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位美国外教在南宁的生活逸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位美国外教在南宁的生活逸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口壮乡口音的林子阳

在广西艺术学院提起“Ben Linde”这个名字,学生们大都不知道他是谁,但提起林子阳,学生们就会说:“噢!就是那个教大家唱民歌的老外。”

Ben Linde是美国明尼苏达州人。他初识南宁是在2004年,他和美国的朋友一起来中国旅行,发现南宁的大学生对音乐热情很高,而且很热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回到美国后,林子阳在闲暇时,常常想起在南宁旅游时的所见所闻,并一直关注着广西。他甚至找朋友取了一个中文名,也就是现在学生们熟知的“林子阳”。林是Linde的谐音,子阳则源自于圣经中的一段经文。

少年时代,林子阳就有到国外生活的想法。2010年,他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广西师范学院学习中文。

开始,林子阳只会说“你好”、“再见”等简单中文语词,点菜时嘴里说“这个”、“那个”,还得借助手指。不过,他脑筋不笨,人又勤奋,在学中文声调时发现声调和音符的发声有些像,于是就把两者结合起来,用音调来辨别声调。他很喜欢跟人交流,遇到不懂的中文词语就会马上查阅。所以,他的中文水平进步神速。两年后林子阳完成了中文学习,能顺利和大家进行中文交流了。

“他的中文水平很好,如果只听声音,会以为他是南宁本地人。”广西艺术学院的奉丽群老师说:在与人交谈时,林子阳的音调偶尔会带着南宁普通话的调子。对此,林子阳觉得好玩又头疼,“我想说正确的普通话,但在南宁生活久了,南宁普通话的口音恐怕是改不掉了。”

2012年,林子阳结束了在广西师范学院的学习,打算继续留在广西进修。他对广西民歌很感兴趣,想多了解广西的民族音乐,于是就去各个高校考察。他最终选择了广西艺术学院的民族艺术系,在那里结识了恩师徐寒梅。徐寒梅是民族艺术系主任,“林子阳在考察我院民族艺术系的教学模式时,问得很细致、很严谨。”

徐寒梅上课时发现,这个老外学生非常好学,也善于提问,还会提出许多教学计划之外的问题。徐寒梅尽量有问必答,不然林子阳下节课还会追问。

林子阳常跟随系里师生去外地采风,接触到了广西山歌。林子阳发现最好的山歌歌手大部分在民间,他们都是即兴演唱,唱法很押韵,歌词富有幽默感。“我想学唱山歌,这是一种很有魅力的文化”,林子阳说。

在学习壮语时,林子阳还是用学中文的方法来学,用音调带动发音。他把老师和同学说的壮语录下来,再跟着录音学习山歌调子。反复练习后,他能很快学会一首壮语歌。如今,林子阳能唱壮、苗、侗三个民族的山歌,壮话讲得很溜。

林子阳完成了一年的进修,时逢广西艺术学院招聘教师,他有幸成为该校老师。徐寒梅主任认为,广西的民歌虽然博大精深,但社会关注度不如其他类型的音乐,而林子阳拥有西方音乐背景,如果能将两者结合,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改变。

学生们得知有位老外要来教他们民族音乐,便议论纷纷。“一个外国人怎么能教我们唱民歌呢?”

林子阳主要给学生们上两门课,多声部民歌训练和民族音乐编配。他在上多声部训练课时,将美国的教学方法和广西的民歌唱法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发声和细节的要求很严格;在上民族音乐编配这门课时,他更能展示才华,将壮族民歌演绎得更鲜活更动听。学生们渐渐地发现,这位老外其实很有一手。

大二学生潘香花最喜欢林子阳教的歌曲《藤缠树》,“在他的演绎下,有着乡土气息的作品瞬间有了高大上的感觉。”潘香花说:林子阳老师也有闹笑话的时候,有时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不够准确。他在课堂上唱错歌词,常常会慌忙道歉,过后又会主动和学生们交流,让他们来纠正自己的发音。

林子阳很喜欢和学生们待在一起。遇上圣诞节、感恩节,他还会给学生们带礼物,并邀请班上的学生到家里做客。他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为人和蔼大方,再加上帅气俊朗的外形,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平时,林子阳喜欢跑步、看书,热爱旅行,也非常喜欢南宁本地的美食,“我喜欢吃一切口味的粉,像螺蛳粉、老友粉等。”不过,中国菜吃多了,他也会想念西餐。

