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议论文“发展等级”穿越三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议论文“发展等级”穿越三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穿越”是2011年的一个热门词汇,从电影、电视一直“穿越”到春晚。在2012年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广大考生要想“拒绝平庸”,破茧成蝶,也必须“穿越”常规套路,在更新、更透、更强的星空里一展其才思、才智和才华。

一、见解:从“我们的”向“我的”穿越

坊间调侃,中美学生造句时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中国学生喜欢用“We(我们)”作主语,而美国学生喜欢用“I(我)”作主语。的确,高中生囿于既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议论文中提出的见解往往是众人一调、众口一词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只见“我们大家认为”,不见“我认为”。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见解“独步”考场,就必须实现从“我们的”向“我的”穿越。下面提供五条“穿越”的思维路径:

1.向深处穿越,揭示本质。古人云:“涉浅水者见鱼鳖,入深海中擒蛟龙。”我们的见解只有向深处穿越,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方能“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如:

①中国的书做得是非常漂亮的,印刷质量、装潢设计,我们有世界上最美的书(现象),但就是内容影响世界的能力还不够(本质)。

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要义,不光是高楼林立,汽车奔驰(现象),它是能够培育出严格遵守规则的人群,使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信任、责任和同情(本质)。

例①中,“印刷”“装潢”“漂亮”“美”都是书的外观及其评价,而“内容影响世界的能力”方是其内在的实力。我们只有向深处穿越,才能从本质上对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精准的评价。例②中,“高楼林立,汽车奔驰”是物质层面的,“严格遵守规则”“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信任、责任和同情”是精神层面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物质层面的意义固然重要,但精神层面的意义更为本质,也更为重要。

2.向前面穿越,探明原因。“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的见解只有向前面穿越,去探明那个“缘”、那个“故”,才能从源头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原因。如:

①最清晰的脚印(现状),印在最泥泞的路上(前因)。

②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现状)。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前因)

例①中,“脚印”是一个比方,它实指奋斗的成效、结果等,它为什么能“最清晰”?是因为奋斗的过程最艰难。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例②中,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为什么便不复轻盈?是因为更看重“果实”――现实的功利。梦想的翅膀,拴上了“功利”的金块,必然会沉重起来,而不再轻盈。

3.向后面穿越,预见发展。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那只能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那才叫眼光。我们的见解只有向后面穿越,才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发人之所未发”。如:

①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现状),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发展趋势)。

②人类有大智慧,因为对得失斤斤计较(现状),最后都变成了小聪明(发展趋势)。

例①中,“遍体鳞伤”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磨练、历练。正是在这“千磨万击”之下,我们才会变得“最强壮”。“眼光”就体现在对“最强壮”的发展趋势的预见上。例②中,人类的大智慧是怎么蜕化的?是在对得失的斤斤计较中蜕化的。蜕化的最终后果是什么?是沦落成“小聪明”。我们的“眼光”只有“预见”到这发展的趋势,才会刻不容缓地叫停对得失的“斤斤计较”。

4.换角度穿越,提出新论。秃子头上有一个虱子,明摆着,“地球人都知道”,没啥意思。你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发现秃子脑后一两根可贵的“青丝”,那就是属于你专利的“新论”了!如:

①真正的快乐,不是拥有得多(旧论),而是计较得少(新论)。

②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得一个人走(旧论);但如果你想走得远,你得和伙伴一起走(新论)。

例①中,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人不可能拥有世界上的一切,所以若以“拥有得多”论快乐,快乐的门槛就会越筑越高,人就永远没有“真正的快乐”;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计较得少”论快乐,快乐的门槛就会越筑越低,人就可以永远处于“快乐”之中。例②中,“独行客”固然可以走得快,发展得快,但要想走得远,发展得持久,还“得和伙伴一起走”。“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句话说的正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善于单打独斗,不善于“和伙伴”团结协作。

5.立体式穿越,多维思辨。立体式穿越,有助于我们从多个维度展开对某一事理的思辨,既“横看”到“岭”,又“侧看”到“峰”,从而摆脱“平面”的轻薄,彰显“立体”的厚重。如:

①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

②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他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他多看了几道风景。

