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时代”与微变的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时代”与微变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微思想”为文化背景,以“微科技”为物质基础,以“微媒体”为传播平台,以短小精炼为运行特征的“微时代”的形成,标志着工业化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已经过渡到信息化时代。教育从思想到内容,从传播技术到教学模式,从教育制度到办学形式等正处于“微变”之中。教育的“微变”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层面。微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度介入是教育“微变”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的组织形式尤其是媒体(手段)成为教学系统中“微变”最为明显也是最积极、最快的要素。

关键词:微时代 微德育 微课题 微教学

“微时代”可以理解为“以微思想为文化背景,以微科技为物质基础,以微媒体为传播平台,以短小精炼为运行特征的时代。”微思想、微科技是催生微时代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创生和成就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改变了社会型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教育。教育从思想到内容,从传播技术到教学模式,从教育制度到办学形式等正处于“微变”之中。

“微”字在古代是一个极小的度量单位,它是一寸的百分之一,一两的百万分之一。但汉语里的“微”不仅仅指事物质量的细小、少,还有精深、精妙、隐约等意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关于“微”的思想元素并不少见,中国人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注重小节,细节,强调以小见大,睹微知著,识微见远。《易》(《礼记・经解》)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积于忽微”。《荀子・大略》说“夫尽小者大,积微成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一切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由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

“微”是万事万物的基础和起点,“微”是不容忽视的变量,“微力量”可以左右时局,决定成败。古人对“微”的认识蕴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这种“微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无论是微型电脑、智能手机的“造微入妙”,还是微博、微信的“见微知著”,无论是微公益的“积微成著”,还是北京暴雨中152位农民工救人时发出“我们不要钱,是来救人的”的“微言大义”等等,无不与传统文化中的“微思想”一脉相承。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给人类准备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手段。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还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每一种传播媒介的诞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人们在关注“微时代”的时候,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认为新媒体是“微时代”的主要标志。其实,是方便的、合适的阅读终端成就了新媒体,从台式电脑到移动笔记本电脑,再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相应的即时通讯软件和网站等,计算机技术、微电子与信息技术不仅为新媒体提供了平台,也为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样,微型信息接收终端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物质支撑。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手机或是电子纸,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的进步主要得益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器件和电路的微型化,也就是用半导体的方法让电子设备“微小”。采用微电子技术制成的集成电路芯片(微芯片)已发展到进入GSI时代;微芯片上的器件密度已达到人脑中神经元密度水平。科学家们已在讨论把微芯片记忆线路植入人的大脑以治疗老年性痴呆症,或增加人的记忆能力的可能性。微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创生并成就了新媒介。 今天,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介,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新媒介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生存能力再一次得到新的延伸。

“微”字被《新周刊》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白岩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微”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的转型。“微”是一种更为亲切、随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微时代”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微变”的教育既是“微时代”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微时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微变”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手段(媒介)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这种变化是综合的、整体的,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不同的层面来加以分析。

一、教育的“微变”首先表现在思想和内容层面,“微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自身“假大空”问题的反思与纠偏,内省与矫正。

以德育为例,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传统和习惯。由于受本土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校德育通常不是本义上的道德教育(“小德育”),而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体,包括心理品质、文明礼仪、纪律、法制、国防、劳动、环境、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等在内的“大德育”,德育的外延不断扩大、膨胀和泛化,涵括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甚至超出社会意识教育的范围。“大德育”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脱离了儿童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大德育”不仅导致学校德育思想的混乱,而且在操作上也困难重重,这也是学校德育低效乃至无效的主要原因。

基于对“大德育”的反思与批判,“微德育”悄然兴起。所谓“微德育”,又称“微型德育”,是指“以培育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基础文明为目的,以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抓起为特点,以短小精悍为活动形式的德育模式”。很显然,“微德育”从德育的目标、内容到德育的形式和手段等都在微型化。“目标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国家的德育目标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操作的、能够实现的目标,使德育目标具体化;二是把德育的整体目标层次化和阶段化。“内容微”也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内容的切口小,抓住小节和细节,关注学生的“微需要”,解决“微问题”,重点培育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和最基础的文明行为;二是内容浅而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形式微”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德育手段和方法上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德育活动;二是学校的德育以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微型德育课和微型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微交流”,突出“微感动”。因此,可以把“微德育”的特点概括为“目标小、内容少、手段微、时间短、见效快”。

