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比较阅读的含义、意义、作用以及在各种为题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比较 阅读 作用 运用

一、比较阅读的内涵和意义

比较阅读,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章或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异同。这种比较的实质是将原来互不关联的若干知识信息,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这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思维的灵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鉴别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当代,它无疑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方法。再者,现行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反映出了编者的比较意向。编者有意把有可比性的文章或材料编排在同一单元里,并设计了许多带有比较性的思考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也是对编者比较意向的落实和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有比较才有分别”。比较能使人的思维更加严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才能发展。

二、比较阅读的作用

1.求同比较,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较阅读,无论在题材或体裁上,总有其“同”的一面。找准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理清思路。如《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夫人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进行对比,德拉虽然经济拮据,但精神生活富有,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骄傲的美发。《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把自己结婚才三天的唯一一条新被子奉献出来,献给了自己并不熟悉的通讯员。两个人物都具有人类最高尚的美――人性美。

2.求异比较,强化认知的准确度

即使是题材或体裁相同的文章,也各有其特点。在比较阅读时,抓住这些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可以提高我们答题的准确度。如在执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就可以将其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进行比较阅读设问,让学生得出两文的作者虽然同是被贬后写作,但因其经历和心胸不同,在其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醉翁亭记》中流露出的是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而《小石潭记》一文则更多地表达出自己被贬后抑郁忧伤,借游览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情感。通过比较阅读设问,既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醉翁亭记》一文的思想情感,又能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又能将两文的同与异进行了很好的比较,一举几得,合乐而不为呢?再例如,在教完《出师表》和《隆中对》两篇文言文后,教师可从两篇文章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叙述这一角度进行设计问题,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加深对诸葛亮人物形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多角度比较,拓宽认知的广度

构成一篇文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在比较阅读中,可根据命题指令从表现手法、技巧运用、细节设置、线索安排、描写角度、写作背景等方面多角度地解答记叙类的比较阅读题。可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式、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来解答议论类的比较阅读题。可从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方面来解答说明类的比较阅读题。

三、比较阅读在不同文体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首先要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要善于从不同的读物中发现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

语文学练中运用最多的是同类课文的比较阅读,即相同文体、文章的横向比较。本文主要从几种体裁说说比较阅读的运用。

1.新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运用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而在新闻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学习《我人民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两则新闻后,笔者要求学生扣住新闻的特点,对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学生归纳讨论如下:(1)体裁的比较:两篇课文的体裁都是新闻,而且都属于狭义的新闻――消息。(2)内容的比较:两篇新闻虽然报道的具体事件不同,但报道的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3)总体结构的比较:第一篇新闻由标题,导语和主体构成;第二篇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构成。第一篇新闻没有结语,这说明新闻的结构要依内容而定,允许结构上的“不完整”,话说完了就停,不必硬拖尾巴。两篇新闻都没有明显的背景部分,而是将有关的背景材料糅合在导语和主体中。(4)标题的比较:两篇新闻的标题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5)导语的比较:两篇新闻的导语在语言表述上有不同之处。(6)语言的比较:两篇新闻的语言都准确,简明,都是用的典范的书面语言,但第一篇还有点文言色彩(如“均是”“之线”“之敌”“甚为”“较为”“业已”等等),读起来觉其一气呵成,文字凝练。通过比较,两则消息的全方位的异同就一目了然了。

2.在散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运用

对于我们来说散文教学是所有文体中最难教学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更应该使用比较教学法,才能够让学生们更能理解散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对散文教学,我们得注意三个方面――体情、悟理、品趣。对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呢?那不防试试比较教学。如对《春》与《春风》的比较教学,我们找其异同――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同样写“春回大地”,赞美春天。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春》写出了春天的柔婉之美,诗情画意之美,是春之典象的江南春美的赞歌。《春风》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的豪迈、雄健、粗犷之美。(2)写法不同。《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雨、春山、春水、春日,乃至农事、风筝等等传统的诗情画意的春象‘从各个方面渲染了春天的美好,似乎春天的一切美好景象都尽在其中了。《春风》别开生面,单写春风来临时的“冬眠惊醒”等种种独特的开春气象,使人生动感受到了北国不仅仅有春,而且很有特点,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再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后可以拿它和《春》比较。通过比较阅读,就会知道,两文虽各属散文中的两类,但不乏有共同点:结构精巧,笔墨精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作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深的文字写作功底。

