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沿袭及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紫砂陶的造型艺术沿袭及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紫砂陶的造型艺术沿袭创新。方法:归纳和总结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发展、完善的特点,分析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创新的必要性。结论:我国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发展、完善三个特点:我国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我国紫砂陶造型艺术与美术史一脉相承,体现人类对审美的追求;我国紫砂陶造型艺术的变迁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沿袭。世界文化多元性、包容性与开放性,造型是紫砂陶的灵魂,造型艺术的创新和与紫砂特质的结合,是紫砂陶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结果:紫砂陶造型的创新要体现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要兼具文化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要有性和灵魂,兼具陶艺家对世界文化的认知和审美,紫砂陶才会有生命力。

关键词:紫砂陶;造型艺术;创新

宜兴紫砂陶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良渚文化的烙印,蕴涵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字符,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陶器不多,像紫砂器皿还承载个人审美和艺术特性的陶器就更少了,所以研究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继承发扬紫砂壶艺和紫砂文化至关重要。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博大精深,蕴涵了人文、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书画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江南陶都特色的紫砂文化精神,形成了注重整体、体现个性、推崇和谐、修身养性的从艺道德和艺术风格,丰富和完善了紫砂艺术和紫砂文化的深邃内涵,为紫砂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奠定了基础。其发展、完善与日趋完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宜兴的制陶史,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七十年代考古就发现共发现了十六处古代文化遗址,一百四十多处古代窑址。其中,秦汉窑址十六处,六朝青瓷窑址五处,唐五代青瓷窑群和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三十余处,明清窑址七十余处。理清了宜兴陶瓷的起源及演变的历史,并为研究宜兴地区的古代窑炉史,中外闻名的紫砂史,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

人们从挖掘的碎片中,也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对美的追求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陶器从日用器到兼具艺术特质器皿的影响;发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紫砂陶造型潜移默化的塑造,茶文化的产生对紫砂陶决定性的作用,以紫砂陶基本造型的固定及其中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影相随的关系。

这其中,紫砂壶艺的定型虽然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但造型无不出于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 两种造型均以几何形的线条来装饰壶体,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圆器主要有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柔中寓刚,厚而不重,稳而不拙,亭匀有姿”。方器主要由长短不一的直线组成,“方中寓圆,刚柔并济”。自然形体是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这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不无关系。筋纹形体则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据考证可能与外族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关联。

到了现代随着文化的融合,各种现代艺术元素的加入,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品不断出现,紫砂陶的艺术造型更具丰满。甚至一些印象派的作品,流传于世,丰富了紫砂陶艺形式,对紫砂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喜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这是改革开放多年以后,我国艺术多元化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层面彰显着紫砂陶的发展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二、紫砂陶造型艺术与美术史一脉相承,体现人类对审美的追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记载孔子 “绘事后素”,《庄子》有“解衣般礴”的故事,《考土记》已有对绘画与色彩的记载,汉魏六朝书法和绘画艺术充分发展,西汉秉承秦朝,通行小篆,隶书在东汉已高度完善,并出现草书,到两晋书法家林立。对文字、书法发展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成为需要,书法品评及书法史得以产生,如许慎《说文解字序(叙)》,蔡岂的《笔论》和钟蒜《用笔法》、庆 肩吾的《书品》等。中国美术史学在汉魏六朝已经萌芽和产生。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将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真”、“善”、“美”的追求与情志,以文字和绘画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同时,也与自己的日用器相融合。在目前我国现有的考古中,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上就有明显的文字和绘画,在不同的年代都有很生动的演绎,这既记录了历史又留存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客观地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这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鲜有类比。文化的发展推动制陶业的发展,制陶业的发展又推动文明的进步,这一现象在紫砂陶的发展过程别明显。

宜兴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结缘,这也成就了紫砂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完善和拓展了日用陶的功能,成为可以突破社会阶层的日用品和艺术赏鉴品。大批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的参与,对紫砂艺术短时期内繁荣,艺术的精湛推波助澜,让其在中华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璀璨的明珠。这其中最得益的是紫砂的造型被社会接纳的程度。

紫砂壶的造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儒、道、佛融为一起,以方圆为基点,变化与无穷,运作与万端,通过线条的运用,粗细结合,明暗相让,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同时紫砂器具又是唯一的一个陶艺家就能完成全部过程的作品,所以它又是具有灵魂和个人特质的作品,产生了“壶以人贵,字随壶传”的艺术呈现。这又激发了历代名家对紫砂的投入与创新,历史上“蔓生十八式”、“七十三壶图”的流传,都是社会名士留下的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精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这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

三、紫砂陶造型艺术的变迁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沿袭

在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中,紫砂文化始终沿袭着良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特性,始终未能突破地域的局限,这与良渚文化的地貌特征有着深厚的关系。因为紫砂陶所需要的原材料,来自于沿太湖地壳下沉,在宜兴古阳羡称五色土,加速宜兴盛产茶叶,于是这种因茶而生的器皿就成为人们的手中之物,加上宋代的士大夫文化,明清的政治气氛,大量的文人墨客无法抒怀,既而寄情山水,痴迷水墨,以文会友,以茶待客,从而造就紫砂艺术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天独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