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搞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政府作为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者,具有规范劳动力市场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在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从政府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44-02
作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题”由大量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因素交织而成,需要政府统盘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制约,通过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针、制度、法规、条例以及规范性文件等等,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深入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不断完善国家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一)劳动力总供给大于需求
全国性的调查表明,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在2000万上下,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在1000万―1600万之间。2009年,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形势基本不变。新增劳动力资源仍在10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并轨工作基本完成,但失业人员规模超过800万,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趋缓、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明显减少。从一些高校掌握的招聘单位提供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看,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岗位比往年下降30%以上,大学生的供需比有所下降,平均每个毕业生收到的签约意向也较往年减少。另外,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用人单位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全部需求的8.0%,比上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占8.4%,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随着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供求矛盾的加剧,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
(二)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不再明显
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这一年被称为大学生就业元年。200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9年将有611万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 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002年的3倍还多,比去年增加了52万人(见图一)。这还不包括往年遗留下来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数量上的急剧增多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不愁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结构矛盾问题突出
自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然而大学生就业却出现了很严峻的局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失业,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与大量寻找工作的失业者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在层次上,研究生的就业率可以达到98%,而专科生的就业率为75%左右。在地区上,毕业生往大城市拥挤的现象突出,而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一些区县需求人才的数量大,但没有人愿意去。在专业上,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此外,少数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对人才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综上,一个字概括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那就是――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对于失业,经济学有两种界定,一种是自愿性失业,即劳动者认为现行工资太低不愿意接受而放弃工作。另一种是很多劳动者愿意接受较低水平的工资,却仍然找不到工作。对此,凯恩斯(J.M.Keynes)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非自愿性失业。相信我国大多数找不到工作的应属于非自愿性失业这一类。按照凯恩斯的分析,充分就业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才能达到,而经济繁荣则取决于投资,当储蓄不能被投资吸收时,经济就会由繁荣走向衰退,从而导致大量失业。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很强,但却大量闲置,企业不敢生产,是因为怕销不出去,生产规模的压缩必然导致岗位减少,由于整个社会的需求不足,社会就难以消化这么多劳动力,当然这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就是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症结之所在。
(二)就业结构失调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一是地域结构失调。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这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对人才需求空间较大。一方面是发达地区和城市人才的饱和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却求才若渴。这种区域上的人才资源不合理配置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大有可为。二是知能结构失调。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造成不少用人单位宁愿花大价钱聘用有经验的“熟手”,也不愿意多招些高校毕业生。
(三)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局限性
我国进行大学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改革。把大学生就业推向了市场,大学生毕业求职市场化了,但聘用还停留在计划、半计划状态。在现实中出现许多不正常现象:一边是作为国家机关的法院、检察院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不足,一边是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困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成为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政府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但也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提供减免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大学生创业还面临各项政策持续、稳定与否的问题,在现实中朝令夕改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往往使广大大学生创业承担巨大的政策风验,以至于丧失创业信心,就业取代创业成为最明智的选择。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千方百计扩大需求、创造职位
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必须解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和增加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吸纳能力等。制定符合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增加不同层次、类别的就业机会,实行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并重的战略。第二,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这一方面是政府直接投资,也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第三,建立科学系统、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如此,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才会得以解决。这样,社会有效需求增大了,必然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自然也增加了就业职位。
(二)加快配套措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特殊地区、行业的劳动力供给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结构问题。虽然在供求总量上,出现供大于求的不均衡现象,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地区、行业仍然存在着人力资源匮乏问题,存在着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应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尽量缩小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淡化各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强化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到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第二,建立专门的就业调查研究机构,这样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对失业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矛盾。
(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作为
国家的宏观政策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体系,做好高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使用人才的衔接工作。首先,要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调整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障碍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消除户籍所带来的“特权”色彩,放宽对大学毕业生的户籍控制。其次,统筹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针对就业市场不健全、秩序混乱的局面,政府应制定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和建设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新体系。再次,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其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采取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陆嘉.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竞争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2] 鲁忠义.促进大学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3] 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J].青年研究.2008,(11).
[4] 周秋江.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5).
[5] 杨柏芳.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