3.小说中比较阅读的运用

小说是最能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读者最多,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最大。并且小说的内容也最为丰富,可以讴歌美好、神圣、庄严,也可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小说要表现的对象。而小说的表现力也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因此,初中生学会鉴赏小说,就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而要学会鉴赏小说,比较教学法则是一种较值得称道的学习方法。如我们在学习完《孔乙己》、《范进中举》后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这两篇在创作题材、主题上都基本相同的不朽之作,所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学生经过比较、讨论,形成了以下书面文字(1)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寓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得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2)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而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3)“谐”“讽”的文笔,是吴敬梓与鲁迅所共有的。所不尽相同的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对病态社会的浓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这样通过比较鉴赏,加深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文言文中比较阅读的运用

文言文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本身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因此学文言文就有“难于上晴天”的感觉。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各类基础知识(包含字、词、语法、修辞、表达方式等)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将其进行相互对照比较,能启发学生对各类基础知识之间的相同性和相异性的认识,归纳整理出他们的规律性,能够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我们仅仅从字词方面来看看比较教学会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首先我们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实词来作比较:文言文中人名、地名、事物名、时间名等与白话文所指意义相同,所以翻译时可以不译。而难解决的是多义字和古今字。多义字,比如如古今字,比如“妻子”:文言文中的意思为“妻子和儿女”;白话文中则是单个意思指的是“妻子”。其次再来看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虚词。文言文中往往一个虚词有几种用法、几种翻译,教学中采用相对比较法,前后举例引证,归纳知识规律,可减轻学生理解记忆上的负担,提高阅读能力。如:文言文中的“而”字:默而识之;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学而时习之;④国险而民附;⑤学而不思则罔。这4句中的“而”字都是连词,但所连接上下文的关系不一,意义也不同。一句中的“而”字连接的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译为“地”;二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三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四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译为“而且”或不译;五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或“但是”。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而”字的四种用法。

5.在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运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便是叙事诗或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

诗歌教学对学生是个难点,对老师来说也是个难点。对情感以及其意境都是难点,我们运用比较法可以较轻松地见出异同。与陆游的同题材、同题目的《卜算子・咏梅》词的比较,使我们深刻感受到,虽然两篇作品都以梅花为题材,均为咏物言志之作,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两词的主题迥异,格调纷呈。抒发的是不畏艰险,坚持真理的革命家的豪情,陆游抒发的是抱负难成,洁身自好的个人情怀;表现的是浪漫主义的气魄,陆游表现的是现实主义的骨气;展示的是有所作为的革命态度,陆游展示的是无所作为的人生志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的《咏梅》词,一反传统的托“梅花”而言洁身自好之个人情怀,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险、坚持真理的浪漫主义豪情,意境更加深邃,立意更加深远,主旨更加深刻。

另外戏剧、议论文、说明文等也同样可以使用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四、比较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要作比较的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否则比较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埋下比较的伏笔,为以后的比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要根据学练的需要,抓住实质问题、关键问题进行比较,以便掌握重点,突出特点,详略得当地进行比较。一般来说,主题、人物、景物、结构、写法及句式、词语、标点等都可以确定为比较点。因此,运用比较法,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紧扣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作相应的比较分析,从而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揭示比较内容的意义。

2.比较阅读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较”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比较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可作比较的因素,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培养阅读能力。教师切忌越俎代庖,要变讲解型为指导型。

3.由浅入深的转化,深化知识层面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要善于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归纳概括、分析鉴别中强化阅读理解。同时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当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我们不能抱着老教材,死守旧方法,而要与时俱进,将新的教学理念巧妙引入旧的教材的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重分析讲解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美感,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引他们到“感受、体验、品味、领悟”的道路上来。比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比较的难易、范围应充分依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一般说来,应按年级的上升而递增。

4.由点到面的转化,拓宽知识层面,强化知识迁移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的文学知识,语文教学作为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作为一门文学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博大、精深,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语文书再厚,课文再多,也是无法替代其他课外阅读的。只有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积累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文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名家名篇,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达到多读书、读好书的效果。同时,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期望语文课本来填饱肚皮,我们必须在课本之外寻找别的食物。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

5.由点到线的转化,构建知识体系

为了便于教学,教材编撰者总是把知识点肢解,零碎地分布于教材之中,以便于学生分步掌握。但长此以往,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合理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寻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以线带点,在把握知识的内部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纵向联系,达到将薄书读厚的效果。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读书法。因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愉悦,这样,才能还语文的快乐给学生。

比较阅读不仅广泛运用于阅读中,也经常运用于写作中;不仅是学习语文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学习其他学科、广泛了解社会和今后从事科学研究、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型社会”中,它将伴随人的一生。在比较阅读中,不仅可以从各个角度全面认识客观事物,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分辨是非,比较优劣、高下。因此,学会比较阅读,将使人受益一生。

总之,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有意识地探究异同,找出规律,那么就可以提高我们阅读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