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金融支持服务三农问题的调研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金融支持服务三农问题的调研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我市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变化的发展关键期,进一步发挥好金融对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作用非常重要。最近,信息科对我市金融服务“三农”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支农服务的建议,供领导参阅。

一、我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投入加大。目前我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分别占各项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的21.6%和25.4%。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重点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农业贷款余额占全市的94.2%;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作用,在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0__年以来,新增贷款1.2亿元,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支持重点突出。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信贷需求由单一小额生产贷款逐步向复杂多元化资金需求转变,金融机构积极适应这一需求,将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式。目前农业经济组织贷款余额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8.59%;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99万元。以阳谷县为例,支持重点一是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凤祥集团、仙农塑化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向特色农业倾斜,重点支持以阿城、范海为代表的蔬菜大棚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基本形成了户连村、村连镇、镇连蔬菜市场的产销一体化特色农业产业。

(三)服务方式不断改进。一是深入开展信用村、户评定工作,改善支农环境。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户资金需求“季节性强、期限短、时间急、金额小”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目前,__市共评定信用村187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9.4%;评定信用户48.6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7.4%。对评定出的信用村、信用户,农村信用社给予了资金倾斜、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多项优惠政策;二是简化贷款程序,实施贷款上柜台工程。农村信用社在信用户评定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实行农户贷款证业务上柜台。借款户持贷款证可直接到贷款专柜办理贷款业务,有效地简化了贷款审批发放程序,切实提高了办贷效率。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供求不匹配。从贷款投向上分析,“三农”经济(农业、农村、农民)中,满足程度不一致。一是对农业和农民满足多、对农村建设满足少。据调查,农村水、电、路“三网”建设、大型水利建设、新住宅区开发等亟需金融部门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但由于村委会不具备法人资格,导致该类贷款缺乏承贷主体而无法操作。以茌平县为例,现有农村信贷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未涉及,而交通、水利、桥涵、电力、通讯等资金需求达8亿元之多,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农村工商业贷款满足多、农户需求满足少。农户贷款也大多用于工商经营,用于纯农业的贷款占农户贷款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

(二)农户信贷结构需求满足程度差别较大。以莘县十八里铺和徐庄两个乡镇为例,农户信贷需求的反映明显不同:十八里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农户信贷需求主要集中在蔬菜大棚建设和物料投入,近年来农民已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农信社规定的2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基本能够满足农民需求;徐庄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晚,自20__年下半年发展蘑菇大棚,每个大棚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米,大棚建设和生产性投入资金在6万元以上,农信社2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据了解,目前该乡蘑菇大棚在200个以上,60%的农户除在信用社贷款和自有资金外,不得不通过亲朋借贷等方式进行筹资。

(三)资金定价机制僵化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农户小额质押贷款上浮30%,中小企业、农户联保贷款上浮100%,直接加大了农民经济负担,增加了生产成本。我市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市,多数农产品仍采用农户分散生产、粗放经营的方式,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缺乏深加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往往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境,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贷款的使用效益,即使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村经营企业利润率也超不过10%,与上浮后的利率相差无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申请使用贷款的积极性。

三、问题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受到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农业银行因处于转轨过程中,其正常贷款的发放程序复杂,贷款投放速度不及时,增量和增速均不适应业务发展。农村信用社由于存贷比例明显超出银监局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控指标,不得不压缩贷款规模。据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出于改革需要,进一步收缩了基层社的权限,比如对贷款存量1000万元以上和余额拟增至1000万元的客户进行授信管理,新增200万元、单户累计贷款余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新增贷款与承兑要报市办核准;对5万纱锭以下的棉纺织企业,信用社原则上不予投入。以临清市为例,70户棉纺织加工企业中,只有3户符合市场准入条件。

(二)缺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风险担保体系。目前,由于政策因素和改革不到位,涉农金融机构贷款质量较差,有的县农行向供销系统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和粮棉油加工企业专项贷款,目前均成为不良贷款,占该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5.8%。同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只有临清市试点了全国农业保险,而且正处于起步阶段,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户参险率极低。总之,因缺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担保体系,极大制约了信贷资金对“三农”的投入。

(三)长期垄断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研究,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脉搏。近年来,长期的市场垄断导 致农村信用社对信贷需求的调查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现象。抽样调查显示,有60%的涉农企业选择金融机构对其进行了定期信贷需求调研,而选择定期进行信贷需求调研的农户只有一户,占调查样本的0.5%,61.9%的农户反映贷款难,28.5%的农户认为农村信用社目前利率过高,增加了他们的经营成本、降低了收入,75%的农户认为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尽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难以让农民满意。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新农村建设金融环境。提高政策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尝试在乡镇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会,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难问题。

(二)积极发展农户联保贷款模式,有效解决农民贷款担保困难。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工作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茌平县菜屯镇张贾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保贷款模式,并积极探索其他联保形式和平台,尽快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题。

(三)通过财政引导,激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积极为农户提供致富信息、技术,每年筛选论证推出一批“三农”建设发展项目,建立对“三农”建设项目的财政贴息补偿等鼓励机制,适当减免金融机构支农业务营业税和支农业务所得税,降低金融机构支农风险,使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得到回报。

(四)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降低金融支农风险。农业是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质产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在总结临清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原则,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经济抗灾和补偿能力,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