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发展过渡时期,也是人生的转折期。青少年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他们已不像儿童那样对父母顺从、听话,亲子冲突在这一时期变得前所未有地显著。国外有学者称少年期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疾风暴雨期”。本文从亲子冲突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正确看待青春期的亲子冲突,使亲子关系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冲突;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10-03

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早在上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就把青少年期称为“疾风暴雨”期,预示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他和弗洛伊德都将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冲突看作是青少年发展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一般而言,低水平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同一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并且同样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同他人关系的模式,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学习成绩差等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因此,减少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就成为心理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亲子冲突的概念

心理学对亲子冲突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从人际冲突的角度提出亲子冲突的。70年代的研究者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亲子冲突是儿童对父母愿望的不顺从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父母的单向行为,却忽略了儿童在亲子冲突中对父母的影响。到了80年代,研究者们从关系化观点出发,强调亲子冲突是亲子双方对立性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为特征的。

Shantz认为亲子冲突是一个双向的人际互动事件,包括亲子间过度的行为,如争吵、争辩、不一致,该定义强调亲子双方行为的对立或者是过度的不一致。然而,这个定义虽强调了亲子冲突的互动性及其行为层面,却忽视了亲子冲突的其他方面。Yan&Smetana(1996)把亲子冲突定义为亲子间所发生的从最小到最大程度的不一致,并不只是把亲子冲突限制在双方所发生的外部行为上。根据这一定义,亲子冲突应该是亲子双方表达出来的不一致,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是言语的方式,也可以是非言语的方式,如观念或情绪的对立、沉默、退缩或逃避。我们认为亲子冲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冲突的程度和后果受到亲子关系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亲子双方对冲突的管理策略的影响。

二、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特点

目前对亲子冲突特点的研究为数不多,根据现有研究,不难发现心理学家对亲子冲突的探讨主要针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发生的内容、频率与强度、形式以及冲突的主动性。

(一)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内容。文化背景不同,在沟通内容方面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美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父母、青少年的观念都更为开放,亲子之间的话题很少有什么禁忌,话题可能更为广泛,一些研究者更多考察青少年与父母在敏感话题上的冲突状况,如异往、性、饮酒、吸毒等;而东方文化或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文化背景下,亲子之间几乎从不谈论性等方面的话题。我国学者方晓义、董奇(1998)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涉及学业、做家务、朋友、花钱、日常生活安排、外表、家庭关系和隐私八个方面,其中发生冲突最多和最强烈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而发生冲突最少和最弱的是隐私。

(二)青少年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方晓义、张锦涛、刘钊(2003)研究发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随年级升高,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呈倒U型曲线发展,先上升后下降,在初二年级达到顶峰。

(三)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形式。方晓义等人的研究认为,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是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而青少年与父母发生身体冲突的情况最少。在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方面,青少年与母亲的冲突远远多于与父亲的冲突,而在身体冲突方面,与母亲的冲突和与父亲的冲突差异并不显著。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与父母的身体冲突多于女生,而女生与父母的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多于男生。

(四)亲子冲突的主动性。亲子冲突的主动性是指在亲子冲突中谁是发起者。研究发现,母亲往往是冲突的发起者,日常生活方面青少年与母亲的冲突明显多于与父亲的冲突,其原因可能是母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日常生活管理,增加了母亲与子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母亲更多地采用唠叨的方式,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另外,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权威更容易受到子女的挑战,同时与母亲冲突的后果弱于与父亲冲突的后果,并且冲突使母亲改变主意和看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亲子冲突中母亲可能是冲突的主动发起者。

三、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性格特点对亲子冲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专制型(authoritarian)和宽容型(permissive)。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做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和能力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对子女使用禁止和惩罚等高控策略,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与周围各种环境形成和谐关系,也容易导致与抚养者融洽相处,冲突较少,这与托马斯(198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父母的性格、修养对亲子冲突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研究发现,热情开朗,对生活持乐观态度的父母更多地给予子女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引导,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融洽,冲突较少。相反,性格孤僻甚至冷漠的父母常常因其性格特点而创造不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与亲子关系。受其影响,子女在性格上也多表现为孤僻固执、内向拘谨。亲子关系因而比较拘谨、疏远,容易产生亲子冲突。

(二)家庭环境对亲子冲突的影响。Martha和Rand 1995年研究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分歧较少;而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经常互相抱怨,对相互之间的分歧采取回避态度,冲突较多。并且发现,家庭气氛对亲子冲突有持续影响,即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会经常相互抱怨。Goolderg(1990)研究发现,父母的吵闹使孩子的消极情感体验增多,易导致儿童的攻击与行为。父母的争吵、不和谐使子女对父母的满意度降低,负性情感增加。Sandy等人研究发现,对家庭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与父母的争论较少。

