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英语新词翻译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及象似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英语新词翻译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及象似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始终是困扰广大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因而如何处理语言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也即是翻译中的同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成为翻译研究者不断争论和研究的问题。而利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这两个概念,能够对英语新词汉译中出现的同化和异化翻译方法进行合理取舍,这在英语新词数量日益递增的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

英语新词翻译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但是韩礼德则认为语言符号不具有任意性,相反具备的是象似性,之后的语言学家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征性展开了激烈的辨争。事实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极端,而是语言符号这一连续体上关系密切的两个点,并能够利用某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根据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讨论,可以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归纳为以下几点:(1)单个语言符号和食物之间并不存在某种自然或者必然的联系,也即是说人们并没有用特定的符号对某一特定事物进行指代。(2)符号和事物间也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例如英文中的“Paperazzi”的汉语翻译为“狗仔队”,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不具有相似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语言学中具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并没有涵盖在前面所说的任意性原则例,比如具有相似性的拟声词以及感叹词。因而我们可以说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是以单个符号作为研究主题而非符号组合或者符号结构,这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范围。

我们所说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的选择,具有相对任意性。语言符号是一种社会范畴呃逆的符号,因而应当以集体行为和约定俗称作为基础,然后再实践的检验中而不断得到巩固和传承。我们认为,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虽然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和固定的联系,不过语言具有的制约性规定是明确存在的。为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也可分为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

所谓的绝对任意性即是指符号的创制和使用不是建立在任何理由基础之上,这类英语翻译并不多见。而相对任意性则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类在英语翻译中经常见到。比如英语中经常运用的“show”则之间依据英语发音译成中文的和“秀”,而且借用了英文中的展示、展览的意义,具有明显的音义联系性。再比如最近非常风靡的“facebook”在翻译时则将其分成“face”和“book”两部分译成“脸”和“书”,整个词语的翻译就是“脸书”,“Grass roots”与“草根”,“Empty nesters”与“空巢老人”,“wild kids”与“熊孩子”都与此类似。借助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理解、记忆英语原词。

二、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美国著名的符号学家C.S.Peirce以语言符号和能指对象间存在关系将其划分为三种符号类型,即象似符、指示符以及象征符。Haiman则认为语言象似性是指某种语言表达式如果在外形、长度或者构成成分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和其所编码的概念或者交际策略等具有平行性时,那么该语言表达式就具备了象似的性质。海曼还指出,自然语言的图像符号实际上是以意象和图表为主体,于是他对皮尔斯的象似性进行了简化,并形成了意象象似和图表象似,最为典型的意象象应当是拟声词和感叹词。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所反映出的是语言结构是对人类某些经验结构的一种对应,换句话说,象似性所体现的就是语言结构和经验结构之间存在着、必然和自然联系。象似性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是是语音象似性,即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具有某种客观联系。比如“fans”与“粉丝”,“Neet grop”与“啃老族”,“manhunt”与“人肉搜索”。这种观点该理论的首次提出在Why Iconicity中,由Ivan Fnagy发现;其次是数量象似性,也即是说语言符号需要表达的概念量和单位数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种现象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英语中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间的变化,单词概念量越高,词素数量越多,语言形式从最初原级的零词尾,增加到比较级的er最后到最高级的est。

在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学者在对索绪尔任意性进行批评时大都是从书写系统而非语音系统出发来对象似性作考察的。英语中的复合词和派生词在构成上是具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大部分词的语音并非和所指的客观物体存在必然联系。甚至有学者为了证明象似性,过分追求在字形和意义间寻找某种联系。比如有人提出英语中的“freeter”之所以翻译成“飞特族”,是因为其中的“freet”与“froot”形似,而中文中有“健步如飞”之说,所以才会用“飞”,事实上,这种理解明显具有牵强性。除了音和性外,也有人从将单个字的意义割裂出来,寻找二者的关系。比如“toy boy”的汉语翻译为“小白脸”,因而在翻译时有人提出是因为“toy”,是因为玩玩具的孩子皮肤比较嫩,因而成为“白”,这种解释显然更显滑稽。

三、结束语

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观点,否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然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应该在认可语言具有符合特性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理论作为任意性理论的补充及发展来看待。英语新词的翻译中,也不能脱离或者限于人类的普遍认知,更不能超越出单个的语言系统,应当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原则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翻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伍思静.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动关系\[J\].学术交流,2010,(8):140-143.

\[2\]张蕊,于建波.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5(3):77-80.

\[3\]符存.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