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主流媒体艾滋病报道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我国在1985年发现首个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来,媒体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也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媒体成了人们获取关于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流动人口呈现着迅速增长的态势,预防艾滋病也成了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媒体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2011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关于艾滋病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报道的现状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34-02
“在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渐渐从高危人群过渡发展到了普通人群。艾滋病的问题不单单是医学问题,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大众面临的不仅仅是疾病流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1]”。联合国艾滋病署全球总裁彼得•皮奥特曾说过:“记者可以比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由此也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在预防艾滋病方面所起得举足轻重的作用。抗击艾滋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闻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应该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宣传、卫生知识传播、工作监督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国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也经历了从刚开始的讳莫如深到如今的坦然面对这样一个漫长的过渡阶段。本文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2011年12月1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关于艾滋病的所有报道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以期能够总结出沪上主流媒体对于艾滋病报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样本选择及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报道的时间段是2011年12月1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即2011年11月24日至2011年12月8日。之所以选取《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是因为两者都是沪上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媒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解放日报》是上海市委机关报,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报道更多体现政策的要求,能反映官方的舆论议程。而《新民晚报》作为上海最有影响力的晚报,报道内容更通俗化,贴近大众,能更多地反映来自民间的议程。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上述两份报纸在特定时间段内关于“艾滋病”的所有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二)报道的内容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对本次搜集到的所有报道从版面位置、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信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1.版面位置。《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专版,占36.8%。其中《解放日报》在2011年12月2日的05版以专版的形式刊登了艾滋病的相关报道,《新民晚报》则将2011年12月1日的A06版作为专版来对艾滋病进行报道。其它的报道则被放置在了如下三个版面:科教卫新闻、综合新闻、要闻,它们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5.8%、26.3%、21.1%。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大报纸对于艾滋病的报道持着非常重视的态度,这也反映了艾滋病在沪上所受的重视程度之高。《解放日报》关于艾滋病的报道是7篇,《新民晚报》关于艾滋病的报道是12篇。
2.报道体裁。《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多以文字报道为主,且报道体裁主要分布在消息和通讯上,其中消息所占的比重为63.7%,通讯所占的比重为36.4%。从报道的内容来看,通讯体裁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是对现象的描述性报道,缺乏具有深度性的报道,只有《解放日报》12月2日专版的“请和艾滋病作战,而不是和我”这篇报道加入了对艾滋病人和专家的采访,真正做到了不是对单纯的客观事物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见解。而所有的报道中没有对艾滋病人的图片报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两大媒体的人文关怀。
3.报道主题。艾滋病现在已经不单单是某种疾病的问题,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它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媒体对于艾滋病的报道主题也呈现着多样化的态势。《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这一段时间内对艾滋病的相关报道主题也是比较丰富的,经过统计分析,这两大报纸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主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艾滋病的预防和宣传、艾滋病感染人数的报道、艾滋病增长趋势、社会组织工作情况、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等。而涉及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环境、精神风貌等方面的报道则是少之又少。艾滋病俨然已经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艾滋病患者在这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况应该受到大家的关注,在这一点上两家报纸做得不是很好。《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基本上是正面的,这其中尤以《解放日报》12月1日03版一篇题为“申城艾滋病增幅得到有效控制”最为突出,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援引上海市卫生局在新闻通气会上的数据为根据,并结合上海市近年来所采取的艾滋病防治措施,详细分析并且总结得出了“艾滋病增幅得到控制”这一结论,这对于艾滋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
