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谈通识教育,让人文精神全面回归医学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谈通识教育,让人文精神全面回归医学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研室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医学院校来说,不光要培养技术过硬的生力军,更需要在医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的培育。通识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组成成分,它致力于医学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必将提升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精神;高等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8-01

近年来,各媒体不乏医患关系恶化的报道。医患关系只是社会各种关系的一种,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这其中,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是当事双方,医院是社会大环境下的缩影,医疗资源的匮乏,以药养医,看病难,看病贵等等都是经常报道的核心问题。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医学院校来说,不光要培养技术过硬的生力军,更需要在医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的培育。从医学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医生乃至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价值的精神。这种精神,专注于对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尊重,并且引导了一种感性的、有同情心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了同情之心,医生才能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保护患者的情感和隐私,为患者选择最合适最高效的医疗方案。而谈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再提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的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从20世纪起,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在古代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2.通识教育的含义

2.1 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与自由教育同义,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2.2 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其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

2.3 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来看,通识教育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思想的教育类型。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3.通识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西方多个国家的医学院逐渐形成了以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优势为依托的、围绕医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包括哲学、历史、文学、宗教、人类学、伦理学以及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必修及选修课贯穿于临床前期及临床实践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今中学生选择大学学院时,缺乏丰富经验及阅历往往使他们在选择中缺乏对未来的认知性,对于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也了解甚少。进校后,很多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必要心理准备,显得无所适从。毕业后,对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也明显认知不够。(而美国要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必须要以毕业于其他院校为前提,这样的门槛就使很多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被挡在了门外)另一方面,医学院在选择学生时,往往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常未予以重视。在这种选择模式下,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医学院招生程序的欠缺,使得新进医学生往往缺乏对人文领域的了解,而医学院则对学生是否具备人文素养知之甚少。但长久以来高考形成的招生制度难以从入口把好关。高校能够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学生入校后从各种课程的合理设置上下功夫,全方位地将人文思想教育贯彻于医学教学中,而不是院系各自为阵。一些在专业课老师看来不必设置的公共科目,在学生的将来或许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浩冬,副教授,现在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事大专英语教学工作,发表过多篇医学英语教学和公共英语教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