在南宁生活了六年多,林子阳觉得自己在慢慢融入到南宁社会里。他开始恋爱,并打算定居,“对于未来,我并不会去想太多,而是走好眼前的路。”去年,他开始负责广西艺术学院的欢了合唱团的指挥工作,经常带学生去参加比赛,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林子阳说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安迪学会了入乡随俗

安迪来自美国纽约,今年38岁。他没想到自己在南宁一待就是13年,不仅成家立业,还有了自己的外教机构。

2003年,安迪刚到南宁,在第四中学担任外教。当时,南宁的外国人还比较少,他走在街上,行人的回头率很高。为了尽快融入本地生活,他尽量不吃西餐,“我感觉在中国吃汉堡比较丢脸,大家会更在意我外国人的身份。”有时实在忍不住了,他就迅速地跑到KFC买个汉堡,然后马上离开,生怕别人看见。

初到南宁,安迪闹过不少笑话。

有时跟同事或朋友一起吃中餐,安迪中文不太好,只会说“螺蛳粉”、“三两”、“加蛋”等简单的词语。他很讨厌吃田螺,却爱点螺蛳粉吃,因为不知道螺蛳粉和田螺有关。

跟朋友到南宁周边游玩时,安迪会遇上一些在他看来很奇特的食物,如狗肉、鸭血等。他最接受不了猪肠,觉得非常难吃。后来,有当地朋友将猪肠作为礼物送给他,这让他哭笑不得,“当时我心里想,他该不会和我有仇吧,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很快,安迪便和第四中学的老师们交上了朋友。有一次,他到一位老师家做客,看见桌上摆了十多道菜,大吃一惊,“老师家加上我就五个人,怎么能吃得完这么多菜?”在美国,去别人家做客,吃完主人做的餐点是一种礼貌行为。

那顿饭,安迪几乎是往死里吃。老师见安迪拼命吃,还以为他非常喜欢中国菜,就不停地给他夹菜。最后,安迪实在受不了了,就放下筷子,为自己没吃完饭菜而道歉。

这让招待他的老师有些哭笑不得,并向他解释说:在中国,做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是一种礼节,客人不必吃完。剩下的饭菜可以下次吃。

时间一长,安迪才知道,去别人家做客是要带礼物的,以表示对主人的谢意。“回想我第一次去做客,两手空空,真是太不好意思了!”他后来就格外注意当地礼仪,比如三月三会主动向本地人问候,过年时也会跟随爱人一起去拜年。

八年前,安迪开设了一家外教培训机构,教南宁的孩子说美式英语。学生们比较活泼,甚至有些顽皮,安迪不断想办法引导孩子们认真听课。

这几年,他一直关注中国的一些政策,发现中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不错,于是就买来了有关的招贴画贴在黑板上方。每当孩子们不听话或者开小差时,他就会停止讲课,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价值观的内容,并教导孩子们应该怎么做。孩子发生摩擦时,他会提醒孩子要和谐、文明;节日发放糖果时,他会教导孩子要分享,学会友善;班上要做一些决定时,他会选择通过投票决定,体现民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会觉得老外其实很‘中国’,也会愿意听我的话。”

安迪之所以来中国,与他五六岁时父母送他的一本书有关。这本名为《大鸟在中国》的书描述了长城、紫禁城等,让他觉得中国很神秘,心生向往。读大学时,他专门选了和中国文化有关的专业,并学会了拼音。大学快毕业时,他来中国旅行,才发现中国并不像书里说的那么古老神秘,相反还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国家。他在游历了香港、北上广等多个城市后,2003年将南宁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安迪认为:在大城市,自己会像其他人一样忙工作忙生活,没时间去交朋友,没时间去认识了解当地文化。如果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花时间耐心地和它相处。

在南宁生活了13年,安迪说自己算半个“老南宁”了。他看着南宁在一点点变化。他记得2003年时,南宁的咖啡厅很少,他只能去金花茶公园附近的一家店喝咖啡,而现在南宁街头咖啡店随处可见。13年前,他觉得踩着单车不花多少时间就能逛完整个南宁,如今南宁的道路越来越宽,城区越来越大。“南宁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能够很快地接受新事物,接受我们老外。”

如今,安迪和爱人已育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已上小学。安迪觉得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很优秀,比美国严谨,但大学教育则相对滞后。“中国的大学比较宽松,而美国的教学则严格,校园生活更自由和独立,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安迪打算等孩子们高中毕业后,陪他们回美国念大学,但自己不舍得南宁的生活。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