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选择中继承与发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选择中继承与发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家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家训文化中的精华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训 继承与发扬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家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家训,简而言之就是父祖辈对家人和子孙后代的训示、教诲。同时,家训也是个统称,不同的人写的家训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家诫,有的叫家规,还有的叫家教、家范等。在古代家训中,传统文化中“修身致圣”的观点被广泛阐述、提炼,并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给了子孙后代。

一、古代家训文化的精华――重德崇善

传统家训十分重视人的自身修养,以修身为人生之本,而修德是修身的基本准则。家训以修德为宗旨引申出了一系列的修身规范,主要表现在立志勉学、审择交友、积德行善和勤俭节约四大方面。

(一)立志勉学。立志是指一个人的志向、志趣,这是人奋发向上的动力。西晋稽康告诫儿子“人无志,非人也”;明代姚瞬牧教育子弟“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康熙帝认为“志之所趋,无远不屈;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勤奋学习是志向得以实现的基础,因为勤奋既是学习方法,又反映了一个人的优良品质。一个人若学问渊博,见识高远,“则其达也必能卓然有立,以示百僚之准式;其穷也亦将介然自重,以为一乡之表仪”。在学而有则仕的传统社会,家训强调的勤勉思想显得十分必要,也正是由于古代家训如此重视学习,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理的优良传统和学风。

(二)审择交友。审择,即谨慎选择。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熏陶对子弟成长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是构成子女道德发展环境的最基本因素,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熏陶作用也最突出,“立家之规,须以身作范”。人生活在社会中,交往的中心是人,随着子女的逐渐成长,他们开始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因此,选择具有高尚品质的朋友并与之交往是十分必要的。人在年少,“志识未定,记性偏清。一善言入耳,终身不忘;一邪言入耳,亦时时动念。”毕竟,良师益友对子女的熏陶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三)积德行善。历代家训中反复宣扬解囊相助、雪中送炭的美德。对于如何行善,古人认为一是施舍,如高攀龙所讲“残羹剩饭,亦可救人之饥;蔽衣败絮,亦可救人之寒。”二是爱惜生命、少杀生。袁采说如果人做坏事:“不在其身,则在其孙。”这种因果报应思想在古代帝王思想中也有反映,康熙《庭训格言》讲:“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这种因果轮回思想虽然不值得提倡,但这种做了善事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做了坏事就会受到惩罚的思想,则表达了一种劝人向善的美好愿望。

(四)勤俭节约。中华民族具有勤劳质朴的传统,在家训文化中有不少先哲教育子孙要耕读并重,勤劳俭朴。“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一个家庭能做到既勤且俭,那就决不可能不兴旺发达。司马光在《训子孙文》中再三叮嘱子孙要勤俭持家,切勿奢侈浪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种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一大精华。

二、古代家训文化的普及――缘由解析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并成为国人的行为标准和目标范式,从而深刻影响着社会进程。家训文化为何会在远远没有文字普及的国家这样普及,甚至老幼皆知呢?本文认为有两个基本的原因。

(一)家训著述的连贯性、成熟化。自魏晋到民国,中国家训著作公开出版达117种之多。历经近两千年,家训文化不曾间断,几乎每一时期都有名著问世,私家简撰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还有口头世代相传的“训话”。这些著述虽有内容、形式上的差别,但其所体现和展现出来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底蕴却是一致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也说明了从很早开始,我国的家庭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二)家训著述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家训著作是家庭教育的通俗读本,其特点是语言通俗,浅显易懂,易记易背,常常引用名言警句。如唐朝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宋朝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包拯的《包拯家训》、明朝姚儒的《教家要略》、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李毓秀的《弟子规》、民初屈凤竹的《治家要义》以及专门为教育家庭里的女子所作的家庭教育读本,如《女戒》、《女儿经》、《女小儿语》等。通俗易懂的文本当然容易使人接受,从而有利于其教化功能的广泛传播。

三、古代家训文化的功能――理性分析

首先,家训文化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健康进行和家业的兴旺。传统家训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向子弟、家人进行了立德修身、待人处世的教育,又传授了家政管理的具体经验,这就使家庭生活的正常进行有了可以遵循的规条。如司马光的《家范》就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处理家庭成员及亲属关系的范本。再如被称为“世之模范”的《袁氏世范》中,关于持家兴业的经验就涉及到了防火拒盗、房屋起造、奴役仆隶、雇请乳母、假贷钱谷、植种桑果、养蓄饲禽等几十个方面,详细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其次,家训文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中国的民众是聚族而居的,许多家训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家族的族训。严肃的训诫、直接的控制加上通过“义庄”、“义学”等对家族成员的恩威兼施,保持了宗族共同体的稳定和延续。政府的统治通过宗族共同体深入到乡间基层,许多矛盾都化解于家庭内部,这一切都使得社会秩序的规范与社会环境的稳定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几乎所有论及家政管理内容的家训都对家人、子弟进行奉公守法的教育,要他们按时完成国家赋税,这也给了国家以经济上的支持。

再次,家训文化对良好世风的形成和维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训重视家德家风的养成教育。一个家庭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及道德面貌,对培养家人及子弟的良好品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对社会风气也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江州义门陈姓家族,以33条《家法》做治家之本,曾创下了十九代聚族而居、3700多口人共食的世界奇迹,宋真宗赐匾“真良家”赠之。再如曾被明建文帝赐以御书“孝义家”的浦江郑氏家族,自宋建炎初开始累世同居,同灶而食,维持了十五世,历经宋元明三朝,该家族的家训《郑氏规范》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像这些举家和睦相处、格守伦理规则的大家族,不能说不依赖于长期形成的良好家风。统治者正是通过树立这些典型样板,来达到所谓“正风敦俗”的目的。

当然,家训的德教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宣传名哲保身的中庸之道,宣扬上下尊卑的保守观念,渲染祸福轮回、因果报应的宿命论等。但是,不管怎样,面对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传统家训文化,我们必须以思辩的眼光进行分析、甄别与诠释,使之服务于当今社会。扬弃这笔遗产,研究它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创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家训文化,并发挥其教家立范、家国整合等功能,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应明.菜根谈[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2]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3]付林.论传统家训的德教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4]从余.中国历代名门家训[M].东方出版社,1997.

[5]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李景文.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J].河南大学学报,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