被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等。其中针对被培训教师主要包括到课率、通过率和对培训的态度、培训后的效果等方面;针对培训项目本身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组织管理、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质量跟踪过程则包括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整个质量跟踪和评估主要通过茶话会、座谈会、培训的记录与总结、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与统计等方法实施。培训质量跟踪和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三)多层次培训质量制度保障与提升

1、交叉培训前的责任和协调机制

涉农教学交叉培训计划由人事处总负责,各开课系部领导负责。协调落实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性涉农交叉课程选课、开课计划,协调授课环节的相关事宜以及研究教师交叉学习的其他相关政策。同时,每门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该课程的具体授课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统筹和衔接等事宜。

2、交叉培训中的联系人制度

我们提出课程班联系人制度。联系人负责学员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联系人随同学生一起听课和参与学习讨论,进行事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人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员的意见与建议,使授课教授们能及时调整、补充上课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交叉培训后的课程总结和反馈交流

(1)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课程联系人、听课学员三位互补的课程总结制度,从不同方面收集资料,获取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书面形式上报给学校;(2)我们还倡导并实行了课程交流制度。即课程结束时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总结交流活动等非正式的反馈制度;(3)各课程负责人通过正式的课程调查反馈制度,反馈学员对开设的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师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4、新一轮培训的改进、提升

通过培训后的总结和反馈交流,根据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新一轮新开设课程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在新一轮培训中对原开设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1)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提升,删除部分交叉范围小的内容,增加学员普遍需求的新教学内容,提升反应较好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新颖性;(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讨论、实地参观或实验等新的方式;(3)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中的教师组合。

四、“交叉培训”效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的质量跟踪评估,我们发现:交叉学习实施以来,受到了学院青年教师的热捧,教师们对交叉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培训教师在访谈、总结和问卷中普遍反应,交叉学习培训,深化了教师交叉学习和科研的意识;有利于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提升交叉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选课目的与开设课程定位不完全一致;“拼盘式”课程组织方式与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存在矛盾;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的限制导致全面性和重点性难以兼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改进和完善交叉培训的反馈意见:(一)明确培训课程的定位。完善和提升培训课程的层次,进一步明确培训课程的总体定位。鼓励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完善与提升交叉课程层次;(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明晰课程内容介绍和要求,加强授课课程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促进涉农课程内容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平台。

五、小结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优势突出等有利条件,推出了交叉学习培训项目,开阔青年教师学术视野和提高创新能力,要借鉴形成性的评估模型的思想,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在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重要内容指标以及评估方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开创性的建立了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保障和评估体系,使培训取得了突出成效,同时实现形成性的培训评估模型、思想和理论“落地”。实践效果说明,这种基于过程和系统视角来分析把握培训项目,通过不同部门层次间建立完备的质量跟踪与保障制度、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全面的获取培训的信息,采取不同主体参与不同内容与环节的评估,对于全面准确的评估培训效果,及时发现和改进培训项目,保证和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为开展类似的培训的评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