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黎32号白色大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黎32号白色大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阳光充沛的“聚宝盆”

巴黎白色大道老佛爷百货公司(Galeries Lafayette)旧的仓库和车间, 具备改造成为现代办公建筑物所需的一切条件。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日光严重缺失。借助中庭天井的设计和50000片玻璃盘反射镜,建筑师弗兰克・阿穆泰纳(Franck Hammoutène)成功地将这一重要元素加入到了改造后的建筑里。

――雅各布・舒弗(Jakob Schoof)

――摄影:托本・艾斯克洛德(Torben Eskerod)

白色大道位于巴黎第9郡区域,街边排列着一些五层办公楼、几栋住宅楼和一座小型剧院。这些楼的一层多为小商店或餐馆。墙体大多数由石头砌成,屋顶则沿袭了传统的巴黎建筑风格。

白色大道32号凭借坚硬的四层钢架和大块幕墙立面跻身其中。钢结构的外侧悬挂着半透明的丙烯酸百叶窗,在午后的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进入宽敞的大厅后,访客拾级而下,到达另一个光源点:建筑物中心的椭圆形天井,可径直看到街道外面的景色。

从室内空间中,我们很难看出32号白色大道是由既有建筑改造而来的。然而,这座楼宇却有100多年的历史,修建于早期现代工业建筑的鼎盛时期。建筑主体于1910年至1913年修建完工,占地20000平方米。最早,这里是位于附近的老佛爷百货公司的车间和仓库。每间平均面积约为70×70米,非常适合加工和仓储用途,然而作为办公室就显得空间不足。 改造理念:传递光线的新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改造工程必须满足以下两个目标:第一是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建筑物内部;第二是改善其原先的结构清晰度。不仅如此,设计师弗兰克・阿穆泰纳加大开放了屋顶平台的空间。改造后,办公区域可容纳1500人。如今,人们很难在巴黎这个位置为一个新建建筑争取到施工许可。在很早以前,临近的两座住宅建筑――白色大道36号和38号――曾由老佛爷百货公司改造为办公室。现在,它们被再次改造为补贴性住房,设计安装了全新的屋顶窗,重新回到原来的用途。

弗兰克・阿穆泰纳将白色大道32号改造项目比作一例外科手术。在改造中,设计师保留了建筑物原有的整个钢结构框架。悬空式天花板下隐藏的仍是长存100多年的桁架梁。圆形的立柱由石膏板制成,起到包覆老旧钢结构和防火的功能。

建筑师希望从外立面和建筑物中心两个地方作为切入点,改善建筑物内的光线效果。在幕墙的作用下,外立面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透明度。在外立面一旁,少数不透明区域安置着狭长的热绝缘风栅口面板,用于办公楼的通风。 “首先,我希望在中庭中加入一些设施并借助中庭本身的力量,将更多的光线带入建筑物深处。第二,我们必须保障中庭两侧办公人员的私密性。第三,我们需要保护幕墙建筑物内部不因过多阳光照射受到损害,也就是起到百叶窗或遮阳板的作用。”

――建筑师弗兰克・阿穆泰纳(Franck Hammoutène)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描述‘白色大道32号项目’,那就是‘光线’。”

――艺术家卡洛尔・本扎肯(Carole Benzaken)

这种“开放式”建筑物的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巨大的;巴黎这一区域的城市密度显而易见,白色大道32号与隔壁建筑的距离近在咫尺。在建筑物的每一侧,你都可以看到隔壁建筑的室内庭院――锌皮屋面、石砌立面、爬满常春藤的隔墙和临近的消防站。同时,我们还能了解100多年前,原来的业主希望进入地下室层的光线是多少。建筑物的背立面环绕着深深的光井,周边是厚厚的挡土墙,高的地方甚至高达三层楼。

如今,和过去一样,外侧的钢结构占据了外立面的绝大部分。厚重的双T型梁仍然肩负着建筑物的承重任务。临街一侧的外立面上,丙烯酸棒制成的金银丝遮阳棚悬挂于横梁之外,不仅保障了办公人员的私密性,而且确保人们不受西边斜阳强烈暴晒的干扰。遮阳棚的作用不仅限于技术上――它们独特的外观也为整个改造工程增色不少。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丙烯酸棒折射和反射的一道道眩光交相辉映,映照在建筑物内,也反射到狭长的绿荫道上。

