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找到工作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找到工作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两个星期我陆续见了三个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收到四五封私信,都是问我关于毕业之后找工作的问题。现在每年的就业大环境都比前一年更困难,当我看到一个视频里采访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中出现的海归,他谦逊地说:期待工资3000元就够了――这个时候我胆都差点要吓破。

这三个毕业生分别来自一线艺术院校、985大学工科院系和三线大学中文系,他们三个90后在这次重大的人生事件面前不像我想象中那样轻松、霸气、玩世不恭,社会对他们而言第一次露出残忍的面目,就像感受到孩子时期第一次听到童话当中狼真的可以吃掉善良人的那种恐惧。

首先的矛盾是要在老家和北京之间选一个:对于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留在北京也许是实现人生理想最基本的要求,一身艺术才学到了除北京外的任何内地城市都难成气候,没办法,就是这么残酷,北京象征着虚幻又宏大的梦,可这是勇敢人的游戏,老家象征着归巢和安全底线――不那么贵的房价、不那么狂暴的气候,但也意味着青蛙准备进入温水,就看能怀抱着梦继续孤独地战斗多久。

《立春》里的王彩玲,《站台》里的崔明亮,他们的梦想是走出去,可卡在毕业边缘的孩子们却在发愁该不该买张单程票回家,有爸爸妈妈和中学同学的地方就是靠着壁炉的温暖沙发,但也许就是按下一键还原,扪心自问舍得吗?那来北京的四年就真的成了一场梦吗?

其次的矛盾是编制还是创业?有个学特殊专业的姑娘毕业时选了一个和专业之间隔着一个宇宙的“博物馆讲解员”工作,一年之后离开了体制,以非编制员工的身份投入高劳动强度但回报未知的洪流。离开体制是需要胆量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成功创业的可能,我们总觉得体制内是让家长觉得比较有安全感,而据我所知却完全相反:害怕体制外风浪的更多是这些毕业生本人,他们恐惧未知、恐惧竞争、恐惧不安全因素。在学校和家长的保护中他们反传统、无所顾忌,却在即将毕业之际突然成了胆怯的人。

还有就是“要不要继续考研、考博”的问题――恕我直言,过半数继续留在学院里的人分两拨:一、突然发现学校是最安全的,能拖一年是一年,寄望于这段加时赛能够出现奇迹;二、跨专业,放弃本科方向重新开始,或从三线大学转一线大学,人生总该有第二次机会可以翻盘。这两种其实还好,最难以理解的是这种:一边继续读书,一边觉得读书又耽误了自己,例如担心“女生读书太多嫁不出”这种话,恕我直言:研究生院就像寺庙一样,来到此地正宗的初心一定是追求智慧与知识而非为了避世。

提出了三个问题,解决方案呢?我的提议是:审视你自己,你现在的手艺能让你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工作吗?如果你没法离开中国的话,体制内真不是个差选择,毕竟你都无法在国外成活,在国内自己打拼的成功率也没多高。我的人生哲学不是赌一把,所以会给你一个比较保守的建议:如果是创业什么的,请确保跟你一起的都是比你靠谱得多的人;如果你的手艺能让你在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活得下去,那继续教育是很值得考虑的选项,毕竟你至少可以选择出国,那就像是超级玛丽顶到一个绿蘑菇加一条命。像我就很悲催,我以创作为生,工作又严重依赖母语,除非改行否则出国就是死路一条。中国太拥挤,有条件出国的就出去吧,十五年后中国人口老龄化后果逐渐显现的时候你就会乘坐时空穿梭机回来谢我了。

文章开头提到的三个毕业生,第一个选择了回到老家的体制内工作,尽管他有一个北京梦;第二个决定花一年时间考托福和申请奖学金,出国胜利在望,就看是哪国了;第三个在招聘会中尝尽冷言冷语,唯一翻身的机会就是考进北京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院,就是可怜了她未来的导师,如果她打好这场加时赛希望仍然是满满,至于三年后在招聘会上的竞争力,上帝保佑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