4.报道信源。通过对《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的分析,发现这两大报纸的报道信源主要是来自政府机构和新华社,总共是14条,这大概占到了全部信源的73.7%,其次是来自民间组织和相关的专家,这占到了13.8%,记者的采访占到了7.4%,而来自艾滋病感染者或者其家属的报道源只占到了5.1%,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倾向于采用官方的或者权威的信源,这可以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而相关的个体的信源则可以作为补充说明。
二、《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之比较
由于《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两家报纸的定位不同,它们对艾滋病的报道情况也有些许的差异。
在报道数量上面,《新民晚报》的12篇多于《解放日报》的7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民晚报》的重视程度较高。
从报道主题上看,《解放日报》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以及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增幅趋势上面,且主要报道是集中在上海地区,对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际范围内的艾滋病报道不多,而《新民晚报》的报道主题较为广泛,这其中涉及到了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发现艾滋病的途径、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地区比构成等方面,有一篇报道还涉及了国际机构在预防艾滋病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从报道深度上看,《解放日报》的深度要略高于《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将艾滋病放在要闻版和专版报道的比例是57.1%,而《新民晚报》这样的报道则只占49.2%,从这一组对比的数据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解放日报》的报道深度要高于《新民晚报》。
三、上海主流报纸在艾滋病报道中的进步与固守
1.上海主流报纸在艾滋病报道中所体现出的预警作用。“大众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测环境,它以其特有的优势,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报道,告知观众已经、将要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些信息是公众进行环境认知的参照物,尤其是那些带有预警性质的信息,对社会和公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在最初的阶段,我国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抱着一种讳莫如深的态度,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众对于艾滋病的警惕性不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在应对艾滋病这样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的时候,上海主流媒体的信息预警功能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新民晚报》2012年12月1日专版的新闻设置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题为《三个“零”中,零歧视最难实现》的报道冷静客观地分析了现如今社会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认知,并且很直观地提出了艾滋病防治中已经和将要遇到的挑战。《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对艾滋病的报道大多是围绕艾滋病日展开的,对艾滋病的报道也并不单单是数据的播报,而是多角度展开,以现实情况为立足点,对艾滋病的防治和发展蔓延进行及时的报道和预测,以起到大众媒体的预警作用,这是沪上主流媒体报道艾滋病时所体现出来的一大进步。
2.报道有很强的深度,但缺乏张力,“应景”现象严重。通过对《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这两大报纸倾向于采用专版和要闻版的形式来对艾滋病进行报道,报道主题并不是很宽泛,没有泛泛而谈的嫌疑。但是,沪上这两大主流媒体对于艾滋病的报道也存在着一般的通病,那就是所有的报道基本上是集中在每年的艾滋病日前后,“每当艾滋病日到来之时,大家才想起宣传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3]”。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的时间段是2011年12月1日前后各一个星期,而通过研究发现,《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对艾滋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12月1日前后各两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说明了问题,那就是“应景”现象比较突出。因此,为了真正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度,媒体不光要注重报道的深度,而且要同时提高关注的持久性,增强媒体报道的张力。
3.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有待加强。“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艾滋病病毒是因为造成了人的身体免疫缺陷而将其推向死亡,那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与流行则是利用了社会的免疫缺陷而向人类文明挑战[4]”。现如今媒体对于受众的认知水平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在报道中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但是这与受众所需求的人文关怀相比则显得有点单薄。《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在艾滋病报道方面更多的是资讯的传达,是政府议程的再现,而对于艾滋病患者的社会生存环境则关注的较少。艾滋病已经不单单是疾病的问题,它已经演变发展成一种社会问题,而艾滋病患者则是这个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受害者。“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5],因此在应对该类事件时,媒体应该真正地走进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人文关怀。
四、总 结
在我国,艾滋病已经不单单是疾病问题,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该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在这其中大众媒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经历着一个蜕变发展的过程:从初始的冷漠到科学非理性化报道,再到最后的坦然面对。尽管价值观的提高值得欣慰,但是各大媒体艾滋病报道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艾滋病的预防任重而道远,媒体在这其中要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如何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作用,这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彭兰.《广州日报》艾滋病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1.
[2] 彭涛.中国媒体公众预警意识的演进――以《人民日报》对艾滋病的报道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2007(11).
[3] 李希光,周敏.艾滋病媒体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5.
[4] 彭兰.《广州日报》艾滋病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1.
[5] 郝雨.新闻学:世纪性开拓与重建[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