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可轻视孩子的零花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行为有异常,

家长无策空叹息

曾女士是一位小学老师,女儿小丁(化名)11岁,上小学五年级。曾女士来求助是被女儿的班主任劝过来的。她说,女儿经常偷拿家里的钱,屡教不改,而且变本加厉,最多的一次竟然偷了她300元钱。曾女士说起女儿一副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最后竟然泣不成声。她原来总认为自己很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女儿的偷钱行为让她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她为矫正女儿的行为用尽了办法,却没有一点效果。为此,她感到沮丧、伤心和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吴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土豪。他高中毕业进城打工,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成功企业家。他的独生子小宝(化名)出生后,吴先生不想再让儿子吃苦,便对他百般溺爱。不仅如此,吴先生给小宝的零花钱,更是出手阔绰,小宝从幼儿园就是小朋友眼里的“小土豪”。吴先生希望借此培养儿子的自信、绅士风度和领导风范。小宝在幼儿园经常欺负小朋友,而且还号召一群小朋友欺负一个小朋友。对听他话的小朋友,他会买东西给人家吃;对不听他话的小朋友,他就采取孤立甚至群起而攻之的方式令对方服从。老师和小朋友家长多次告状,吴先生还沾沾自喜,认为儿子果然有“领导风范”,甚至还夸儿子有出息。小宝习惯了遇到问题就花钱摆平,上小学后作业不会就花钱请人替做。但是学习不能替代,小宝考试成绩差,老师不再关注他,一些学习好的同学也慢慢疏远他。为了继续成为关注中心,小宝发展出一系列的恶劣行为。比如课堂上骚扰同学,给同学和老师起绰号,在教室里恶作剧等,成了令老师头疼、同学避让的问题生。老师多次让小宝回家反省,吴先生每次都是请客送礼平息事端。现在小宝上初中了,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上课睡觉,下课去网吧,还经常和同学打架,跟老师顶牛,谁都管不了。吴先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从经济上控制儿子,但小宝要死要活的,闹得他鸡犬不宁。

何女士是一位企业职员,她的女儿珍珍(化名)今年上大一。何女士说,以前对女儿的零花钱控制得挺严格,女儿上大学以前,几乎没有自己买过任何东西,女儿需要的东西都是她买回去的,女儿每年的压岁钱也是她帮着存的。今年珍珍考上大学住校之后,何女士每月给女儿1800元的生活费。相比其他大学生,这个数应该是中等偏上,何女士以为对女儿来说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可没想到,珍珍每月总是不到20天就向她求救,有时甚至可怜兮兮地说:“妈,我没有钱吃饭了!”后来,何女士发现珍珍自从上大学后,有了自己的淘宝账户,总是在网上购物,而且一发而不可收,网购上了瘾。即便放假回家,她也频繁接到快递电话。大到储物柜,小到袜子、裤头、耳机,珍珍都是在网上买的。何女士忍不住责怪女儿太没节制,可是女儿反驳一句话让她顿时无语了:“谁让你以前管我那么严呢,我连花钱是什么滋味都不知道,现在我就是很享受网购的过程,改不了了!”何女士真是欲哭无泪。

冷静观察找根源,

尊重孩子有需求

以上三位家长的苦恼并非个例,这样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家长只是凭着自己的意图塑造孩子,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内心需要,更没有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孩子的零花钱不是过多就是过少,造成孩子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针对这三位急切求助的家长,我让他们都先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对待,是否真正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感觉,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用爱去控制孩子。我请家长们认真思考孩子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他们是否积极想原因、找办法?是否耐心和孩子进行过沟通?是否真正看到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并给予尊重和满足?

曾女士回忆说,她第一次发现女儿偷钱是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女儿想买一个高级卷笔刀,曾女士认为没有必要,后来女儿又说过几次,曾女士都是有口无心答应给女儿买,却迟迟没有行动,于是女儿偷偷从她的抽屉里拿了20元钱,买了一个漂亮的卷笔刀。曾女士替女儿收拾书包时发现后,女儿说是借同桌的。曾女士爱较真,立即找到女儿的班主任,落实卷笔刀的出处。女儿看到“东窗事发”,只好承认拿了家里的钱。曾女士勃然大怒,说女儿的行为是“偷盗”,问题性质极其严重,是道德问题,现在偷小钱,未来偷大钱,现在偷自己家,未来就偷别人家,于是体罚了女儿。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同学知道了,老师知道了,女儿感觉没有面子,内心对妈妈产生了怨恨,不仅偷钱行为没有减少,而且还喜欢撒谎。曾女士性格要强,容忍不了女儿的行为,给女儿讲不通道理就打。母女间的怨恨越积越多,女儿的行为也越来越偏离曾女士设想的轨道。其实她根本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如果她能够真诚地和女儿沟通,给女儿一定的零花钱由其自由支配,并商定一些规则,女儿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与她处处作对。