玻璃水滴万花筒:“纱巾”

弗兰克・阿穆泰纳在原先仓库顶部切出了30米深的中空部分,形成一个椭圆形中庭。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光与物质的交织景象,甚为壮观。 但是,弗兰克并不只满足于此。“首先,我希望在中庭中加入一些设施并借助中庭本身的力量,将更多的光线带入建筑物深处。第二,我们必须保障中庭两侧办公人员的私密性。第三,我们需要保护幕墙建筑物内部不因过多阳光照射受到损害,也就是起到百叶窗或遮阳板的作用。”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简-马可・韦尔(Jean-Marc Weill)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在不锈钢网上附着悬挂一个由50000多块玻璃盘串成的金银丝网状结构。圆盘直径在10至16厘米不等,具有不规则的折射表面结构。在入射光线的作用下,这道帘子发出闪闪银光,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挂冰冻的瀑布、日光的聚宝盆或是薄薄的玻璃纱巾。受后者的启发,最后,建筑师将这个作品命名为“西班牙纱巾”。在柏柏尔语中,“纱巾”是指妇女在过去几个世纪佩戴的用于遮住头发、脖子和肩膀的花边纱巾。

在这道“纱巾”中,玻璃盘根据太阳的升落轨迹进行分布。在北侧顶部――也就是阳光直射最频繁的方向――玻璃盘50%的表面是由玻璃制成的。在南侧底部,玻璃的比例降到了20%。

在最高处,玻璃纱则由金属圆锥体构成,拱悬于屋顶平板上,像个巨大的海螺。“纱巾”的作用在于过滤人们的视线。“金属海螺壳”的作用则在于遮蔽其他物件――例如,30条“纱巾”悬挂线上的厚重钢索扣件以及办公室建筑屋顶不可或缺的技术设备等。 光线改造和玻璃安装的第三部分是中庭的底部:这里朝南放置了一扇微微倾斜的圆形不锈钢盘,直径14.6米,表面安装了近8000个透镜状的玻璃盘。它们将反射在其身上的部分光线径直反射到建筑物的底部,到达办公区域。

在经济学中,如果一个项目有多个收益人,而所有收益人都受益,这种情况称为“多赢”。白色大道32号改造项目就是如此:投资者们在巴黎的中心得到了一座建筑物,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盈利。巴黎这座城市则收获了一个将建筑物高密度与高质量建筑风格与高质量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典范项目。邻居们再也不用看到脏脏的白色墙面,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的玻璃立面和屋顶花园。建筑师们也因精湛技巧让老旧建筑焕发新颜而饱受好评。在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城市减少了数吨的建筑垃圾;就地改造避免了不必要的来回通勤,进而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减少了再建造一座新的办公建筑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巨大的潜能:改造前的白色大道32号――在黑暗中昏睡 1912年,老佛爷百货公司18000 m2 的新商场在奥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对外开张,这在巴黎中产阶级中掀起了一道波澜。如今,这座新艺术建筑仍在巴黎最佳商铺位置占有一席之地――它就坐落于巴黎歌剧院(Opéra Garnier)的正对面。

当时,在新商场北部不到一千米的地方,老佛爷百货公司建设了一座更大的建筑物,但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这座建筑物的20000平方米的空间被用作车间、仓库和办公区域,几乎占满了内庭的全部空间。建筑物共由七层地面层和四层地下层组成,远高出周边住宅。即便在今日由弗兰克・阿穆泰纳改造后,也是如此。 建筑结构也与周边的石制建筑物截然不同――主体建筑为5×5米网格的网架结构,由钢筋支撑。屋顶则由金银丝钢桁架梁托起。临街一侧的四层立面显得谦逊而端庄,似乎是这座建筑与周边建筑唯一协调的地方。在其背后,越往内,高度越低。

弗兰克・阿穆泰纳对这座建筑赞许有加,并于2007年接受其中一家投资方――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的改造委托。“在巴黎的这个位置,这所建筑物的空间大小、密度、高度、视野和对城市规划的意义都是新建建筑无法比拟的。智能性则是它的另一大优势――在这里,“智能性”指的是施工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白色大道32号改造前的室内庭院多年以来,仓库和车间的钢架构周围一直环绕着砌砖结构。阳光只能通过小小的窗户开口进入建筑物内。

