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目标,细节,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目标,细节,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改变,自主、合作、探究使我们的课堂具有了现场性、生成性,使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多样的学习方式、适时的小组讨论等新变化。然在追求课的浮华上也出现了迷失方向的情况,如教学目标意识缺乏,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程改革的唯一目标,还有的在还没搞清"为什么教"或"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或活动设计上了等。这些情况无疑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将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精彩的细节,来自于课堂具体明确的多元目标。

大家知道,无论哪门学科,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去如此,现在也不会因为实施新课程而改变。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是课的灵魂。它反映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要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并且"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听课和评课》)。那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如何表述?笔者以为教师需要(1)清楚它的上位目标,继而把握下位目标;(2)正确分析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加以确定目标的重点;(3)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4)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就可以支配教学的全过程。关于目标的表述,请看《统计》一课的对比:

常用的表述

调整后的表述

认知目标

智能目标

情感目标

1、复习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知识;

2、能从自己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

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

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二是目标的陈述是为了便于评价,使用词语要尽可能清晰可把握,如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和"掌握"等行为动词就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展开,如采用"能独立完成、经历或观察、能说出、能判断、有兴趣"等动词表述就更有针对性。三是要有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意、工具、时间、空间等;四是目标指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而且目标责任制的表现程度应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需要说明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要达到的标准。如一道算法多样性的题目有六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这六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表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75%的学生都能答出六种方案。

(二)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学生自主探询的现实起点

数学学习是一种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知识就是再创造。作为学生成长的世界,它往往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有意义与无意义共在的。小学生学习数学并不像有的成人那样,只是停留在一般化的记牢和背诵概念、法则、定律、公式上,而总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数学化"。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命优先"的原则,真正把学生看做是活生生的人,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关注生命的生成性、发展性,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开放的、精彩的课堂细节。如一位一年级老师教《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尽管学生手里握有多种硬币,但他们还是通过投影仪才认识了"元、角、分"。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去虚拟购买对方手中的物品,也是吵吵杂杂,不知所措。教师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对元、角、分一无所知的"假设起点"之上,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更不要说去开发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源,像这样的现象不一而足。我们再看《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断,教师不仅很好地把握了学生自主探询的现实起点,还更多地体味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对生命活力的尊重。

师:出示一张白纸,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1:我们折飞机; 生2:我会折青蛙; 生3:我会折出星星;

生4: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学生撕纸,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1:左右两边都相同;生2: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板书课题)

师:再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1: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2: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3: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会重合的。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现在张老师有个问题,这样的图形对折后可以左右完全重合的。称这个刚才同学的名称可以吗?(可以)还有补充吗?

生:中间有一个轴,而且左右完全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一下子就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轴,我们称为对称轴,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一条直线来表示。看清楚了吗?让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学生动手画)

师:像这样的图形,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可以完全重合。瞧,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吧。我通过折纸发现我们的数学问题。其实我们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在一种新的课堂中,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了、优等生的话语霸权被消解了、传统的课本话语霸权也被消解了,每个学生的活生生的存在经验全方位地渗入到课堂中来,真正的对话和探究也就产生了。像上述细节中我们看到折纸这一生活经验早在幼儿时期就已为学生所熟知,学生们也有着很好的直观意识,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就使课堂很自然地找准了学生探究的"现实起点",同时也超越了原有的课程生成意识(仅为了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既反映了细节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也反映了细节的启发性。

(三)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外,还要关于捕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经历、体验可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思考角度、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惟一与差异性,都是学生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只要注意倾听学生,就能从中提炼、生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就可能实现超载预设目标的跳跃式发展。

例如:《分一分与除法》是二上年级第四单元的一节起始课,教师安排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出示12条鱼,另请4位学生扮演4只小猫,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分桃子"的具体情景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要求把12条鱼分给4只小猫,使每只小猫得到的鱼同样多。

3、交流:A、每次每只猫分1根,分了3次把鱼分完;B、第一次每只猫分2条,第二次每只猫再分1条把鱼分完;C、一次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把鱼分完。

4、思考:你们小组(指C组)为什么分得那么快,一次就能把鱼分完呢?生答:我们想到了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所以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一次就可以分完。

把乘法口诀与平均分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是课前不可能预设的目标。因为这节课仅要求通过具体操作,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以后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奠定认知基础。但这节课,学生发现了乘法口诀能应用于解决平均分问题,无论从认知内容还是认知水平,都超越了教材5节课的进度。虽然有些出乎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细节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所在,关注教学细节也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有目标意识、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发现课堂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那么课堂的精彩与活力将给新课程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教学带来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