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珠三角地区剧场群调研的若干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珠三角地区剧场群调研的若干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剧场建筑设计、舞台机械设备、剧场运营管理和剧场文化影响力四个方面,对珠三角地区6个剧场在建设、改建及后续运营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找出问题并给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今后我国剧场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珠三角剧场群 剧场调研 剧场建设 剧场运营

编者按:本文是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课题《中国剧场后评估(POE)体系研究》的部分前期工作内容。课题组成员于2011~2012年间对全国三个不同区域――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长三角及江浙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的部分剧场进行了使用后评估调研,通过对剧场实地观察及对包括总经理、管理部门及技术部门主管在内的剧院人员进行采访和访谈,获得了第一手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剧场使用后评估资料。以下两篇文章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一为调研分析,一为访谈评析,分别对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地区的剧场问题进行研究。课题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卢向东副教授,合作单位分别为国家大剧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1、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好几个城市人均GDP都超过了12000美元,广州和深圳更是超过了15000美元,这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具备了兴建大型剧场设施的经济基础。剧场是主要的表演艺术建筑类型,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服务大众文化的重要阵地。从本世纪初开始,珠三角地区的剧场建设就领先于全国,多个主要城市实现了剧场建筑的“升级换代”。从2004年深圳大剧院改造开始到2010年珠海歌剧院的动工,短短几年间,珠三角主要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大剧场,大型剧场(音乐厅)数量达到11个,剧场总座位数接近2.3万个。加上港澳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大剧院、音乐厅的密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本次调研了广州、深圳、中山、香港和澳门5个地区的4个剧场、1个秀场和1个音乐厅的建设和运营状况。总结出剧场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趋势。

2、珠三角地区6个剧场的基本概况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个比较典型的剧场和音乐厅。分别为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澳门新濠天地水舞间剧场、广州歌剧院和中山文化艺术中心。

调研的剧场中,除澳门水舞间剧场是为大型水上节目“水舞间”定制的剧场外,大部分场馆都采取了演艺中心模式,由于要考虑到各种演出形式,故为适应性、多功能的单一剧场,即包含多个观演场馆的建筑综合体。演艺中心式的观演综合体也是目前国内剧场建设的主流模式(表1)。

从规模和投资上来看,6个剧场均为大型或者特大型剧场(按照剧场建筑设计规范,1200~1600座为大型剧场,1600座以上为特大型剧场)。上述情况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国内新建剧场向大型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剧场建设资金的投入都相当大,大部分还是以政府投资为主。

剧场按经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场团合一型、场团分离型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场团签约型。调研中4个剧场属于场团签约型,即有自己特定的合作剧目或者演出团体,但是为了提高剧场的使用率,也通常承租给别的剧团演出;1个剧场属于场团分离式,主要以承接一些演出团体的巡回演出为主;澳门水舞间剧场则为特定剧目打造,有常驻剧场的演出团体,为典型的场团合一型(表2)。

3、剧场使用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本次调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发现剧场使用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由此从剧场设计的角度提出建议。本节主要从剧场建筑设计、舞台机械设备、剧场运营管理、剧场文化影响力四个方面来分析调研结果。

3.1 剧场建筑设计

大剧场功能异常复杂,涉及几十个专业和工种。作为剧场建设的总统筹方,建筑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建筑师观演建筑设计经验不足。导致早期建筑设计策划不完善,加之后期建设方和使用方脱节,造成剧场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问题。

3.1.1 大剧院建筑的空间分区

大剧院建筑由于规模庞大,功能综合性较强,面临着空间后期使用分区问题。普通建筑设计中的动静分区、功能分区等要求在大剧院的设计中都得到了强化。目前大剧院的建设一般朝着演艺中心、文化中心的模式发展,当多个观演空间同处一个建筑综合体的时候,这些不同的观演空间往往要求能够独立使用和经营。在同一个观演空间中。每个区域的使用时间也不一样,例如观众在演出前候场时,一般集中在大厅以及大厅附属的一些展览、商业空间,演出时集中在观众厅。这种情况首先是对空间的管理提出了要求,其次空调等配套设计要能够分区使用。本次调研中就发现有一个音乐厅未考虑空调分区的问题:演奏大厅和其他区域共用一个中央空调系统,即使只有演奏大厅需要空调,其他区域不需要时。整个剧场的空调系统也必须开启。由于演奏大厅还有恒温恒湿养护管风琴的需要,导致音乐厅全年、全部区域的空调温度都要保持在23~24℃,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3.1.2 门厅空间过于奢侈