例①中,人往低处走,追求的是幸福指数;人往高处走,追求的是人生价值。两者没有对错之分,但“奋斗并幸福着”的人生会更有滋味,更有品位。例②中,我们都推崇“把弯路走直”的聪明人,而嗤笑“把直路走弯”的傻子,其实,傻子也有“傻福”,他以一颗豁达的心,享受了“弯路”上的风景,经受了磨练的过程,历练了自身的实力。

二、说理:从“深入深出”向“深入浅出”穿越

问:教授讲学与教师讲课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答:教授讲学是要把人讲不懂了,教师讲课是要把人讲懂了。

此问答虽为戏说,但也警示我们:高考议论文的说理要想在“发展等级”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实现从“深入深出”向“深入浅出”的穿越。两种说理模式的区别在于:

说理方式说理路径说理效果说理况味

深入深出的说理从理到理以原理推导结论抽象、深奥学究气、论文味

深入浅出的说理借助载体以载体演绎见解形象、浅显学生气、作文味

从上表可以看出,说理从“深入深出”向“深入浅出”穿越的最大挑战在于,遴选到最为阅卷老师喜闻乐见的载体。梳理、整合一下《文汇报》《半月谈》《读者》《青年文摘》等读物最新推出的精妙说理段子,如下五种说理载体定能让阅卷老师惊叹“亏他想得出来”“太有才了”:

1.借“人”穿越。说理中选用的“人”,既要有知名度,更要有权威性;既要有人气指数,更要有公信指数。“人”的权威性越强、公信指数越高,其所承载的“理”才能说得越让人感到信服。如:

①纵观人类科学文明发展史,捅破一层窗户纸有时真的比钻透一座山还要难!你能派出一个师的工程兵,却未必能派出一个爱因斯坦。

②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例①中,政治、军事、科学、商业上的“捅破一层窗户纸”靠的都是“意识最深处”的辩识力、决断力,需要的是在事物初露端倪、别人尚在云里雾中就能做出准确判断。能具备如此深的潜质,肩负如此大的重任,真是非爱因斯坦莫属了,因为他是物理学界的泰斗,他捅破了“相对论”这层物理学核心理论的纸。例②中,这段论述之所以触目惊心、振聋发聩,是因为对举的后者都是世界级的重量人物,应该“地球人都知道”,但现实就残酷在,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它透射出的是世人心态的浮躁和文化的缺失。

2.借“物”穿越。说理中选用的“物”,应为自己和大家都熟知且能共同深入探究之“物”,对其的把握程度,应该如庄子对大鹏、魔术师刘谦对手中的扑克那样,能格物致知,游刃有余。如:

①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袁隆平

②谁都有可能犯错误,所以每一根铅笔头上都带着一块橡皮。

例①中,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最熟知的是水稻,取得重大突破的也是水稻,所以他说理时肯定不会拿“哲学”来说,而只会拿“水稻”来说。袁隆平要告诫我们的是: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尤其是具有原创特质的发明创造,只会从艰苦的实践中来,而不会从书本中来。所以他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他要不怕吃苦,要下田。例②中,铅笔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文具了,但它却向我们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借“事”穿越。说理中选用的“事”,可以是历史上的事,可以是现实中的事;可以是实有之事,也可以是虚拟之事(即先秦散文中常用的设例)。其功用都在于化虚(理)为实(事),以事明理。如:

滋味是雕刻不出来的

把同行迎入客厅,老作家端出两碟小吃。

客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那碟雕刻出花样的菜帮上,赞叹了一番之后,便都把手伸向那个堆着水果的碟子。

片刻之间,那碟水果就被吃光了,那碟菜帮则始终无人问津。

“听说你们最近正在讨论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并为此而争论不休,”送客时老作家说,“这两碟小吃,就算是我的一种观点吧!”

