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县级调控一体化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县级调控一体化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传统的变电集控运行管理模式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多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就必须从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这三大要素来构建智能电网。另外,随着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也随之引起广泛关注。结合内蒙古包头地区旗县电网的特点,对包头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方案与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从现状出发解决存在的问题,突出县级调控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并尝试性提出加强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管理;县级;调度

作者简介:温宏伟(1975-),男,内蒙古包头达茂旗人,内蒙古包头达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中级工程师。(内蒙古 包头 014500)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105-01

随着中国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目标的推出与“大运行”管理模式的出台,各级电网调度机构积极探索,推出了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由于各地电网调度机构现状不同,内蒙古县级调控中心如何使调控一体化模式与当地现有的电网运行现状相互结合起来成为了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一、调控一体化的概念

“调控一体化”即是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就是调控中心+运维站模式相互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电网调度、监控变电站与特殊情况中实施遥控操作等等是调度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分解调度指令、操作倒闸、运行监督等工作则为运维操作厂站的主要职能。两者各有职责,相辅相成,紧密配合,才能将调度运行模式的集约化、扁平化管理充分实现,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促进电网资源实现最高优化配置。国家针对电网公司的总体发展提出了“三集五大”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调控一体化”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中,向县级电网公司推行成为了主要趋势。“调控一体化”的推出有助于县级电网调度业务与运行监控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县级电网运行管理水平,针对以往的业务与流程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强化县级电网面对事故的及时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县级电网集约化综合管理能力。[1]

二、县级调控一体化人员业务流程分析

内蒙古县级调控中心可以根据调度管理设备的数量完成人员配置。以包头达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就当前情况而言,达茂调控中心主要负责包头达茂电网县级调控所,包括了5座110kV变电所、9座35kV变电所以及相对数量的35kV线路、10kV线路的调控、监控与运行工作。调控中心配置工作人员数人。通常县级调控实践工作的开展都在白天。因此,在专业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推荐常日班制,其中人员包括正值调度员、副值调度员、调度监控员。

调控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监护监控人员的遥控操作与综合实务的处理等等。调度值班主要承担电网的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监控值班的设立为了对110kV与无人值班变电所进行监视以及事故或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

三、县级调度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国际先进国家调度管理模式来看,例如:英国采用生产与调度合一的方式,将操作、监视、调度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运作模式,这样的方式比较适用于调度链条短、网架构建强、整体装备水平高的电网公司。而笔者所在的内蒙古电网公司不太适合这样的模式。在我国,大型调度通常都采用监控与调度分别建设的方式,监控与控制是监控首先采用的手段。“调控一体化”的建设模式逐渐得到县级地区的重视并逐渐推广,主要是以调度与监控相互结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技术操作系统。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始采用服务器群的架构模式。将这两种模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即使用效率都较高,能充分将自动化设备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2]

内蒙古县级电网采用集控站与调度中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无人值守的变电站应该由县级集控站负责这些变电站的操作、巡视、运行等功能,虽然这是一大成效,远比以往有人值班的模式更加先进。但是,在需求量不断扩大、电网公司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变电站操作人员紧张的状况也随之出现。从技术支持的角度分析,内蒙古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虽然可以对各站进行开关遥控。但是,电网中刀闸与继电保护设备还无法实现遥控操作,必须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现场操作,自然降低了运行效率。另外,集控站与调动中心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倒闸操作中,经过调度中下的命令再到集控站,然后再由集控站将指令发配到操作现场。最终,倒闸操作结束以后,以逐一汇报的方式将具体操作情况阐述出来,导致操作时间变长,尤其是涉及到了各个调度操作指令,汇报时间占据了总操作时间的三分之一。

四、做好县级调控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县级调控一体化具体实施时,首先要建立调控中心,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提升电网调度运行效率,将监视内容做好规划,主要针对电网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告警状态、异常状态等确实的信号。另外,还存在一些“告知”类的非确实信号,例如电机启动的信号、加热器运行的信号、故障录波器启动的信号等等,还有一些关于检修数据的状态信号,这些信号在反应小时级或者之上时需要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不用明确的回应与操作。