目前大剧院的设计普遍存在过分追求豪华气派的现象,门厅空间普遍滥用通高空间的处理手法,在室内装修上又大量采用大理石、玻璃等材料,导致门厅大空间的混响时间偏长,嘈杂异常。大剧院的门厅承担了集散、中场休息、部分演出等功能,其中门厅的具体功能还与剧场的运营模式有关,如欧洲的大剧院门厅作为上流阶层的重要社交场所,一般都豪华气派,而美国的很多大剧院则相对更注重剧院的商业特性,追求空间的经济合理性,剧场大厅空间只要在一个合理范畴内即可。相比之下。我国剧场门厅空间的大小应该与剧场的经营模式密切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到国人对剧场空间的使用习惯。

深圳大剧院在2004年改造后,扩大了门厅面积,压缩了剧场其他功能的面积,这种远远超出使用需求的门厅造成了空间上的浪费。空间过大导致每年门厅的制冷费用比观众厅还多,也带来了能源上的浪费。

3.1.3 化妆间的位置不合理

化妆间的数量与舞台大小、剧场功能和观众席数量相关。从这次调研结果来看,剧场化妆间数量基本没有问题,可以满足大多数演出的需要,有时还会有剩余,只在大型演出或联合包场时,需要临时调配化妆间。但化妆间位置存在问题。例如中山艺术中心后台有8个大的化妆间,8个VIP化妆间,一次可以满足160人化妆,能够满足一般演出需求,但演出时却常在后台、侧台临时开辟一块抢妆区,也不使用二层化妆间,这也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故化妆间设计首要的原则是尽可能与舞台接近,最好是同层,至少主要演员的化妆间、抢妆间应该安排在舞台层附近。在剧场策划时就应对化妆间的使用做一个专题调研,提出一套合理的设计方法。

3.1.4 库房数量不够和布局不合理

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很多剧场存在着库房不够用、库房没有与舞台同层或者库房到舞台没有配套运输设备的问题。由于与舞台同层的区域也是与演出相关的黄金地带,抢妆间、舞台工作人员值班室、报警阀室等都必须直接接触舞台,因此如果当舞台附近设置库房有困难时,可考虑仅在舞台周边设一些小库房,用来存放临时性且使用较频繁的道具、工具,以及一些不宜长距离运输的乐器等。将主要库房设置在空间较大的地方,通过一些垂直升降设备等加强库房与舞台之间的联系,尽量把舞台同层空间让给化妆间、舞台监控室等更需要与舞台直接接触的功能房间。

此外,库房布置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与剧场的演出模式有关,一般来讲,场团分离式即以出租场地为主的剧场其库房要求比较小,而场团合一式的剧场则要求库房空间比较大。

3.2 舞台机械设备、功能空间

3.2.1 品字形舞台的反思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除了澳门水舞间秀场外,其他几个大剧场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品”字形舞台设备。“品”字形舞台功能齐全,一般能够通过舞台机械实现“推拉升降转”的舞台变化。为了实现这个强大的功能,“品”字形舞台的投入占了剧场投资以及后续维护中很大的比例,少则三四千万元,多则达数亿元之巨。然而我们在和剧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发现,目前这些复杂舞台机械的使用频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目前大剧院大都采取出租经营的方式,一般来说,巡演剧团要考虑制作少量简单的演出布景,同时要考虑对剧场的适应性。虽然近年来我国建设的大剧院基本上都采用“品”字形舞台,但是其舞台设备的模数往往是不一样的,如升降台的宽度有3m、3.5m等,转台的直径也不等,因此对于很多剧团来说台下设备很难和他们的布景完全匹配。巡演剧团由于无法事先完全按照大剧院的舞台机械设备进行排演、制作,甚至无法使用某些舞台机械,造成了各地大剧院的大量舞台机械设备使用率极低甚至闲置的状况。其次,该问题也与我国目前剧场内上演的节目类型有关一一上演较多的舞剧、话剧等通常用不上如此复杂的舞台机械,而需要升降台、转台的歌剧类节目又不像国外那么多。

