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评竹笛曲《秋湖月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评竹笛曲《秋湖月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秋湖月夜》是俞逊发和彭正元先生于1984年合作完成的低音大笛独奏曲,曾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一等奖。作品从宋词中阐发灵性,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朴静雅,又从现代作曲技法中淋漓发挥,表达作品的时代思维逻辑,因而在取材立意、意境创造、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本文将从欣赏者和演奏者的角度对《秋湖月夜》进行理性分析和感性评议,着重以意境美、抽象美和个性美三个方面的认识来解读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为竹笛曲的创作、演奏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例证。

关键词;竹笛曲《秋湖月夜》俞逊发

《秋湖月夜》是俞逊发和彭正元于1984年合作的低音大笛独奏曲,曾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一等奖。作品从宋词《念奴娇・过洞庭》中阐发灵性,又从现代作曲技法中发挥,表达作品的时代思维逻辑,是一部集聚传统与现代美学思想的作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文字是一个人性格的流露,好的作品会不断影响他人。《念奴娇・过洞庭》充分体现了词人高洁豪迈的情怀。这种情怀没有因为时间消逝而湮没,且不断传承流淌,直至20世纪80年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与彭正元先生读此词,泛舟游于太湖,深受启发,创作了笛曲《秋湖月夜》。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先生的作品。

一、意境美(评意)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美学方面更为追求意境,大多表现在诗词绘画上。在音乐方面,由于古代科技落后,记谱、保存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流传的曲目较少。但并不能说明音乐没有美学,没有意境。本篇所讲的《秋湖月夜》,乐曲朴实无华,格调恬静淡雅。

《秋湖月夜》美在突破、表达、共鸣。试想,太湖上,碧波荡漾,浩瀚缥缈,优美的乐曲如潺潺流水滑过,与你灵魂共舞。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秋湖月夜》这样写意性的作品,恰巧填补了听者内心的空缺,让听者对宇宙、自然等事物有了不同的认识与见解。

我们对美感的判断往往是从视觉、听觉及环境这三个方面分析,如夜半钟声是听觉,星星点火是视觉,浩瀚无疆是环境。综合整体,我们认定它是一首可以带给我们美感的作品。这种美感又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体现了俞先生独具一格的创作力。意境的美,有景亦有情。我阅读过一些资料,大多认为俞先生的《秋湖月夜》是对山河之美的描写。但我认为,音乐的意境美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正所谓情景交融,才能称为优秀的作品。“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何意?有我之境,是文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其实这首词的本意是有我之境。经过俞逊发的巧妙处理,此曲更为符合无我之境。这是一种哲学思维,是将自己真正融入到自然中,相信这也是《秋湖月夜》想带给听众的观念和境界。

当今社会里,人人都在为名利不断忙碌,音乐作品也变得越来越浮躁。流行、摇滚等各种现代音乐步入大众的生活,不知不觉中,这种思维模式也渗入到思想中。音乐风格的好坏暂且不论,却丢失了人性中应有的恬淡宁静,少了一些思考。相信俞先生对当下的社会氛围有所感悟,作此曲,以期唤醒人的真性情,去追求更为崇高的境界。

境之所至,是真为动人!

二、抽象美(评乐)

抽象艺术的定义是指一切非具象、非客观、非写实的艺术形态。大多人认为音乐易理解,可听懂,所以说它是具象艺术,实则不然。音乐的组成是音符,独立的音符实则是抽象的存在,所以音乐本就是抽象的。抽象的作品有优劣美丑之分。其次,抽象类作品不是完全不被理解的,本文所讲的《秋湖月夜》就是一首优美、舒适悦耳且易懂的作品,它美在创作手法上。

《秋湖月夜》为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它是我国常使用的调式,听觉上,属于大众喜爱的类型。曲式结构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伴奏使用民族管弦乐团。经典的创作,呈现不一样的美。

乐曲第一段在箜篌的拨动中,抱笙奏出长音背景,随后笛声与小乐队渐入,并逐渐展开。笛声初进的1――2――3――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初听是在俞老师的音乐会上,感觉犹如天籁之音。之后看谱例得知是乐队精妙的运用,使整个乐句生动形象。它并不是宏伟雄壮的,而是在拉弦与弹拨乐器的轻声演奏中突出笛声的优美。第一段音乐在乐队的配合下舒缓进行,最后以商音结束,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随后钟声与竹笛的混震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箜篌划奏如流水一般,带你走进新场景。通过转调,旋律进行到愉悦的快板部分,使人从俗世中解脱出来,似与天地共融。如果说第一段营造的环境是安静秀美,那第二段则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添加了“活”的元素,给湖面以动的形象,有心旷神怡之感。看似对比,实则共融。

繁华后,音乐渐慢,在低音大笛声中,第一段旋律再现,与主题呼应。此段不同之处是俞先生将音高降低八度,丰富了乐队内容,场景效果更为静逸。在音乐所表达的含义上,递进了A段的景与情,内容深刻隽永。

《秋湖月夜》完全遵守中国传统作曲技法。现代作曲系的同学力求新颖,忽略美感,还要称其为艺术。音乐最初的本质是动听。我认为;新一代的作曲同学更应该在传统音乐上创新提高,创作出“美”的乐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东方音乐,使本民族音乐体系更为完整、科学。

三、个性美(评奏)

俞先生作为笛箫演奏家,对竹笛的各种技法及音乐风格都十分了解,在演奏上又有自己的个性处理,加之《秋湖月夜》是由俞逊发所创,驾驭这首作品可以说恰到好处。先生遵循了竹笛演奏中松、厚、圆、亮的特点,还加上了他的个性美。

他的个性美,美在音色。音乐的本质都要从音色说起,只有声音和谐悦耳,才有听的欲望。管乐器中,决定音色好坏的是气息的控制力,俞先生在气息上十分讲究,强音震耳欲聋,弱音渺小入微,强弱转变过程中毫无痕迹,音色圆润饱满,气息与竹笛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听《秋湖月夜》时,全程没有压迫感,这便是俞先生超强的气息控制力的体现。他的个性美,美在音准。中国民族乐器受材质所限,音准上要求相对低一些,所以对演奏者的听觉力、吹奏角度、口劲把握、气息都有了严格要求。俞先生在演奏过程中,每个音都必须到位,即使一丝的不稳,都是不允许的,这也是他在演奏中的独特魅力。他的个性美,美在手指的`活应用。《秋湖月夜》快板部分中,娴熟的手指流水一般,没有丝毫错误。有文章这样称;“神指仙气催魔笛。”演奏技法角度上,可谓炉火纯青。情感处理中,也有独特见解。音乐应该建立一种审美,一种对情感的正确把握。通过空灵、悠扬的笛声,体现了他对洞庭湖畔安逸秀美风景的向往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民族音乐未来的展望。

作为竹笛专业的我,对俞先生有着深深的敬佩之情,他的音乐创作,尊重了本土文化。他的感情,纯洁质朴。《秋湖月夜》亦是我十分喜欢的作品,内容清新富有哲思,无论是从创作还是演奏上,在上世纪它都是独树一帜的。虽然先生已逝,但留下的作品、音乐思维,以及在音乐上所做出的贡献,他当之无愧为民族乐器的领军人物。他的这种精神品质和风貌,值得我们当代学生领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