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介语与洋泾浜、中式英语的异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介语与洋泾浜、中式英语的异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中介语。在以汉语为母语背景下学习英语时,中式英语的出现是必然。本文从上世纪出现的洋泾浜英语和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异同比较,他们与中介语的联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待洋泾浜英语和中式英语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中介语;洋泾浜;中式英语

一.中介语和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亦称过渡语、语际语。1969年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剑桥国际会议上最早提出,1972年的论文中首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的术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自己构建的一种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language)(《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003),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的特点。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有五种来源。第一,语言迁移( Language T ranster )。学习者的目的语词汇和语义结构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语言迁移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母语规则应用于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目的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正迁移和负迁移。第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Material)。学习者常常会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规则变体,而这种变体反应目的语的特征。第三,训练转移( T ransfer ofTr aining )。如果在外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可能引起迁移,导致学习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频繁使用某一词汇。第四,二语习得策略( St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 ning)。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处理。第五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St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ommunication )。这是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用的一套技巧。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会不断的构建新的技巧和方式来实现交际,这样学习者的语言就会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方向,从母语向目的语过度。

这五种来源在第二语言学习者构建中介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是中介语产生的两个基本因素。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各不相同,但有一条途径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借助于母语知识,吸收第二语言新知识,使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织、融合,从而实现构建一套自己的过渡语系统。

在中国,不少学者也试着给中介语一个科学的界定,目前大家比较认可吕必松先生的解释: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这应该算是对中介语所下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由此看来,大多数二语习得的研究者们承认了中介语的存在,并且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对习得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洋泾浜英语的产生和特点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洋泾浜是种很特殊的现象。

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产物。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洋泾浜原是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名字,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由于洋商华贾经常在其附近做生意,来往周旋免不了要进行交谈,于是当地人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便学来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即洋泾浜英语。它是交际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沟通交流的临时性语言工具,反映了租界华洋杂处的时代特征。洋泾浜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出现在世界上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洋泾浜不是只出现在中国,只是中国的洋泾浜现象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

洋泾浜英语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英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做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加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为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自己语言中语音、语法规则以及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被外来者所接受。最后,双方好像在语言上达成一致协议,产生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英语。

在《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一书中,列举旧上海产生的外来词,大约200多个,例如:大拉斯( dollars美元)、邓禄普(Dunlop 早期橡胶轮胎,喻指脸皮厚)、凡尔( valve阀门)、腊克( lacquer木器清漆)、派克大衣(parka连帽大衣)、来苏尔( lysol瓷盆、浴缸清洁剂)、史答脱( start日光灯启动器)、拿摩温(No. 1工头)、米达尺(meter米尺)、混腔势( chance找机会)、脱( get away乒乓球比赛败者下场)、厄五( again再来一次,体育用语)、道勃儿( double乒乓球在一方台子上连跳两次) 、脱去( touch,乒乓球用语)、捎( shoot投篮)、派(pass传球)。

由此看来,洋泾浜英语的词汇是有限的,并且在创造这次词汇时,兼有了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母语的音和目的语的义,共同构成了洋泾浜英语的词汇。

除此之外洋泾浜英语语法上都将传统英语大大简化并且这种简化不是起源于学习者,而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母语掌握者。从语言的语用功能来看,洋泾浜英语起到了交流沟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中介的作用。但是从这种混合语的产生来看,他并非是二语习得者的主观意识,而是从目标语向母语靠拢的过程;再从这种混合性语言的发展来看,洋泾浜英语虽然产生于母语的使用者,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二语习得者将其发展,在更靠近目标语的同时,还是保留了大量的母语烙印。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来讲,洋泾浜英语不是中介语,却符合了中介语的一部分特征和性质。但确是交流的中间语。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中式英语的定义和特点

洋泾浜英语曾在中国使用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全球化”, 洋泾浜英语逐渐被中式英语替代。

中式英语现在有个很符合他身份的名字――Chinglish。是Chinese English这一词组的合成词。其义是指中国人学英语时将汉语中的部分语言现象带到英语中。其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及词汇运用方面都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姜雅云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文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中式英语是外来的,形式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大部分的中式英语都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它是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但又是必须的一个阶段,是每个学习者都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学习者停止学习则也有可能不经历这一阶段)。

Ford(1988:5)则将中式英语定义为:英语的一种方言――通常由将中文直接译成英文而形成,而且这种译法通常不合适。

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英语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喻或不可接受的。

金惠康指出:中式英语一般是对个体的语言特征而言,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经常受汉语文法干扰和思维范式干扰主要表现为不如人意的介入。学习者们为弥补英语水平的不足出于无奈而编造带有汉语痕迹的英语。这种英语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是一个无共同规范的过渡语。由于中国学习者驾驭英语的能力有限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腔”。就产生了中式英语。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式英语指的是一种拼写无误,外国读者感到奇怪、困惑甚至不懂的英文,它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的烙印,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语句结构的影响,不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和心理期待,常常妨碍我们正常有效地与英语国家人事沟通。

中式英语普遍存在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当中。

这类的中式英语算得上是中介语的典范。他会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变得更加规范,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结构。

但是在实际中,还有一种“中式英语”,他在生搬硬套汉语的语法是,更以搞笑为目的,如watch sister(表妹)、people hill people sea(人山人海),这类中式英语根本算不上中介语。应该给予遏制。

对比洋泾浜英语和中式英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现象,都是以使用交际为目的,洋泾浜更多的是借目的语的语言,而中式英语是照搬母语的语法规则。洋泾浜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中式英语方兴未艾。对于历史,我们可以尊重。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式英语,语法的问题,词汇的误解与文化背景的缺失是英语教学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L. Selinker.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

[2] 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01.

[3]季压西, 陈伟民. 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年1月第25卷第1期

[4]李文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李卫东,李英. “新洋泾浜"汉语与“中式英语"对比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6期

[6]方慧英.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7]游汝杰. 《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所见外来词研究[J].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8] 徐亮. 跨文化角度的中式英语研究[J].教育教学2010.6

[9] 刘自强. 浅析洋泾浜英语中国[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10]王倩,蔡逸群.从中介语理论角度看中式英语[J].安徽文学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