因此,建议如果是以接团为主且资金预算有限的剧场,可以考虑减少台下设备配置的比例,因为台下设备的预算通常会是台上设备的两倍。相反应该增加台上设备的灵活性和预留足够台下设备的空间,即台上的吊点尽量能够布满舞台(甚至观众席)的所有位置。台下设备应少而精,并预留好足够的空间和设施给不同的演出使用。总之,考虑到剧团在演出时一般只使用一些通用性的设备。演出过程中需要的特殊设备一般也会自带。应尽量避免盲目配置剧场设备。

3.2.2 台上舞台机械配置欠考虑

与台下机械设备相比,剧场台上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一般比较高,吊杆、灯光杆都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个性化太强、使用时受到多种限制的舞台机械。例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两个城市的剧场都配备了飞行器。这种舞台机械一般在秀场、杂技场中比较常见,在以歌剧、舞剧为主的大剧场中,由于节目多变,固定的飞行器很少能适应变化的表演。这也是剧场在建设初期定位不明晰,过于追求多功能的使用模式、缺少灵活性的考虑造成的。

应根据剧场的定位,充分考虑机械配置的合理性。不同功能的剧场对舞台机械的要求不尽相同,大型综合性剧场还应该以强调共性为主。若遇到临时的复杂演出,利用现有的剧场设备和临时吊挂设备,也能基本满足演出要求。

3.2.3 投影室的缺失

由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剧场中多媒体投影的使用频率及强度超出了当初剧场设计时的预期。目前舞台多媒体投影主要采用正投影和背投影的方式,当采用正面投影时,投影机会放在位于观众席后面的控制室内,侧投影一般挂在舞台侧台的悬吊设备上,背投影多放在后舞台或者舞台后区的专门投影室。大多数“品”字形舞台将投影挂在后舞台的吊杆上。但要求投影机与投影幕的距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但目前大多数剧场没有专设投影房间以及投影控制室(笔者只在某市大剧院见到过)。一般都和灯光控制室、音响控制室一起合用,甚至是直接在观众席上开辟一块场地出来,造成功能空间的面积局促。加之投影仪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热量,对工作人员和观众产生很大的干扰。因此,在剧场建筑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专用的投影房间。

3.3 剧场运营管理

3.3.1 剧场的多功能问题

本次调研的剧场大部分都是多功能剧场,这与剧场所在城市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与剧场经营、定位的方式也有关一一国内很多剧场由于观众基础、剧目制作等原因,不可能一直上演同一类剧目,有必要进行一些多功能的考虑,提高场馆的利用效率。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演艺中心而言,设置一个专业的歌剧院,再搭配一个小的实验剧场,并考虑歌剧院的多功能使用(如加装反声罩用于音乐会的演出,满足举办会议的要求,尤其在一些地方性的剧场都会采用这个办法实现多功能),这是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做法。

但是剧场的多功能定位也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要求一个剧场既可以上演歌剧、舞剧、交响乐、话剧,又可以举办会议甚至放映电影,这样的“多功能”要求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不同演出剧目对剧场视线、混响、舞台工艺等要求不一,可以对这些不同的演出类型归类,通过对剧场进行微调整(如混响时间的改变)以适应此类剧目的演出。

3.3.2 剧场的运营模式

此次调研的6个剧场,除了澳门水舞间剧场自负盈亏、深圳大剧院和深圳音乐厅独立经营外,其他剧场主要靠政府补贴(目前关于剧场的经营是靠政府补助还是自负盈亏争论很大,本文对此暂不讨论)。首先剧场在策划之初,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在后续的经营管理中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剧场取经学习。例如。同属于场团签约型剧场的香港文化中心和深圳大剧院的运营模式类似,也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但就演出场数来讲,深圳大剧院与香港文化中心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此中原因,除了香港国际化的演艺氛围较好之外,香港文化中心还有4个长期合作的伙伴:香港管弦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芭蕾舞团、进念二十面体,而深圳大剧院只有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一家。这些长期合作演出团体的培养是剧场保证演出场数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剧场经营还有一种趋势是聘请专业的剧场管理公司。例如,获得广州大剧院经营权的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此类专业管理公司往往形成一个剧场联盟,把不同地区的多个剧场组织起来,共同运作演出项目,以降低出场费用和交通费用。