老作家把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一深邃问题的理解,融于做的两碟小吃之中,并以客人对两碟小吃“赞而不食,食而不赞”的态度,昭示出一个深刻的文学创作原理: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老作家是睿智的,他深知“事实是最好的明证”,“两碟小吃”胜过一万场无谓的争论,当你把“手”伸向那碟水果时,你就已经在验证我的观点了。

4.借“字词”穿越。对字词的理解,最忌望文生义。但在议论文说理中,如果能把深刻的“理”寓于对字词的巧解妙析之中,反而能给人一种即兴发挥的实力感和机智感。如:

①“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谐”的左边是个“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张贤亮

②知识分子不但要有“知”,还得有“识”,得对这个世界有新的发现。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不过是“知道份子”罢了。――作家刘震云

例①中,通过对“和”与“谐”两个汉字的巧妙拆分,精妙诠释,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物质丰赡,精神自由。例②中,通过对“知识”这个词的巧妙切割,机智解读,阐释了“知识分子”的应有特质: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见识。如果仅有知识而没有见识,就如同是在雪地中守着木柴,却没有火去点燃。

5.借“数字”穿越。调用数字来说理,最大的好处是“直”――直接、直白、直观。数字化时代的人对“数字”太敏感了,你抓住了这个敏感点,把账算清了,“理”也就自然说透了。如:

①90% × 90% × 90% × 90% × 90% = 59%

②1 / 13亿 = 1 × 13-10 ;1 × 13亿 = 13亿

例①中,通过一道乘法的算式,向我们阐释了“执行力”的重要:即使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规定要求的90%,经过五个环节的衰减,也会变成不合格(60%方为合格)。例②中,总理曾用这两道算式,向我们阐释了13亿人口大国的优势和忧患:再大再难的事,13亿人齐心去做,就不大不难了;再小的事,只要涉及到13亿人的民生问题,都是大事。

三、论层:从“切割”向“整合”穿越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卖瓜”的时候,一点都不傻,她知道把“瓜”切开来,黑子红瓤,顾客看得清清楚楚,才肯买。但王婆绝对比不上厨师高明,因为厨师不仅能动刀“切”瓜,而且还能把“切”开的瓜摆成一个造型,从而做出一道菜来。我们也应该好好学学高明的“厨师”,在设置论层(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再向前“穿越”一步,理清、理顺论层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整合”出事理发展的某种“必然”。较为常见的“整合”范式有如下十种:

①想到 + 做到 得到

②想做 + 敢做 + 能做 做到

③物质状态 + 精神状态 生存状态

④内在条件 + 外部条件 发展

⑤量变 + 质变 变化发展

⑥理论 + 实践 科学发展

⑦过去 + 现在 + 未来 可持续发展

⑧客观规律性 + 主观能动性 又好又快发展

⑨仰望星空 + 脚踏实地 闪光人生

⑩生存状态 + 生活质量 + 生命追求 人生品位

为给同学们一个真切的感受,现通过一道原创的作文试题,作一次论层从“切割”向“整合”穿越的现场演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不满生活的地方,日日站在一条河边望对岸,对岸的房屋影影绰绰,上面罩着金光。年轻人羡慕地想,他一定要到对岸去!某天,年轻人真的向着对岸跋涉而去。一路的艰险自不必说,等他终于抵达对岸,曾在他眼中闪着金光的房屋都不见了,那儿不过是一个小渔村。年轻人很失望,问渔民,你们这的金屋在哪里?老渔民伸手一指,说,我们这里没有金屋,金屋在河对岸呢。年轻人一回头,惊讶地发现,他来时的地方,金光闪闪。原来,每个人的屋顶都罩着金光。他想,他该回家了。

请以“爱我所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论层穿越演示]

该文题可设置三个论层:①“见”我所有。②“掘”我所有。③“爱”我所有。

解读之,一个人只有从对自己的“所有”“所无”和别人的“所有”“所无”的比照中,“看到”自己的“独有”,才有可能去“爱”自己的独有。如果连看都看不到,“爱”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一个论层解决的是“见不见”“我所有”的问题。

“看到”了自己的所有,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爱”上自己的所有,它还需要对“我所有”的特定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地“挖掘”,挖掘得越深就会理解得越深,理解得越深就会“爱”得越深。第二个论层解决的是“解不解”“我所有”的问题。

“理解”了自己的所有之后,要能真爱、深爱、独爱上自己的所有,还必须抵御紫陌红尘的各种诱惑,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以一种“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这一种”的心态去咀嚼生活的真滋味,体味生活的本真义,心如止水,守住内心的那份淡定。第三个论层解决的是“爱不爱”“我所有”的问题。

所以,从“见―掘―爱”,该文设置的三个论层构成了“爱我所有”的内在事理逻辑,推进环环相扣,顺序不能倒置。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突出点按等评分,直至满分。”为此,在2012年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要想在“发展等级”上实现强势“穿越”,就必须结合自身特长,从上述三法中择其一法,练就“硬气功”。我们坚信:你虽然不能做到“通篇大妙”,但绝对可以做到“一点独到”。只要“一点独到”,自可笑傲高考!