吴先生是基于“过度补偿”的心理,给小宝的爱过多。而且吴先生存在着“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念,认为有钱就可以摆平一切。这种观念无形中对小宝产生了深刻影响。吴先生无节制地给小宝零花钱,让小宝从小就感受到钱能掌控一切的优越感。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自恋”,而不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是能够勇敢面对和战胜现实生活的困难,拥有适应复杂生活的能力。而小宝却连学习能力都很差。当他发现钱不能解决问题时,惊慌失措,接着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但是他从小的经历又让他忍受不了被忽视和冷落,所以就采取不断捣乱的方式,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借此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和“自恋”。如果吴先生不过度给小宝零花钱,不过度满足小宝的一切需求,小宝就不会成为令人头疼的学生。

何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她反省说:“我完全忽视了女儿是一个成长着的生命体,我严格控制着女儿的成长节奏,把学习放在首位。而珍珍很孝顺,把委屈和不满都压抑在心里。直到上大学,看到同宿舍女生讨论各种购物感受,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竟然都白过了。于是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如冬眠的蟒蛇出洞,根本控制不住。我好后悔啊,以前根本没有想过给女儿零花钱,她要啥我就会第一时间买给她,我想她根本用不着花钱。谁想到花钱也是一种自我体验,缺失了这种自我体验会永远成为一个心理空洞。现在我理解了女儿的行为,我要真诚地给女儿道歉,并努力弥补女儿这个心理缺失,努力帮她消除网购成瘾的行为,陪伴女儿共同成长!”

看似小事勿轻视

培养理财自幼始

孩子的零花钱问题,看似小事,其实却是事关孩子性格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大事。西方的心理学家早就得出了结论:孩子的兜里越早有钱,他们就能越快地适应成年后的生活。有资料表明,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为自己有个小钱包而感到自豪。

鉴于此,针对以上来访者的情况及普遍性,我根据做心理咨询的经验,对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有一些建议。

第一,评估问题程度。如果发现孩子有偷拿钱行为,时间短、次数少,家长不要上纲上线,更不要提升到道德高度,反应过度。因为大多数儿童都或多或少存在偷拿钱的行为,大约是不能区分别人与自己。如果家长过度反应,就会使问题更严重;如果家长不去强化,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这些行为会自动消除。

第二,查找问题原因。小孩子第一次花钱体验是特别的。小孩子有一些兴趣爱好、特别收藏,是正常的。家长如果不能满足孩子这样的心理需要,如给孩子很少的零花钱,孩子就可能拿家里的钱,第一次没有问题后,慢慢就会形成习惯。女孩子有虚荣心,在学校喜欢显示自己各种各样的文具和喜欢的物品。而且商家有许多诱导消费的策略,名目繁多,甚至美其名曰“少女文化”,使孩子产生购买欲望。这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发现后不必大惊小怪,要耐心与孩子沟通,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有限度地满足孩子。一味打压和过度满足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第三,适当给予惩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惩罚性教育是需要的,关键是要适当。惩罚性教育的原则是打痛不打伤,打完以后需要安抚,并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正确。比如曾女士发现女儿有拿钱行为之后,可以先警告女儿:不可以私自拿钱,如需花钱,可以向父母申请,父母会给予满足。如果女儿再犯,可以进行惩罚,比如让女儿在“安全角”进行反省,认清行为界限。同时曾女士还要向女儿表明,惩罚针对的是错误行为,而对女儿还要表达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女儿感受爱的力量和温暖。

第四,进行理财教育。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应该成为现代父母的必修课,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本身就缺少理财能力,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自然更差。如何给孩子零花钱,考虑以下几条准则:一是基本数额的确立应与孩子商量。给孩子零花钱的数额要考虑到家庭的收入、孩子的年龄以及必须花费的内容等因素。数额确定后,家长就可以避免成为孩子的提款机,并容易追踪了解孩子的花费。孩子在花钱时也可能会犯一些错误,这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二是应该鼓励孩子储蓄。如果孩子有储蓄的想法,家长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孩子学会如何有计划花钱的开始。三是不要给得太多。太多的钱会带给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在花费时就不能区分优劣、做出正确的选择。四是设立一个固定的付钱日。设立一个固定的日期给孩子钱,并坚持下去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晚给孩子钱就会破坏他们原先的计划,这就像你被拖欠了工资影响了你的财政计划一样,应该在每月或每星期较早的时候给孩子钱,以便他们有机会为一段时期做好花费的预算。

第五,培养积极心理。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是发展性问题,父母要适当关注。只有父母有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孩子才能够有健康的理财观。而健康的理财观,能将孩子的人生引导到积极的道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