改造后,钢结构清晰可见,成为立面的一大特色。大大的玻璃窗则让日光深入办公建筑内部。

简单的建筑结构也带来了极高的适应度性。”

就作为办公建筑而言,白色大道32号有很多不足:结构过于紧密,立面面积太小,只有少数阳光可以进入内部空间,无法满足办公的需要。在20世纪60年代,建筑物唯一面向内庭的透明立面被墙围住,只剩下一扇小窗户,这种使得情况变得更糟。在改造中,建筑师保留了临街立面横向窗户和封闭栏杆元素互相交替的老式工业建筑元素。

项目的先决条件――日光

卡琳・沃德温(Karin Verdooren)和伯纳德・凡・达默(Bernard van Dam)采访摘要 “日光是实施本项目的先决条件。我们的任务在于为建筑物引入光线,并满足未来用户的视景要求。”

――弗兰克・阿穆泰纳(Franck Hammoutène)

阿穆泰纳先生,您认为白色大道32号在改造前最重要的优势是什么?

它有三个重大优势。第一,城市力量―白色大道32号与周边建筑完全交织在一起,成为巴黎最富建筑多样性的建筑,几乎具备所有的艺术特性。第二,结构优势――这与建筑物本身的同质性是分不开的。从根本上说,建筑物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实用而富有条理。第三,空间优势――建筑物又大又深,使用空间非常充足。

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您和凯雷投资集团决定保留建筑物现有的承重结构,而不是新建一座建筑?

其实,我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在同一位置新建一座建筑,无法达到现有建筑的体积和占地面积。此外,我们的调查显示,拆毁、更换或替代现有沉重结构都不是明智之举。相反,保留却有很多好处,既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又保障了建筑的质量。因此,我们的客户最终也就同意了。

在翻新中,日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改善室内采光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日光是实施本项目的先决条件。毕竟,这座建筑物紧密(每层的占地面积约为70×70米),室内绝大部分都照不到阳光位于高度密集的街区里,本身结构也很。我们的任务是 为建筑物引入光线,并满足未来用户的视景要求。 在塑造采光理念时,你们运用的 设计策略和工具有哪些?

日光决定了我们运用的策略和工具。首先我们收集了大量变量数据的法律规定最低水平,如采光系数。这样,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所有设计决策都通过数据丈量。

良好的采光质量则是经验问题。就32号白色大道而言,身临其境的可视环境着实帮了不少忙。虽然,建筑环境无法精确展示内部空间在改造后的采光质量,但是,它们却向我们展现了日光分布和不同空间视线的分布。例如,在建筑物的一侧,你可以径直透过露台看到对面的办公室,而在背立面,看到巴黎的全貌。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图纸验证了这些视觉关系。

“纱巾”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这座建筑物继续存在的前提在于我们必须将其中间挖空,并将内庭改造为天井或中庭。受几何形状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日光。与建筑物本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庭呈正南-正北方向,南边立面较之北边立面略微倾斜。

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反光镜,将日光直接反射到中庭底部。在多番考虑后,我们认为最有效和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将天井的几何形状和反射镜的几何形状区分开来。因此,反射镜表面必须由尽可能多的小块部件构成。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尽可能限制不同部件的数量。

欧洲许多大城市已开始关注城市密度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密度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达成平衡的问题。在此问题上,32号白色大道项目带来了什么样的新观点?

白色大道32号项目是一个纯粹的私营项目,但却引起了巴黎整座城市的关注。项目完工时,政府甚至组织对外开放。城市管理部门认为这是一项案例工程――它通过一个有趣的方式,证明提供了建筑密度与生活质量、城市化和睦邻共存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统一的一条路径。

虽然白色大道32号与邻居的距离仍然很近,但是多数邻居都反馈他们也得益于此次改造。事实证明,改造后的白色大道32号并没有成为不受欢迎的“侵入者”。相反,露台式庭院和面向街道的出口构建了和谐的邻里关系。虽然建筑物的许多特征让其看起来不像一个典型的投资项目。但是,改造工程却让人人都成为赢家――室内工作者、邻居、路人,当然,还有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