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增收门道有几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增收门道有几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用一幅图画来表现兵团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的题材,我们不妨这样构思:广袤的绿洲上,一条条小径如小溪汇集到通往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此画标题是《阡陌纵横 多元增收》。

职工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可以说,市场有什么需求,他们就有什么增收的门道。春节期间,记者走访六师各团场,耳闻目睹、感慨颇深;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的途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多元增收的门道林林总总、五光十色。

那么,六师职工群众到底有什么增收的门道呢?请看――

门道一:田不转人转――“飞地”

2013年,一五团种植各类农作物12万亩,而本团职工到附近地方乡镇承包种植各类农作物8.5万亩。记者在四连了解到,全连80%的职工去年在外种地7000亩,今年预计突破1万亩。这种现象也被人们自豪地称之为“团外之团”。

种植“飞地”的源头可追溯到几年前,当时每个农业职工定额地(也称身份地)只有35亩,双职工的家庭也就70亩。规模决定收益,于是就有职工到地方去种“外田”。“飞地”是职工自己走出的多元增收的一条路子,团领导鼓励,连领导支持,于是,种“飞地”的人越来越多,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二连、四连,记者随机采访了四户职工,他们都种有“飞地”,二连职工陈俊峰说:“2013年我在呼图壁县‘买’了500亩地(一亩地交600元费用,职工称为“买”,其实是租赁),全部种了棉花,由于气候原因,籽棉单产只有350公斤,纯收入25万元。这25万元是陈俊峰去年全家收入的“大头”。四连职工王永杰在昌吉“买地”700亩(两人合伙)种植棉花,净赚20多万元,占到全家收入的“半壁江山”。四连职工李文,除了种植连里的70亩“身份地”外,又在地方“买”了50亩地,李文说:“‘身份地’和‘飞地’收入差不多,都是3万元左右。”

记者问一五团副政委袁洪波,这么多的职工到外承包土地,对团场有什么好处,他的回答让记者眼前一亮。“职工腰包鼓了,这是团里得到的最大好处。”在该团多元增收总结材料中有这么一段话:“积极鼓励、组织“能人”、大户到周边乡镇承包土地,团场、连队在农业贷款方面给予支持。2013年,团场协调3家金融机构共为职工联系贷款2亿元,职工外出种地增收2024万元。”

门道二:一个篱笆三个桩――抱团

据悉,2013年六师、五家渠市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社105家,入社职工3000余人,带动5万人走上了农业产业化道路。军户农场自营经济产值达2.1亿元,纯利润6307万元,其中各类合作社产值达1.9亿元,纯利润达5706万元。由此可见,各类合作社已经成为职工自营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

一一团八连职工张士白的特点是善于观察,别人都在种植棉花、小麦、玉米“老三样”的时候,他看到了人们注重养生的心理,于是就打起了“养生牌”。2011年,他种了50亩“大漠山药”,结果亩产值2万多元,比棉花产值高出近5倍。2012年,连里30名职工自愿跟着张士白种山药,山药面积扩大到300亩。那一年,亩产山药3吨,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也就在这一年,由张士白牵头的“金玉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如今,合作社种植的山药已打入乌鲁木齐市各大超市。

新湖农场昕望社区成立了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56人。合作社种植葡萄、油桃、大枣、圣女果等果蔬,每座大棚纯收入达8000元,种植圣女果的每座大棚收入达4.8万元,葡萄种植户均收入20万元。

共青团农场职工李爱波发起成立了“五家渠实际友诚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共同出资,按投资比例分红的模式,合作社实行“六统一”管理。2012年,合作社聘用38名职工子女从事机车作业,聘用人员年收入达5.5万元。

门道三:走出田野路也宽――勇退

农业职工靠35亩“身份地”增收致富似乎不大现实,一五团职工王永杰说:“现在大家都住楼房了,孩子又要上学,生活成本很高,‘身份地’的收入已经满足不了生活的需求。”六师允许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一下拓宽了职工增收空间。一五团土地流转后,从田野走出的600余名富余劳动力又走进了二三产业。

