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感经验之互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感经验之互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题材不是自己亲身经验可以得来的,要靠观察、想象以及合理的推论。所以在文艺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空间是让我们用间接的经验去取得美感来创造的。

灵感来自经验和想象

艺术经验可以互通。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导演的镜头前面。假设一个作家可以这样互通,那他灵感的来源就会增加很多。

大家都知道,坡有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一些人就跟他抬杠,为什么“鸭先知”,为什么不是“鹅”先知呢?坡对鹅有偏见吗?其实坡讲得很清楚,这是他的间接经验,不是他的直接经验,因为这个画面是惠崇的直接经验,是坡的间接经验,坡是看画看来的。

所以我说艺术经验可以互通。很多艺术,舞蹈、雕塑、绘画、音乐,与建筑、文学、戏剧都可以互通。假设一个作家可以这样互通,那他灵感的来源就会增加很多。

再举个例子。《马太福音》第14章里面有六七节的文字,写耶稣在逾越节的那一天,跟他的门徒在一起吃晚餐。耶稣说:“你们之中有一个人会把我出卖。”他的门徒很惊慌,就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好。耶稣进一步说:“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坐在我旁边。”这件事成为西洋绘画里经常碰到的题材。但是这样的题材,后人要写的话根本没有多少的知识,更不可能有所经验,因此要靠想象力,要靠合情合理的推论。我们知道最有名的绘画《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所作,在他前后,有不少画家都曾对这个题材有所涉猎,但画得都不一样。原因是画家笔下有完全不同的想象和不同的处理,风格不同,情绪也不一样。

我再拿《圣乔治屠龙》这幅画来比较一下,这个也是不能写实之佳例。圣乔治是基督教的守护神,欧洲很多国家、省市都以他为守护神。相传有一个少女受到了骚扰,圣乔治就披着盔甲、骑着白马、提着长矛来救少女。我们看拉斐尔的《圣乔治屠龙》:地下一条龙畏缩不堪,背后是那位不幸的少女,穿着红衣服好像在祷告,可是她的眼睛并没有看到人龙之斗。大敌当前,这匹马反而回看着主人,好像不是很认真的样子,而且背后阳光明媚,风景优美。所以我觉得看上去更像是野餐的好日子,而不是圣乔治与龙争斗的战场。

这是16世纪文艺复兴之初古典主义的画法。19世纪初法国浪漫派的一个大画家――德拉库瓦,他演绎的“圣乔治屠龙”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位武士的盔上有一只老鹰,青袍变成了红色的围巾。胯下的马不是白马,而是红鬃烈马,这匹马惊得前蹄腾空。马的眼睛,圣乔治的眼睛,那位受难少女的眼睛,龙的眼睛,都聚焦于龙头跟矛尖快要接触的那一刹那。而那边的绝壁风云变幻,果然是决战的战场。所以这个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艺术灵感的传达就很不一样,感情的呈现也各有差别。

艺术和美感是互通的

文学、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比较慢的,一个文艺复兴就会弄上两三百年,一个运动就要过很久很久才有效果出来。

我曾经为一些艺术品写过诗,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首写的是梵高的《星光夜》。梵高晚年(其实所谓的晚年就是三十几岁而已,梵高37岁就死了)去了巴黎,因为他想要追逐更多的阳光,追逐更生动的色彩,所以一路往南,一直走到地中海附近的阿尔勒古城。那里白天太热,风沙很大,他就晚上出门画画。看不见怎么办?他就戴一顶大草帽,在草帽上插上几个蜡烛,像祭坛一样。在那样的情况下,画了这一幅《星光夜》。梵高有恐高症,他看天上的星星好像都是在晕眩之中看到的,这样的人很苦,不过画在画面上倒是很有帮助。所以我写了一首诗:

当所有的眼睛,在天上,都张开

而所有的眼睛,在地上,都闭起

只剩下一双,你的,在守夜

守着地上的梦,天上的光

见证满天灿亮的奇迹

一盘盘,一圈圈

都转成热烈的漩涡

…… (《星光夜》)

一幅画,一首诗,这就是我所谓的美感经验的互通,或者是转化。

梵高是荷兰人,他的头发有一点黄、红,跟向日葵花盘的颜色差不多,而北欧画派色调太暗了,所以他一路就往南方走,寻找更多的阳光,更丰富的色彩。他因此画了那幅有名的《向日葵》。我也写过一首诗,其中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中国的“夸父追日”,另外一个是西洋的典故。讲的是古希腊时代,一个父亲被国王请去做机器,做好之后,国王把这父亲困在克里克岛上不放。于是,他就做了两副翅膀,父亲一副,儿子一副,用蜡粘在肩膀上,于是父子两个人就白日升天飞出岛去了。可是,这个儿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太阳这么明亮,心花怒放,一路往太阳直飞下去,当然蜡就化了,这个儿子一个倒栽就落到海里去了。其中有一节是这么写的:

你是再挣也不脱的夸父

欲飞而不起的伊卡瑞斯

每天一次的轮回,从曙到暮

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

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烈士的旗号,殉道者的徽章

从晨曦金黄到晚霞澄赤

那人在他的调色板上

调出了你的面容,也是他自己的画像

只因他从北国之阴到南方之晴

为了追光,光,壮丽的光

…… (《向日葵》)

梵高还画过一幅《荷兰吊桥》。这个吊桥也很特别。那时候日本平面绘画在巴黎展出,巴黎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的画家都受其影响很深。他们画画用的是纯粹的色彩,不在调色板上调,而是直接画到画布上去,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做调色板。《荷兰吊桥》的画风也受此影响。这幅画里,一辆马车在过吊桥,桥下面的河边,有很多人在洗衣服。我就在想象,梵高的一生,就好像经过这一座吊桥,从河的那一边到河的这一边来――

为何你举起的一把

不是画笔,是手枪?

那一响并没有惊醒世界

要等一百年才传来回声

于是五百万人都挤过桥去

去挤满旅馆,餐馆,美术馆

去蠕蠕的队伍里探头争看

看当初除了你弟弟,没有人肯跟你

过桥去看一眼的

向日葵

鸢尾花

星光夜

那整个耀眼的新世界

…… (《荷兰吊桥》)

可见,艺术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通融的。有的时候,就是因为你看别人的艺术作品,启发你自己这一行怎么用作品来表现那样的感情。

(摘编自《解放日报》201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