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成果导向的民办高校全程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成果导向的民办高校全程培养方案设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武汉某民办高校为例,分析了民办高校全程培养方案设计的现状,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提出了改M全程培养方案、将成果导向全程培养方案落到实处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全程培养方案;成果导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7

本文中所指的民办高校是独立学院转设成功后所形成的民办全日制统招高等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转设成功后,要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办出特色,照搬母校的全程培养方案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量身定制合乎自身发展的全程培养方案是其必然选择。本文以武汉某民办高校为例,从成果导向的角度探讨民办高校全程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 民办高校全程培养方案的现状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因此,民办高校的全程培养方案应突出两个内容:一个是本科教育,另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却与之相去甚远。例如,武汉某民办高校全程培养方案现状如下。

1.1 沿袭母校全程培养方案

该校前身为武汉部属高校的二级学院,转设前,各个专业的全程培养方案基本完全照搬母校方案。然而,母校作为部属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与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沿袭母校全程培养方案,导致该学院一味照搬母校课程体系,固守知识本位教育,轻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1.2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具体

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为笼统,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关系模糊,甚至脱节。这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模糊散乱,不够系统和完整。此外,课程间缺乏循序渐进性,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较为混乱。

1.3 全程培养方案的修改过于频繁

该校自2016年进行了全面教学改革。然而,出于多种原因,全程培养方案经常因为行政命令或某些专业需要而经常发生改动,几乎是边改边执行、边执行边改动。尽管改革需要创新,需要破旧立新,也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照搬,但频繁的改动使得全程培养方案缺乏稳定性,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4 课程设置轻基础

改革后,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开课权进行了整合,导致有些较小的专业无法满足学校规定的教师工作量。因此,大多数专业都尽最大努力将基础课程减少,或将之尽量开设为本专业内的课程,以免课程旁落他系或他专业。这样的全程培养方案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课程高度专业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却不够;另一个是老师们每学期需上的课程门数较多,忙于备课,精力透支,影响教学效果。

2 基于成果导向的全程培养方案的制定

成果导向教育又被称为目标导向教育,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在设计时,首先遵循市场需要,从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两个方面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

2.1 明确人才培养类型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的。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本科教育。在转设前,民办高校虽然是本科教育,但层次低,属于“三本”。转设后,如何提升本科的层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有何不同?与职业教育又有哪些异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迫在眉睫。

2.2 确定需求

外部需求的确定主要通过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进行。具体可以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市场供需特征及行业发展趋势来确定专业设置;此外,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内部需求的确定则应考虑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学院的发展需求。

2.3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院校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武汉某民办高校在改革后,遵循成果导向理念,首次将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为“预期成果”。“预期成果”明确指出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就业范围和可以取得的相关证书。这样的改革使得该校的全程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目了然,无论对学生、用人单位还是教师都是不无裨益的。

2.4 确定毕业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逐一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通常包括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所以,仅凭修满专业学分即可毕业的做法不合时宜。因此,除了用专业学分来表明毕业生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及专业比赛成绩来彰显学生的能力。目前,该校采取了“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学分置换政策。

2.5 确定课程体系

首先,要明确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根据毕业生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调整,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与对应的课程。如果多门课程均指向相同的能力目标,则可将这些课程整合成相关课程群。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循序渐进、避免重复、重基础知识的原则。基础的课程应排在前面,为将来的专业课程打基础;有些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性太高,则可以择优选择一门予以保留;在课程的设置上,一个系(院)的基础课程应保留在所有专业。另外,不可因人设课,领导层也不应该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行设置某些课程。

3 成果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如何让学生毕业时符合毕业要求,达到“预期成果”?课程教学是关键所在。成果为导向的教学应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以预期成果为目标逐步展开。成果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能力的纵向比较,而非同学间的横向比较。

3.1 将行程式考核落到实处

能力的培养非一日而就,需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行程式考核通过课外作业、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环节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每一节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成果,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考核。值得提出的是,且不可为了行程式评估而评估。过于繁琐的评估方案设计,反而束缚了任课教师,甚至会打断课堂教学,降低课堂效果。

3.2 设置学科委员会

课程体系应该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最后的教育成果。所以,民办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学科委员会,对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最终审核,以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科委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和素养,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

3.3 设置企业课程

企业需求即是市场需求。如果仅限于通过期末考试或毕业实习来验证学生能力培养是否落实到位,可能结果会差强人意。因此,校企合作不应局限于毕业前夕。具体可以通过邀请企业职业经理人、已经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到校讲课,并通过企业参观学习和培训,以及各种家假日兼职工作,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明白自身能力限制以及努力的方向。

3.4 提升竞赛能力

除了各种证书考试,专业课程大赛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用竞赛带动课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受大学生欢迎。具体可将参赛同学的比赛项目与级别以及取得的名次,纳入全程培养方案考核中的实践课程,并通过与相关课程学分置换来落实全程培养方案的执行。

3.5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课程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成果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讲授及组织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专业比赛、资格考试的教育培训能力以及实习指导的能力。因此,民办高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机会和与企业对接的机会,招聘并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于长福,黎明等.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与探索――基于黑龙江财经学院财商素养人才培养的视角[J].商业经济,2014,(3).

[2]郭曼.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教学研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5).

[3]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3).

[4]郎耀秀.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需求导向论[J].高教论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