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伍尔夫《到灯塔去》创作的心理分析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伍尔夫《到灯塔去》创作的心理分析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伍尔夫是现代派小说家中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对她的创作影响很大。《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 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创作观与艺术表达手法。因此,通过解析伍尔夫创作该小说时运用的心理分析的相关理论,读者能对这部小说乃至她的全部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到灯塔去》;心理分析;弗洛伊德;柏格森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她与乔伊斯、福克纳、普鲁斯特等大师一道成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的伍尔夫,亲历了世纪之交的瞬息万变,并感受到了由此引发的精神动荡和意识混乱。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的文学表达方法不再适应人们新的需求,人们热切渴盼着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手段,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的内心本质,描摹出复杂多变的主观意识。作为对描写客观物质世界的文学表现形式的反叛,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伍尔夫身兼评论家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一生都在专心致志地探索、尝试与实践能够反映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文学艺术手法,并将它们切实地贯彻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与艺术特色。《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夫艺术创作成熟时期的佳作,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创作观与艺术表达手法。因此,通过解析伍尔夫创作该小说时运用的心理分析的相关理论,读者能对这部小说有更深的理解与阐释。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20 世纪初,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变革,现代主义文学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向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与自然主义文学发起了挑战。除了政治、经济、科学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哲学领域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导文学家在小说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中深入挖掘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指出,以前人们总以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殊不知,“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在意识的底部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1]。他在《梦的解析》中总结道,“无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无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无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无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2]他对无意识领域的阐释,导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心理学转向,进而开始真实地呈现人的意识流动与心理世界。他认为文学与艺术创造纯粹是心理活动, 并且这种心理活动是由人的无意识所支配制约的。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意义远远超出心理学的范畴,对文学乃至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曾就作家的创作提出过, 过去的经历是素材的来源, 一般会为作品的主体内容打下基础;现在的某些场合会激发灵感, 触发作者的创作思路甚至产生幻想;未来的场景是一种对未知的期许, 最终成为作品的核心要旨。这种创作情形在心理小说和自传性作品中更为贴合。《到灯塔去》就是一部典型的关于伍尔夫的自传性作品,其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以她的父母为原型,家庭生活的描述也与她本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伍尔夫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她秉持革新的态度,大胆颠覆传统小说的形式与结构,重点表现人物头脑中的无意识,才写出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意识流小说佳作。

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柏格森对现代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对一个有生命之物来说,时间是它的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它的实在性的意义所在。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把时间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是度量和抽象的时间,受空间概念的影响,是理智为适应人们生活目的的需要而构造出来的;而“心理时间”, 亦即“绵延”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心理时间”的提出, 直接启发了意识流小说家,他们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客观时间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随意交叉、变换、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无限逼真地模拟人的主观意识流动。他认为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股不断持续的流,“心理生活的表面上的间断性乃是由于通过一系列各自分离的行为将我们的注意力固定在它上面:实际上只有一个平缓的斜坡;但是循着我们的注意行为的断裂线,我们认为所看见的是一些分离的梯级。”[3]意识流小说家们遵循柏格森的理念,在创作中采用“心理时间”,突破时空界限,集中展现人物的意识流动,错乱时空,从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人的一生。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全书分为“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在故事的主线上按照传统的“物理时间”顺序讲述了拉姆齐一家十年间的变化;但她同时引进“心理时间”跨越时空,重点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窗”和“灯塔”都用了近百页的篇幅仅仅记录了拉姆齐一家几个小时的活动;而“岁月流逝”中,十年的岁月却在作者的笔下流光瞬息,一夜之间转瞬即逝。伍尔夫不仅出神入化地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相互融合,还突破时间的界限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不同的时间巧妙杂糅,行云流水般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她得心应手地运用了各种技巧,如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间蒙太奇等,力求逼真贴切地模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她的笔下,人物的一切外在特征都不再重要,甚至情节也显得结构松散、可有可无,唯有人物的主观思想、感觉、印象、回忆、顿悟,才是作品的精华所在。

伍尔夫深受弗洛伊德与柏格森的影响,通过采用别致、清新、精妙的意识流创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能够跟随人物随意的意识流动,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与生命的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高觉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

[2]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孙名之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86.

[3]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M]. 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3.

作者简介:

朱蕾(1983~ ),女,汉,甘肃兰州人,安康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