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设好智慧城市(镇)让广大市民、农民走上幸福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设好智慧城市(镇)让广大市民、农民走上幸福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我国城镇化的趋势以及城乡二元制带来的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巨大差别,提出智慧城市(镇)的建设要特别注意城乡均衡发展,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做到实事求是,并举出了实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城镇化将拉动内需,逐步实现“新四化”。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城镇化 城乡均衡发展

1 我国农民历史上走过的路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解放后的农民们打倒了地主,分到了田地,第一次享受到在自己土地上耕种的幸福生活。随后我国农村开展了合作化运动,到1958年又来了“”运动,虽然这些运动初衷是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但实际上脱离了农民真正的需求,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反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进一步减产,生活水平下降,个别地区还出现了“吃不饱”的问题。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党的政策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首先火起来了,接着全国的制造业、建筑业、矿产业、交通业迅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走向城市、工地和矿区,变成“农民工”。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和GDP快速增长,我国沿海地区一些城市、乡镇在几年内,形成了各种专业化工业城镇,农民直接进城打工,做了工人,增加了收入,也富裕了农村的全家。近三十年来,全国城乡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50.4%。我们用了三十年左右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用一百多年走过的路程,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机械化、自动化、知识化、智慧化的发展道路,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式发展。农村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为城市“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城市(镇)一员。

专家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将还会有2亿多农民涌向城镇。如何让这些“新”市民和原来7亿的“老”市民共同过上平等、和谐、幸福的生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2 建设智慧城市(镇)不仅要锦上添

花,也要雪中送炭

如果回忆一下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我们会发现,三十年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为此我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农民。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家中的老人、小孩甚至于配偶继续留在家乡;他们进城打工住在工地或找最廉价的住处,到了春节把挣到的工资带回家(虽然是一票难求);有些身边也带着小孩,但在城市无法进入托儿所、学校。实际上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在户籍上实行的就是二元制,农民及其子弟都属农村户口,城市人则拥有城市户口,二者在粮食供应、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除非极少数优秀的农村孩子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找到工作,才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当然其他类型也有一些,但为数很少)。这一现实极大地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与公平公正,也伤害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投入巨资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实行农业免税、改善农村医疗、提高农村教育,以及逐步建立人身和大病保险等。不过至今二元制所带来的问题在各地区仍然存在。

当下建设“智慧城市(镇)”不仅要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即智慧城市(镇)建设必须注意均衡发展,消除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在生活、工作、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众所周知,建设智慧城市(镇)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有效。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镇)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均衡发展,正确引导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稳妥地进入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务工,逐步消除二元制。这才能体现出智慧城市(镇)建设以民生为第一位的思想。

全国人民要实现“新四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现在推进的智慧城市(镇)建设工作将直接引领和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工作。我们要通过城镇化,在未来十五年或多一点的时间把两亿农民吸收到城市(镇)来,要让进入城市(镇)的农民和现在的市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户籍、福利、保险、教育、住房和工作机会。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且必须逐步完成的任务。

下面举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智慧城市”的例子:1月份笔者有机会到山东寿光市参观学习,在那里亲眼看到了智慧城市(镇)的建设、城镇化、城乡均衡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寿光早在20年前就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多年来当地人不断创新,实施转型升级、均衡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市民和农民正共同实现“收入好、身体好、住行好、保障好、教育好”的民生目标。由于在城镇化中,实现了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机制保障了农民“依法、自强、有偿”地流转土地、放心进城。一般农民的宅基地退耕后,农民仍可有耕种权。而国家把退耕换回的建设用地指标转给开发商,由开发商盖新楼,分给农民,对于继续有农田可耕作的农户,一般给其150~200m2住宅;如果全部搬进城里不再务农的话,则给其150m2自住,另有150~200m2供外租,以补其收入,此种情况农民可全部转为城镇做工。这些政策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农民真的富了,也高兴了。他们的农业(蔬菜、水果、庄稼)收入增加了,全市每户平均存款10万元以上,家家有电视,三分之一家庭有小汽车,村村有宽带。寿光市消费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拉动了内需。

工业发展了,特别是高科技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了,增加了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农村因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而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寿光仅仅是一个由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城镇化并让人民富起来的例子,也说明党的“十精神”用城镇化拉动内需战略的正确性。

3 正在火热推动中的智慧城市(镇)建设

1月29日笔者参加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新工作会议,会上有90个城市(区、镇)成为创新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先由城市(镇)主体向有关部委提出申请,经过省、市和部委的评审选出一批各方面条件好的市、区、镇作为试点逐步推开。随后由住建部与试点所在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并签订“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他们的目标明确,强调顶层设计和规则细化,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有考核、有标准。他们把智慧城市(镇)的建设工作紧密地与城镇化工作联系在一起,把解决好城镇的水、空气、食、行、住和就业问题与智慧城市(镇)发展高科技和智慧产业的各个方面融合发展。他们的规划着眼于现实状态和本地区的特色,并科学地展望未来。规划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把智慧城市(镇)的建设和发展当作一个生态系统。现在看起来,这种发展模式比较稳健,目标计划也可落在实处,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些成果表现在城市建设、阳光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等方面,总体上会在转变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模式、拉动内需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我国大江南北,踏踏实实建设智慧城市(镇)的工作正在展开。切记一定要务实,务实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为市民、农民建好智慧城市(镇),让市民、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社会和谐进步!一定要做到:不一哄而起,不忽悠,不为上,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一意为人民、为国家,一切实事求是,我们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