再以教育科研为例,中小学的教科研“假大空”问题非常严重,从选题到研究往往不顾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贪大求全,好大喜功,动辄××工程研究、××教育研究,看起来“高大尚”,实际上脱离实际,无法操作,结果是开始轰轰、中间松松、最后空空。这样的研究不仅解决不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也无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只是一些学校和教师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或获取名利的敲门砖。这种“假、大、空”的教科研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阻碍了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还败坏了教育学术风气,损害了教育的形象。

2005年前后,“微课题”研究在基层学校流行起来,由于研究的问题切口小、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操作简便,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微课题”又叫“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等,是指“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微小而具体的,影响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的,并且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微课题研究则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对自身教育实践中细微的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小、活、实、短、平、快。“微课题研究”着眼于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的、细小的实际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引人注目,解决这些问题也不一定会有大成果、大进步,但恰恰是这些细节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线老师也正是通过研究并解决了一个个细节问题,从而认识了教育,完善了工作,提升了自我。

“微德育”和“微课题”都在“微”字上下功夫,强调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解决实际问题,遵循了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在教育活动中契合并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微思想”,也顺应了时展潮流。

二、微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度介入是教育“微变”的主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媒体(手段)成为教学系统中“微变”最为明显也是最积极、最快的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逐步发展到信息时代,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从内容、形式、管道,直到传递到最终的目标受众,都经历了一个“微型化”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教育“微变”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教学模式的“微变”是前所未有的。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主观形态的技术。教学模式是决定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工业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灌输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从属、被动与服从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大班额的集体授课制使教学活动成为知识生产的流水线,师生成为教学的机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创生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微教学”。“微教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目前,在国内外,“微教学”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1963年由美国人提出来,80年代中期流入我国。微格教学是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最早的案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由主控室和微格教室两部分组成,主控室负责控制微格教室里的摄像云台和镜头,监视和监听微格教室的图像和声音,可以与微格教室进行对话以及播放教学录像与电视节目,也可以把微格教室的情况转播给其它的微格教室,录制微格教室的教学实况供课后讲评。微格教室则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在微格教室里可以呼叫主控室,并与主控室对讲,可以控制本室的摄像系统并录制声音和图像,以便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微格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目标单一;二是教学内容少;三授课时间短;四是反馈及时。

今天,微格教学不只是用来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也是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和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方式。应用微格教学进行常态课教学,可以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单项知识与技能,把教学课时(过程)控制在10分钟左右,采用微型课堂的形式。设计与实施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微格教学开展教研活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真实而准确地记录教学的全过程,便于师生观察、分析和研究教学活动的优与劣,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二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成立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在免费教育网站上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除了视频授课,“可汗学院”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可汗学院的在线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每段教学视频的长度在10分钟左右,内容由易到难,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衔接,让学生弄懂每一个未来还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后,才继续往下教学,进度类似的学生可以重编在一班;二是教学视频中不出现教师本人,只有教师在一块触控面板上面的教学演示画面和讲解录音;三是网站利用练习系统,完整地记录每个学习者的练习过程,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了5000多部可汗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每月登录的学生超过1000万,课时数已经超过了3亿。在美国等国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校,不少都采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进行教学。可汗学院的教学方式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

今天,可汗学院等类似机构的发展为“慕课(MOOC)”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将视频课程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慕课作为在线课程教学或混合教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大陆,并开始向基础教育延伸。

三是翻转课堂。2007年,在美国的中学里出现了“混合教学”,就是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教师创建的时长7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讨论、交流学习(观看视频)结果,进行练习并完成相关作业。人们把这种线上学习,线下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称为“翻转课堂”。与可汗学院教学方式不同的是,“翻转课堂”不只是在线上对学生进行辅导,还把线上学习和学校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线上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关系,把过去的“教学” 翻转为“学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学后教”,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的自主性。“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有:一是教学视频大多在5~7分钟,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内,每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便于学生查找;二是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不同,教学视频上不出现教师,只有教师在书写教学内容的手和讲解的声音,教学信息简洁清晰;三是重构了教学流程,把课前、课外、课中与课后的学与教融为一体;四是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学生看了教学视频后,视频后面有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检测学习结果。如果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再看一遍视频,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能及时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是微课。国内近两年兴起的“微课”类似于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不同的是“微课”视频是教师讲解问题的录像或录音。什么是“微课”?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界定:“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黎加厚2013)”。“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焦建利2013)”“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胡铁生2013)。”由于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微课”在理论与实践,功能与定位、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界定不清、表述混乱、定位不准等问题。“微课”到底是课、教学视频,还是课程资源,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袁,如皋市教育科学研究室,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