中西方研究者都考察了家庭结构、文化背景对亲子冲突的影响。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有较多沟通,而冲突较少;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单亲家庭的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更困难。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环境受到破坏,成长的压力增大,在与父或母之间的沟通上存在困难,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产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

另外,研究发现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亲子冲突的因素之一。经济状况好些的家庭内亲子冲突要少于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内的亲子冲突。也有研究发现,文化所提供的大背景的差异,决定了青少年时期亲子冲突的内容、反应方式以及冲突的表达方式、冲突的解决策略都会有所不同。

(三)青少年的年龄、个性特征对亲子冲突的影响。青少年年龄、个性特征对亲子冲突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相一致。Jackson等(1998)研究发现,青春早期的青少年沟通的开放性显著高于青春中期的青少年,但在沟通存在的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而Collins(1990)研究发现,青春中期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问题与青春早期的青少年相比更为尖锐和突出。这可能是因为青春中期的青少年眼界更加开阔,已经开始使用新的自我表达的方式,对父母的约束有较多不满和对立,从而使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沟通上的困难增多,进而发生冲突的频率也在增加。国内学者方晓义等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随年级而增加。随着年级增加,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日益成熟,独立与自主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增加,在许多事情上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初中是一个同伴影响增大、父母影响逐渐减少的时期,为了同伴认同,在许多事情上会采纳同伴的标准。而父母对他们的管制与他们独立性与自主性发展和趋于同伴群体的倾向性存在很大矛盾,可能是增加初中生亲子冲突的原因之一。Vangelist等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青春中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子冲突更多涉及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约束,以及在课外活动和异往等方面;青春晚期冲突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及职业选择方面,并且青春晚期的亲子冲突比青春中期的亲子冲突频率低,这可能与青春晚期的青少年已经学会了和父母在沟通中协调有关。

另外,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对亲子冲突也有影响。青少年的个性可能会导致父母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Tomas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气质九维度理论,并且认为“困难”气质的儿童经常出现消极情感,哭闹易怒,生理活动没有规律,难以适应新环境。有研究考察了母亲与2岁具有“困难”气质的儿童之间的交往,结果发现他们的母亲更多的使用强制的控制策略。行为序列分析表明,困难儿童更经常地拒绝父母的控制企图,与父母有更多的抵触和对抗。

四、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应对策略

亲子冲突是青少年发展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通过与父母的冲突,青少年从中会发现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和发展自我同一感。而且,在与父母的冲突中,青少年也将学会应付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对其与同伴相处和成人后的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亲子冲突会对亲子双方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并对青少年的学习和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亲子双方都应采取恰当的冲突处理策略,使亲子冲突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

研究发现,青少年使用的亲子冲突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所采用的直接和间接应对策略要显著多于男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初中生采取的直接和间接应对策略都最少。总的看来,在应对父母的冲突时,青少年所使用的间接应对策略要显著地多于直接应对策略。多数研究常常把青少年在家庭中解决亲子冲突所使用的策略总结为三种:回避、妥协、愤怒/攻击。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间发生冲突时双方的解决风格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调适。妥协的解决风格与较好的心理调适有关,而攻击性的解决风格与较差的心理调适有关。国内方晓义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解决亲子冲突时使用最多的是回避策略,使用最少的是第三方干预策略。青少年之所以使用回避策略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法说服父母改变他们已经决定的事情,同时不想因为与父母的冲突而伤害自己与父母的感情。使用回避策略,虽然会暂时平息亲子冲突,但问题依然存在。时间久了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从而导致亲子矛盾的总爆发,使亲子关系进一步地恶化。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少年采用积极的解决方法,使亲子冲突不至于对亲子关系产生更大的影响。

五、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展望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在已有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更新的角度。

(一)进一步加强关于青少年特殊个体的亲子冲突研究。研究某些特殊个体的亲子冲突,如学习不良青少年、品行不良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亲子冲突,考察这些特殊个体及其家庭的亲子冲突模式,以提供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进一步改进亲子冲突的研究方法。目前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法、自我报告法等,所得结果往往会低估亲子冲突的发生和破坏性。今后应采取生态化的研究方法,比如创设情景,了解亲子冲突过程的互动过程,得出与亲子冲突质的特征有关的真实数据,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检验,大胆构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稿件编号:100308001)

参考文献:

[1]Grotevant H D,Cooper C R.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A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role-taking skill in adolescence.Human Development,1986,(29).

[2]Noller P,Callan VJ. 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 nature of their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0,(19).

[3]俞国良,周雪梅.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4]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5]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6]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4,(3).

[7]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2).

[8]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

[9]王争艳,刘云红,雷雳.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10]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21).

[11]方晓义,张锦涛,孙莉,刘钊.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3.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271018,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