(作者:姜有荣,江苏省阜宁中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上接第12页)

也不能再错过,我要坚持把这条“路”走完,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主动要求做家务挣钱。尽管妈妈的条件很苛刻,但我还是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只为了心中那个“漂亮的工艺品”。一个月后,我终于从妈妈那里顺利拿到了钱,飞也似的跑到店里将宝贝捧回家。可拿回家后仔细一看,却比一个月来朝思暮想的那个“漂亮的工艺品”丑了好多,做工也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精细。如今,它早已被我丢弃在不知哪个角落里了。

一直以为未走完的路留下的只是遗憾,不曾拥有的东西总会无比美丽,猛然间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漫漫人生路,总有些路我无法走完,但我已学会坦然以对。

[简评]

这是一篇散文,共选取了两个生活片段――一次因错过一段风景而耿耿于怀的旅行,一次终于得到朝思暮想的工艺品却发现并非美如所想的购物体验。两个片段一主一次,后者为前者提供了解开心结的钥匙,最终使作者体悟到不曾拥有的往往并非美丽无比,正如没走完的路并非总有绝美的风景,可谓紧扣文题。此外,本文语言洗练,描写到位,也属可圈可点之处。

[佳作展示二]

未走完的路

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三 朱泓宇

幼年时,家住乡下,附近有鱼塘有麦田也有河流,颇有一种“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境。那时我每天的乐趣之一就是到处跑,一方村落就是一方世界,有数不清的欢乐在其中。

广袤的平原上,齐人高的稻田,仿若森林的高粱地和随处可见的芦苇丛,自然而然地隔出一条条蜿蜒的小路。一块稻田就是一个迷宫,一丛杂草就是一处险阻,而若是钻进一片高粱地或芦苇丛,其中的快乐就更是妙不可言。我沉浸在这绿色的海洋里,脑子里满是奇妙的幻想,我从不固定地待在某一个地方发呆,而是喜欢沿着一条条蜿蜒的乡间小路四处乱蹿。

我喜欢乡下。在乡下,每次我吃完饭出去玩时,我都会先远远地跑开,跑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然后随意选择一条小路信步走下去。每走一步我都会看到新的景色,让我有新的惊喜,甚至有时我的心脏也会因满鼻子的泥土和草木味儿而出现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全身的血液刹那间流动得缓慢起来,整个人融化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中。

路没有尽头,因为尽头处往往也是道路分叉处,会延伸出一条全新的小路,我想也不想,就接着走下去,就算偶尔遇到有尽头的路,我也会选择跳到另一条路上――乡间小路几乎一步一个岔路口,每一步都有无数可能。或许那时的我正是喜欢这种无止无尽的感觉,才会如此喜欢那些小路吧?

如今长大,回首过去,却惊讶地发现,小时候那漫不经心的行走竟蕴含了一种人生至理。在小路上行走,正如在人生路上行走,走路的过程也就是奋斗的过程,我们看重的不应只是终点,还有过程,甚至可以说,奋斗过程中的乐趣远比结果重要,人生的真谛也就藏身其中,我不需要也不愿意条条路都走到底。尽管很多正奔走于人生路上的人感受不到这一点,但当他们的心灵饱经风吹雨打后,或许最终会领悟到这一点。

或许许多年后,当我已经垂垂老矣,我依然会在某一天的下午,坐在椅子上,怀念儿时那些我有意无意不曾走完的路。

[简评]

文章由现实中的乡间小路行走记忆过渡到抽象的人生之路行走的道理,由实而虚,逐层深入,水到渠成地得出“奋斗过程中的乐趣远比结果重要”这一深刻人生命题,立意高远。此外,本文语言清新活脱,结尾处回扣开篇,使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诗意之中,也是值得学习的亮点。

(作者:王义刚,江苏省盱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