3.3.3 剧场中的商业空间

在大剧场这类文化综合体中,恰当地引入一些商业设施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观演群体,也是后期剧场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来源之一,即所谓的“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故在剧场项目策划之初,就应合理配置剧场的商业经营空间,以便后期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广州大剧院为了增加营业收入,除了常规的演出之外,还在筹划开发更多的项目。比如餐饮、地下购物商场、琴房培训等。另外,也正在考虑模仿拉斯维加斯大马戏团的表演形式,在剧院的小厅里安排一个长线商业演出,增加剧场空间的利用效率。广州歌剧院不仅在演出方面积极拓展,还跟广州美术馆合作,开展当代艺术画展、艺术品展览等,以期达到整合出一个大文化艺术平台的目的。

而深圳大剧院则在2004年改建的时候,削减了大部分经营面积。商业面积原来有13000多m2,功能涵盖电影放映厅、文艺沙龙、画廊、艺术书店、花店、歌舞厅、西餐厅、中餐厅、地下商铺等,改建后商业面积减少到2000多m2,仅作为酒店使用,租金收入也大为降低。尽管剧场公共空间的增加提升了剧院的文化氛围,但当政府对剧院的投入减少时,运营方便多有微词。与此相对照的是,广州歌剧院在已有的建筑空间中再开拓商业面积增加剧院的造血功能,而这一切都源自剧院的运营是否有当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投入。

3.3.4 客户群体的培养

剧院作为高端艺术品的输出方,其受众也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经常性举办一些公益性讲座和演出、场馆对外开放参观,都有利于观众素养的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潜在顾客群的培养。

如香港文化中心成立了一个部门叫“观众拓展组”,就开展了很多这样的活动,让人们增加对音乐和戏剧文化的了解;另外对老人、学生的票价实行减低票价,鼓励各个阶层的人都养成进入文化场地的习惯。

内地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但也在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讲座和演出,拓展和培养客户群体。

3.4 剧场文化的影响力

3.4.1 剧场的品牌部门建设

调研中发现,广州歌剧院设有专门的品牌中心(国家大剧院也有),独立负责剧院的文化传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州歌剧院的运营方坦言,目前剧场收入纯靠票房有困难,但公司目标很明确,就是先形成剧场品牌,通过后期的品牌收益来创收。目前广州歌剧院已开始培养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如宝马汽车公司。

其他一般的剧院没有专门的文化推广部门,其原因主要是经费问题。但是这些剧场也正在逐步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深圳音乐厅采用了以下多种方式:1)采购著名的曲目上演,通过节目提升音乐厅本身的名气;2)提升服务品质;3)成立品牌部,做好网站维护,联合媒体进行报道,开通官方微博、豆瓣等宣传平台;4)积极开展公益演出、音乐下午茶、美丽星期天等(深圳宣传文化基金支持);5)创立自己的高端品质节目,如新年音乐会等;6)发展会员制,现在深圳l音乐厅共拥有30000个客户数据和4000个会员,这对拓展票房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4.2 剧场对城市、地区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大剧院作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最高艺术殿堂,其文化的标杆作用不言而喻。例如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耗资13.6亿元,历时6年完成。歌剧院采用了时下最前沿的非线性设计手法,形体复杂,建成之后和广州电视塔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广州歌剧院由于其建筑上的知名度促进了剧场的知名度,纯粹来参观的游人就已络绎不绝,门票收入也成为了剧场收入的一部分。

之前华南地区缺少一个真正国际化水平的歌剧院,歌剧巡演经由北京站和上海站之后就直接到香港。广州歌剧院建成之后情况得到了改观,国内国际关注度明显提高,并且成功打造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演出平台,三家全国最大的剧院也已形成了战略联盟。广州歌剧院去年国际A类演出达到60%,仅落后于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持平。经过两年的演出,广州引起了国际大歌剧院的注意,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主动过来洽谈《蝴蝶夫人》的上演事项,这在广州是前所未有的。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广州歌剧院对广州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巨大提升作用。

4、总结

通过本次剧场调研。总结出了珠三角剧场群使用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剧场目前建设模式比较单一,甚至连剧场设计任务书都相当雷同,缺乏在前期策划中的调研与思考。希望通过本调研报告,能够为现有剧场的改建和改造提供建议和思路,为其他剧场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课题组成员:

清华大学:卢向东、李小妹、肖采薇、彭相国、徐绍辉、张玉龙、罗敏杰

国家大剧院:徐奇、钟睿、孙芳、王维

中国传媒大学:蒋伟、张晶晶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闫常青、闫贤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