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将“人地观念”的内涵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将“人地观念”的内涵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确的人地观念由“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三个维度组成,各个维度又包括多方面的内涵,这为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要选择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的教学方法,将“人地观念”的内涵植根于教学活动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对人地观念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教室中,通过课堂这个单一渠道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时空和方式,重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融观察于各个环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身临其境体验人与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比如,执教“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课,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某班学生在学校“行知园”里种植农作物的相关视频和照片,展示秋季收获的红薯、葵花籽、大豆等果实。最后笔者适时总结: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自己的环境,否则生存就面临困难,就不会得到收获。所以发展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加以合理利用,确定农作物种植与发展方向。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的场面展现出来,目的是给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百合和荸荠没有收到果实),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解决问题(“行知园”里没有适合它们生长的地理环境)。实践证明,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正确的人地观念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提炼出“因地制宜”的理念,使之懂得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明白要获得农作物的丰收,务必尊重地理环境这一客观规律。

二、巧设疑问,引发对人地观念的深入思考

思维含量高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使之处于兴奋状态。笔者认为,设问首先要具有目的性,引起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其次,要具有梯度性,既能为学生的思考过程指明方向,又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既关注整体发展,又尊重个体差异;再次,要讲究艺术性,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与方式,体现出教师的匠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教学“美国”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笔者课前将学生按每组4~6人分组,将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下发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尝试探索答案。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美国的专题地图指导学生读书和看图,根据问题分组讨论,一人回答,其他人补充。先后完成了以下任务:①了解美国的位置与范围。要求学生描述美国本土的位置特征,并比较出与中国位置的异同。②理解美国的地形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读图、讨论、思考问题,根据地图描述美国的地形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问紧扣教材,聚焦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与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例如,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就需要学生回归教材,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示意图以解决问题。同时,设问层层递进,具有梯度性。梯度设问往往从易到难,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三、合作交流,探究人地关系的内涵

问题探究要以人地观念为指向,搭建平台促进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吸引学生对人地观念的关注。在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小组规模一般以4人~6人为宜,小组成员要明确担当或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二,基于人地观念内涵,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解释结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在规范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基于人地观念内涵。要紧扣人地观念的各个维度,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激励学生搜集证据进行验证,鼓励学生大胆解释自己的结论。第三,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平台。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采用文字、多媒俸演示、报告会、辩论赛、展板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如教学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笔者组织如下的“合作探究”:①学生回想曾经学过中国哪些重要的分界线;②请学生在自己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这些线,并结合四个城市的位置,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其中可以作为四个区域的分界线的城市;③根据分界线的意义,归纳出这四个区域的特点;④结合区域位置和特点,给这四个区域命名;⑤成果展示:表格列举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和特征。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借助讨论、画图等方式,形成对四大地理区域的感性认识,逐步掌握区域规划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笔者所组织的合作探究活动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如基于人数和学情分组、列出各组任务清单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为开展合作探究奠定基础;第二,给予学生动手创造的机会,在探究中建构心理地图,为形成和谐的人地观念做好铺垫;第三,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组织实践,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生是地理实践活动的主体,但由于他们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自律性不够,以及地理实践经验的缺乏,地理实践活动只有在地理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如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的种植园里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亲身参与,学生从中发现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这一道理,引发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一观念的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注重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做到“情真意远”,即在真实的情境中,体现和发掘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师要善于从简单的地理问题中通过总结和归纳,升华出人地观念的道理,帮助学生将感性现象上升为理性知识和观念。实践活动要突出自主性,坚持集体指导与个别体悟相结合。地理实践活动较之地理课堂教学更复杂和困难。教师在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强调全程性,从地理实践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地理教师应给予全程跟踪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