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境创设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境创设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境创设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热点,不少教师把情境当作课堂导学的有效手段。2011版课标就明确提出“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重要理念,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更要注重质疑问题的实践。

调查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发现不少的情境创设存在以下的误区:有些情境设置浅尝辄止;有些情境设置纷繁复杂;还有有些情境去数学化了,没有了数学味。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应做到“三要不要”。

一、情境创设要积极有效,不要浅尝辄止

少数教师只注重开课前的情景创设,他们觉得情境创设只限于课前的导入或教学环节的串联。这样不能有效挖掘情境的导学价值,使得情境创设或昙花一现或如同摆设。

如某教师在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齐天大圣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的情境却令人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这样的情境能有效吗?这种情境创设有多大的价值?教师本意是想通过孙悟空来激发兴趣,但它形式化了,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这是一种无效的情境创设。

同样是利用孙悟空形象创设情境,但是不同的创设起到了不同的效果。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也用到了孙悟空这个形象,她将孙悟空与问题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创设了两组情境:一组是例题教学。孙悟空先后把1只桃、4只桃、8只桃等平均分给4只小猴,引导学生进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学习与探索,初步接触单位1,准确建构几分之一的知识;另一组是练习巩固题,用孙悟空拔身上的毫毛变成若干同样小孙悟空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有关几分之一的知识,收到了好的效果。这样的情境就是积极的、有效的情境。

二、情境创设要整体思考,不要纷繁复杂

现实教学中,少数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人为地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都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没有对一节课的情境创设做整体思考,情境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整合,造成情节过多,使学生眼花缭乱而干扰学习。情境创设需要重视整体的思考。

来看我市陆教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陆教师将帕斯卡探究的故事贯穿课的始终,先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推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引发猜想: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陆教师积极组织学生运用测量计算、剪-拼-折、帕斯卡法等验证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验证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最后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节课中,我们看到了一条明线――穿插全课的帕斯卡探究的故事,同时也看到一条数学学习与探究的完整线路:操作――猜想――验证――总结――运用,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整体思考、积极有效的。

三、情境创设要去情境化,不要去数学化

在数学课堂上,少数教师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过分注重情境的外在刺激,低年级学生往往因为被教师创设的新奇好玩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部分高年级教师创设的情境,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牵强地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教师只是改变了数学题的形式;还有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干扰,出现了“去数学化”的现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乘法》时,出示了“动物园一角”的主题图片,教师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踊跃发言:“这儿的空气真好,很多花草树木。”“小河的水真是清呀!”“小兔子真可爱!”……就这样,学生不断有新发现。近十分钟了,也没有学生捕捉到这节课本质的信息――兔子每2只一起,分成三堆;鸡每3只一起,分成四堆。显然,众多非数学的信息已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寥寥数语本可解决的问题情境却因热闹的场面弱化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去数学化情境缺失了问题导向,降低了思维水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应为学生呈现特定背景下的学习情境,又应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对于具体情境的超越,帮助学生自觉地建构隐藏在情境后面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由现实原型向相应的“数学模式”过渡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去情境化”的过程。“去情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引入适当的图形、符号或算式,从而实现与具体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分离。”

例如,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我校一教师进行了去情境的思考与探索。

出示例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

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学生得出了详细的示意图:

数学化过程有一个从无到有、去粗取精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个不断去情境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十分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