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86例临床诊疗及影像检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缺血性脑血管病86例临床诊疗及影像检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分析现有影像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就职医院于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4例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比较对应的诊疗效果。结果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2%,要高于对照组的85.7%,前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DNS)降低更多,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检查;临床诊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50-02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高发高危害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高。随着城市人口老年化的不断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安全,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1]。作为脑血管疾病中一种最常见的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常规治疗时常采用静脉溶栓药物,不仅治疗效果缓慢,同时致残致死率较高,极易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全脑血管造影及时间窗内动脉溶栓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此,结合本院最近一年的临床实践,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本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分布于38-79,平均年龄56.4岁,86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医学会的诊断标准。在临床病症上表现为肢体偏瘫,在语言和智能方面存在障碍,肌力在0-2级的有82例,4例呈昏迷症状,总体病程维持在1.5-5.5h,平均4.5h,其中30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史,24例有高血压病史,5例有复发症状。

1.2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4例,采用介入治疗,其主要方法为在DSA系统监控下,对于局部麻醉区域,采用无菌技和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使用椎动脉导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时掌握血管循环及栓塞,对于闭塞动脉区插入导管进行溶栓治疗,间断给药,将尿激酶稀释于生理盐水后快速推入,根据造影检查情况选择重复注药直至血管再通或者达到该药物的日最大注射剂量再停下来。一般来说,尿激酶的平均注射剂量在60万u,溶栓时间在2h以内,如果患者肢体转动良好并且意识清醒,采用造影技术复查动脉显影情况,确定好转后,结束手术。对于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合患者具体病症搭配使用降压药、甘露醇、降糖药等神经营养药物,必要时还会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或者采用静脉点滴,每天治疗一次,每个疗程为14天[2]。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康复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脂等指标,对应的疗效评定标准,见表1。

表1ICVD疗效评定标准

组别1神经功能缺损

评分改变情况1恢复效果基本痊愈1降低91%-100%1自理能力恢复良好,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改善1降低46%-90%1自理能力部分恢复,病残程度为1-3级改善情况一般1降低18%-45%1病情改善效果不明显无改善1该变量18%1病情康复情况变坏,甚至恶化对于影像检查,主要采用CT灌注成像方法,先行轴位CT平扫,确定病灶区后选择感兴趣层面进行动态扫描,一般来说,基底节层面包含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节、内囊及丘脑。在影像检查时,一般让患者平卧,将左臂平行于头部举起,将对比剂由右肘静脉注入,注射速度控制在4-20mL/s,注射剂量为50-10mL为宜[3],通过对比剂的注入使CT值上升到预置值,然后进行动态扫描,将所得图片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获得ROI的TDC,同时计算各灌注参数值,根据色阶得到MTT、TT、CBF、CBV,并对图片做定量层面的分析。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经对比发现,治疗组的有效率(93.2%)明显高于对照组(85.7%),两组患者的资料康复情况,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