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足口病385例流行病学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足口病385例流行病学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分析手足口病385例患儿流行病学调查,以夏秋季多见,儿童之间相互感染易引起广泛传播。搞好预防保健工作,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预防保健。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85例,现将其流行病学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诊断标准。由我地区定点医院上报,并由我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患儿家庭及所在托幼机构进行消毒处理,对治愈患儿进行跟踪随访。385例患儿中,男203例(52.7%),女182例(47.3%),年龄8个月~8岁;散居儿童219例(56.9%),托幼儿童166例(43.1%)。

临床资料:轻症患儿居家隔离治疗,发热、进食困难患儿由定点医院隔离观察治疗,为避免交叉感染,呕吐物及排泄物均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所有患儿治疗期间若出现精神萎靡、高血压、血糖升高、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惊颤、肢体抖动、抽搐等症状者,转上级定点医院治疗。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经跟踪随访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幼托患儿经隔离观察4周后,方可再次入园。

预防措施:幼托机构加强对儿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儿童及时到定点医院进行筛查,经排除后方可入园,并对幼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宣传资料,要求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吃熟食,晒衣被”等措施。

结 果

发病年龄:≤1岁8例(5.4%);≤2岁78例(17.86%);≤3岁96例(28.57%);≤4岁89例(26.79%);≤5岁61例(12.5%),≤6岁35例(26.79%);≤7岁15例(26.79%);≤8岁3例(26.79%);最大年龄8岁。

发病季节:1月3例(0.78%);2月5例(1.30%);3月12例(3.12%);4月53例(13.77%);5月58例(15.06%);6月68例(17.66%);7月62例(16.10%);8月65例(16.88%);9月27例(7.01%);10月21例(5.45%);11月7例(1.82%);12月4例(1.04%)。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断有在局部地区流行的疫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污染水感染;医院门诊交叉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幼儿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部分幼儿可反复感染发病。我地区报告患儿主要发病年龄在1~6岁,这就要求我们疾病控制部门把防控的重点放在幼托机构。因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9月,在这一季节疾病控制部门更要加大宣传及防控工作力度,防止该病的流行。因本病在学龄前期可再次感染,搞好预防保健工作尤为重要,对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再倾倒,避免污染环境,流行期间落实好家庭、学校、幼托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2 诸福棠,胡亚美,等.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07-808.

3 王天锁,李冰.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0,2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