进,需要勇气;退,同样需要勇气,甚至是更大的勇气。六师的“三化”建设为农业职工“退一进二进三”铺平了道路。

一一团商贸城服装店老板贾秀英前几年种植了30亩棉花,由于不善管理,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2010年还亏了2万元。允许土地流转后,她将“身份地”流转给了邻居,自己干起了喜欢的服装业。现在店铺生意红火,每个月有5000元的进项。

芳草湖农场职工付雪花看见城镇化建设的商机,开了家“非凡酒楼”,接着又开了婚庆公司,婚宴、婚庆“一条龙”服务,年收入从一二十万元飙升到五六十万元。

形形的店铺如雨后蘑菇破土而出,一五团现有商业店铺601家,2013年实现纯收入2753万元。一一团有3000多名职工,现在有一半走出了田野,他们在工交建商行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五团681人(原先农业职工)在本团的21个企业工作,2013年实现收入1702万元。

在家门口打工在六师各团场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三团王辉平在京能光伏太阳能发电厂上班,月收入2500元;芳草湖农场职工李付江则在农闲时到场里的益民塑化公司打零工,月收入2000元……

门道四:赤橙黄绿青蓝紫――插花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的形式五花八门。

“插花”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是夹杂、交错。

一五团职工王发良善种“花花田”,2013年他在流转地里种植了制种玉米130亩、西瓜30亩、山药20亩、甜瓜10亩、黏玉米40亩。平均亩收入1000余元,一年进项20多万元。同样,军户农场四连职工陈志德2013年种植制种玉米12亩、酿酒葡萄16亩、啤酒花14亩,年进项5万元。军户农场形成了以制种玉米为主的“黄色”产业,以酿酒葡萄、番茄为主的“红色”产业,以啤酒花、青贮玉米为主的“绿色”产业。

六师职工将“插花”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家多业”、“夫妻多技”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一五团二连职工陈俊峰夫妇两人都种地,可妻子还开了家小商店,一年收入两三万。四连职工王永杰也有“多功能”技能,他除了种地外,还开联合收割机作业、开拖拉机运输、开出租车营运。四连职工李文种地外,农闲时摆地摊卖小百货,2012年春节前他卖对联的收入就有2万元,今年年前卖对联收入6000元。新湖农场洪亚楠的“插花”本领是分季节在大棚里种植花卉和蔬菜,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描绘她的鲜花、蔬菜大棚的色彩最为恰当。

在一五团四连,记者问连长:“现在只种‘身份地’,没有任何增收路子的职工有多少?”连长回答:“很少,这部分人因为身体或家庭拖累等原因固守那份‘一亩三分地’,收入自然很少。”

记者感受到,在六师,“复合型职工”、“智慧型职工”队伍在不断扩大,他们不断开辟出增收的路子。记者了解到,还有的职工几家联合“推磨”,即今年张家种植几家的“身份地”,年底几家“分成”,其他人家腾出手来干“增收营生”。明年王家种植几家的“身份地”,轮流“推磨”,主业、副业两不误。

门道N:……

增收门道有几多?条条道路通小康。

基层期盼 JICENGQIPAN

六师芳草湖农场“非凡酒楼”老板 付雪花:这些年农场搞城镇化建设,大片楼房集中在团部,人口多了,需要有档次的酒楼。从我们酒楼的经营情况看,我当初的选择没错。可以预见,以后我的“非凡酒楼”会越来越红火。

六师一一团八连金玉专业合作社领头人 张士白:建好菜园子、满足菜篮子、管好菜摊子、填满钱袋子,多元增收让我们职工富了起来。(张 愚)

采访结束时,记者感悟到这么几个关键词:政策、机遇、观念。现在从兵团到各师各团,多元增收的优惠政策有了,并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关键在落实,在引导,要为职工多元增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贷款、培训、服务等。综观多元增收做得好的师、团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政策落实得好,为职工服务得好。

“三化”建设又为职工群众带来了多元增收的机遇,可以说,现在兵团热火朝天的“三化”建设为职工多元增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机无处不在,机会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