1.建设智能光子牌

建设智能光子牌是因为它具有导航的优势,并且在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时导航灯会隐藏在屏幕角落里。事先没有预定光字牌信号对应变化,导航灯必然会闪烁。从导航灯来启动光子牌显示的主要界面,也能通过浏览器上存在的某个间隔超级链接来启动。每一个县级电网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信号灯,然后根据具体的连接方式将其分层。每一层也需要有相应的信号灯。间隔里面包含了很多保护信息、若干开关、隔离开关设备,需要有相应的信号灯进行指示。如:某一个保护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信号灯就会开始闪烁,一直到被值班工作人员确认之后。光子牌在闪烁时,信号的等级与保护类型等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过滤显示。关于光字牌颜色选择上需要根据实际要求与特殊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当信号开始闪烁时需要确认某些功能,进行确认过程中还需要有必要的权限验证码,闪烁的信号经过确认之后将自动恢复到原始显示状态。对闪烁信号反应完成确认之后,必须要记录涉及到操作的工作人员名单、操作过程需要的具体时间以及操作机器编号等等,告警之后存入历史数据库。另外,保护信息的环节必须要重视,具体保护工作要如实开展,将实际可能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并掌握。而实际监控的范围必然也会有特殊情况,就是所谓的差异性,如不同电网地区、不同电压级别、不同操作电站等等。光子牌具有智能定义原因闪烁的功能,例如开关合闸、复归保护、开关分闸等等。可以对一种或者多种情况组合实现自由配置,然后设置快捷、方便、准确的录入保护型工具。此工具的主要功能显示每一个厂站的保护信息、操作信息、传输信息等等,然后针对实际出现的情况及时给予保护,供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另外,方便录入的间隔工具也很重要,根据开关自动生成的间隔将保护信息间隔起来,然后将信息在光字牌中显示出来。[3,4]

2.关于AVC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为什么要推荐采用一体化AVC系统呢?因为在AVC系统中没有设立单独的服务器,而将自身的服务器融入到SCADA服务器中,然后通过采集数据的方式来对电压与无功情况进行合理、准确、有效地判断。如主要采集的是PAS系统的数据与SCADA系统的数据,然后再输入相应的控制命令。当AVC系统正式运行之后,必然会给整个一体化调度自动系统带来更高的要求。例如:会导致数据在刷新的过程中速度较慢,影响刀闸的位置以及出现不准确的档位等等。虽然在以往的系统中这些情况不属于较为紧急的问题,但是当AVC系统开始运行之后,这些曾经不太紧急的因素会导致电容器出现档位升降闭锁、投切等情况,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必须保障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准确,及时进行消缺。

3.调控中心管理运行操作范围

如果出现了事故,为了更好地保障人身安全与设备完整,将损失降到最低,针对调度辖区范围内设备实现了分合操作遥控开关。一旦出现事故,为了适应地区中性点接地个数需要,逐渐调整主变中的性点。仅限于停送电操作10kV馈线开关的分合操作。根据实际情况,具体信号划分为开关信号、直流信号、SOE信号、母线信号、主变信号以及自动保护配置信号等等。调度中心要判断安全责任规定,就必须根据监控、检查、操作、事故与缺乏处理来对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划分。开展“调度一体化”,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调度对象的数量来实现优化配置。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监控与调度人员需要不断融合,目前的调度对象与监控无法实现一致,没有具备充分的条件,不宜仓促融合。[5]

4.加强输配网调度管理水平

停电管理的综合应对能力需要不断加强。事先应该将停电计划、监控、操作计划做好,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停电时间,避免因为输配网调度出现限电情况,实现可靠供电。对长、中、短期运行方式衔接、上下级调度进行强化,努力将各大电网与小电网之间的能源协调、配置、统筹做到最好,实现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电网信息共享、衔接配合,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学习,努力实现用电市场的平衡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向军.论电气变电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J].经营管者,2011,(5):160.

[2]徐奇山.对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6):11.

[3]梁喜标.浅析配电网自动化的全新发展、建设及运行管理[J].广东科技,2008,(10).

[4]胡蓉,沈键,许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华东电网自动电压及自动发电控制应用[J].华东电力,2011,39(2):245-248.

[5]郑毅,刘天琪,贾有根,等.电网调/配/GIS一体化系统应用与效益[J].中国电力,2006,39(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