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数学课堂提问更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数学课堂提问更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法,它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引导让学生就课堂教学内容成为问题创设的主人,就真正地还原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了。

关键词:敢问;善问;想问;勤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两难状态,具体表现为“三怕”:一怕提问遭教师批评、指责(即“乱插话”);二怕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被同学们笑话;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使大家瞧不起自己。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最基本的解决办法是――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答问氛围,为学生撑起学习冲动,变“不敢问”为“敢问”。学生在没有获得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还不善于提问,难免会出现“乱提问”“不着边际”等现象,教师应辅以必要的点拨,对学生不要暴露出不满意,更不能泼冷水,要循循善诱,多鼓励。比如对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不敢在公共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二、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善问”

1.从课题中提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使其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在板书课题后,首先让学生随便报个数,教师不用计算,立刻就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学生一定既惊奇又佩服。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这就成了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即刻被激发了起来。

2.从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提问题

新课程理念使教学策略发生了改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的进位乘法28×2”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不进位乘法“24×2”,然后出示“28×2”让学生探究学习,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质疑。于是,“8×2”满十了,怎么办?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被学生发掘出来,由此展开了之后的热烈而活泼的教学活动。

3.从疑问、疑难之处提出问题

不同的学生,都会在学习中遇到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中,学生提出: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不同?1立方厘米有多大?体积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提出问题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以后,接着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有个学生提出:万以内数的读法与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这个学生就善于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发现“蹊跷”,并提出了这个有价值的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质疑、发问是教学信息反馈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激励、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欲”。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其乐于提问。如教学“循环小数”,教师可以先出示“10÷3=?13÷21=?”让学生计算,要求用小数表示商。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不久就发现了问题:怎么除也除不完。于是,产生了疑问:怎么没完没了?于是提出了问题:“老师,这个算式的商怎么写?……”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因疑而“问”,有“问”可提。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愉快地获取知识。

四、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勤问”

1.让学生多说――说中生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在说的训练中生成许多问题,如“零为什么不能做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做中生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动手操作中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

3.让学生多想――想中生问

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新课题作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分析和比较,把思考转化为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这一问题,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多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从思考中提出很深刻的问题来。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敢问、善问、想问、勤问,才会唤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意识,才会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愿望,才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