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认证认可在移动通信行业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快速,以CCC强制性产品认证、ISO管理体系认证为代表的一系列的认证手段,已经深入到移动通信行业的各个链条,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的认证认可体系,阐述了认证制度在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最后,对如何利用认证认可手段,积极应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挑战提出了探索思路。
【关键词】移动通信 认证 认可 CCC认证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1月份,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达到7.36亿。在移动通信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认证、检测、质量管理等先进理念已经深入到整个行业的各个链条,特别是CCC强制性产品认证、ISO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的认证手段,在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体系
2001年8月,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由国务院组建并授权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我国的认证认可体系分简单概括为三层级,如图1所示。
(1)国家认监委授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以下简称“认可委员会”)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相关机构(以下简称“机构”)的资质进行国家认可工作。
(2)获得国家认可资质的机构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认证活动,这些机构分为认证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检测实验室为认证机构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作为认证结果的重要依据。例如:在移动终端设备实施CCC认证时,由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出具认证证书,而具有其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计量中心、中国泰尔实验室等为其出具检测报告。
(3)企业可自由选择相关领域内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机构开展具体的认证活动,获取认证证书。
通过以上严格的国家认可、机构认证,使得市场秩序得到规范,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市场。
2 认证制度在移动通信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国际通行的规范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认证认可制度实施近十年来,在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以CCC认证为代表的认证制度为移动通信产品构建起质量安全屏障。
2001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规定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如果没有获得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没有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不得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简称CCC认证。CCC认证涵盖了移动用户终端,重点关注产品的安全、EMC等要求,促进了产品的质量提升,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但是,近年来我国“山寨机”一度在市场上风行,其未通过CCC检测认证,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对整个移动终端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认证制度的重要性。
(2)认证手段在移动通信行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品质管理水平,起到了增强客户信心、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通过实施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认证,不仅使得企业的自身质量管理更趋科学化,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客户对企业的认知度,扩大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ISO管理体系认证在通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从设备商到运营商,甚至行业主管部门,为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国内运营商对设备商的管理中,ISO认证已成为必备的考核指标,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也已大范围开展相关的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3)促进了我国移动通信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市场竞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的通信企业已经全面参与到全球性竞争与合作中。按照国际间经济交往惯例,合作双方必须在产品(包括服务)品质方面有统一的认识和共守的规范。国际互认的认证制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互信的基础。例如,中国和新西兰政府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关于电子电器产品及其部件合格评定的合作协定》中规定,中国输往新西兰的电子电器产品可以凭中国的CCC认证合法地进入新西兰市场,而无需再进行新西兰方面的准入认证,这就为我国的通信企业进入新西兰市场创造了便利;此外,我国的通信企业通过国内的ISO9000认证之后,在申请欧美的UL、CE认证,可免除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重复认证。
(4)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利用独立的第三方的认证认可手段依法行政,能有效避免管理“越位”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过多,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存在,这与我国加入WTO后的各项承诺是相矛盾的。随着市场化改革向垄断性行业的逐步深入,相关领域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独立的第三方的认证认可手段无疑是政府主管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管理、依法行政的必选,因为认证机构独立、透明的第三方地位,使得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实现了有效管理,同时避免了管理“越位”。
3 积极利用认证认可手段应对挑战
(1)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必须充分利用认证手段迎接挑战。
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关乎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尤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哥本哈根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而移动通信的高能耗发展也成为环保业界的关注焦点。据统计,意大利电信已经成为其国内仅次于铁路的用电大户,英国电信更是位居全英能耗最高企业的榜单中。此外,各大移动运营商高能耗的数据中心也备受诟病。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把降低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信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理所当然承担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责任。
2009年,中国移动与工信部签署《节能自愿协议》,承诺以2008年能源消耗为基准,到2012年12月底实现单位业务量耗电下降20%的目标,实现节约用电118亿度。但是,国内通信业的绿色理念大多还停留在企业社会责任、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层面。在全球及国内低碳经济不可阻挡的趋势下,未来节能减排纳入大型国有企业的日常绩效考核业已提上了日程,而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将是其高效的考核手段。2010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课题――我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研究”课题已经开始启动,标志着我国低碳认证制度的研究全面开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已经在海尔集团、青岛啤酒开展了温室气体核查(ISO14064)的试点认证。面对当前形势,我国的通信行业应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掌握相应的话语权。
(2)通过认证手段提升移动通信行业形象,规避环保风险。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通过相关环保认证的绿色通信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施绿色环保认证有助于我国通信企业更好地规避环保风险,面对国际和国内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渐趋严格的环保法规,以获取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3G业务的发展,无线通信基站电磁辐射问题成为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的“老大难”,即使在采取美化天线等一系列的措施下,仍然引发了新一轮的布网困局。在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趋势下,站址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的评估认证工作会是解决目前布网困局的有效手段之一。
(3)我国移动通信业应充分利用认证认可手段,应对贸易壁垒。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未来我国的通信企业必将在更大范围内进入各个市场竞争。但世界各国也会充分利用“合法的壁垒”――技术手段来保护本国利益,认证认可手段就是最常用的重要方法。欧盟2005年实施的《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2006年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两项指令,就给我国电子制造业、电信设备制业造带来巨大的阻碍。
此外,一些国家已经在电信行业积极布局,为未来市场发言权埋下伏笔。英国政府在推动哥本哈根会议问题上表现十分抢眼,其国内的电信运营商――英国电信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该公司对其工程车辆的燃油消耗,以及网络运维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德国已经开始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贸易、碳税等进行试点。未来,我国的电信设备商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将极有可能遭遇认证壁垒。因此,我国的通信企业唯有积极地参与到认证工作中来,积极应对,才能够降低贸易风险。
(4)在移动通信产品品质管理中合理引入认证手段,规避国外法律法规的责任风险。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产品质量将面对各种法律体系的考验。尤其是最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律把对产品品质的投诉、事故责任的处理,由“过失责任”转变为“严格责任”法理,大大提高了对产品制造商的安全要求。例如,工人在操作设备时受到伤害,按“严格责任”法理,该设备的制造商也将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大部分国家的产品责任法,如果能够提供ISO体系认证等国际互认的认证证书,便可免于赔偿。因此,认证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规避责任手段,应引起我国通信行业的高度关注。
4 展望
综上,国内移动通信行业应从战略高度认识认证认可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认证活动、认证试点中去,从而掌握未来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认证认可主管部门也应继续将认可机制、认证机制与政府监管机制紧密结合,提高认证认可的质量,树立认证认可的权威性,并进一步强化认证认可的国际互认机制,为我国通信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制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