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是把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和企业合作,与社会接轨。一套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管理系统应涵盖外部社会信息收集、校内数据分类汇总,并可关联到教学、科研等其他管理系统,以数字化为基础,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提高专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管理系统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建设管理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

一、现状梳理

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瑕疵

专业划分过细、覆盖面狭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产业结构的综合性不适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新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迫于市场竞争的重重压力,为了争夺生源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频繁调整专业,不但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传统老专业没有针对地区、行业和企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影响招生和学校的声誉。

另外,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学术化倾向依然存在;高职专业向上延伸和对接问题矛盾突出;国家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制度尚未起步,院校内部专业建设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设考评机制尚未建成。

(二)管理手段效率低

以校内资源为依据,调整、更新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高职院校虽关注市场变化与人才需求,但苦于无有效信息渠道、高效管理平台,造成单个院校调查、分析相关几个行业或企业,存在较大局限性,且工作量、信息量大,院校间重复调研、分析。

另外,专业调研、专业构建、专业管理与实施等各项活动信息大部分或被分散保存在各个互不兼容、自成一体的计算机系统中,或被锁在文件柜和抽屉中,甚至没有形成文字,或者文字资料不完整,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分析现有的专业建设管理方式与手段,我们不难发现,仅仅靠原始的手工管理或简单的单机管理,无法有效地把重要信息提取出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院校决策者只能依据报表、数据、口头汇报,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无法做到实时分析、查询、判断,难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解决策略

研究与实践都表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专业设置的规范化;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专业建设的导向,是与社会需求衔接,与经济结构调整吻合,与学校定位匹配,与人才培养目标贯通,与学生职业规划适应;专业建设的手段是数字化、共享性、多信息、宽平台;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对自身条件的了解与对外部信息的分析。

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包括:沟通渠道、搭建平台、健全机制、配置硬件、保障经费。

(一)发挥政府作用

①建立政行企校联动机制。政府主导,行业(部门)配合,院校主体,企业协作。②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并推动落实。③依靠政府力量,引导、均衡专业设置,整合专业师资和实训资源,达到校际之间开展错位竞争,校内强化特色发展。在本辖区内,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中应尽量避免开设同类专业。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聘请本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和实施,突出区域性和时效性,体现前瞻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构建、专业管理、专业开发、专业规划等方面。除专业构建要较多地考虑校内条件、潜力、发展趋势外,其他几项都要依据外部的变化而调整,外在因素决定了专业建设及管理的方向、策略与手段。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培训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围城”,彰显出其明确的跨界特性。它集中体现在:其一,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既要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学校发展的需求,亦要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的融合;其二,职业教育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既要把握工作的需要,又要把握学习的需要,亦要做到“做中学”与“学中做”的学习途径相互融合;其三,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界限,既要遵循职业成长及技能形成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认知及知识学习的规律,亦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的融合。

毋庸置疑,以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是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信息平台

以数字化为基础,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对各类静态教学文件信息、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等加以科学整理,使其变成动态、规范的专业管理信息,对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不同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通过网络传递,服务于学校师生,服务于社会,从而准确、及时、便捷地满足不同群体对专业的不同需求,实现专业建设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最大限度地延长专业建设信息的寿命。

建立健全开放性专业建设机制。不仅关注职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还要关注需求质量。重点收集人才供求、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职业变化、同行实践、课题研究等信息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职业标准等法律法规。收集的方法包括:固定渠道与多方式相结合、专业人员与相关人员相结合、官方信息与调研信息相结合。

建立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可以促进职业院校错位竞争,而构建校企开放性平台可以强化特色专业、品牌院校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效率。

三、研究应用

一套较完善的专业建设管理系统,以专业建设管理为中心,涵盖外部社会信息收集、毕业生跟踪调查、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校内实践条件、校外实训基地等数据信息,并可关联学生管理、成绩管理等其他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可以实现专业的论证、审核、申报、审批、建设、发展、精品化等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共享。

构建专业建设数字化平台,可以规范和完善专业建设管理,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利用管理系统,可以分析外部环境信息,与校内软硬件条件相结合,动态设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建议以校企共建形式设计、研发管理系统,彰显平台共建、院校共享、师生共用、校企共赢、科研联动、产学兼顾之特点。

系统功能:

①所有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可以根据权限登录系统,进行相应的查询与使用。

②方便、联合的报表功能,可以直接生成Excel、PDF报表,并且随时查询随时生成。

③系统运行速度快、用户请求响应时间短。支持10万用户,同时在线300人以上。

④可扩展性,方便扩展或进一步升级,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

应用专业建设管理系统,有利于把职业标准、技能等级、社会技术发展变化等信息及时导入教材,融入课堂,以达到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破解发展难题、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国家战略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子州.对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

[4]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N].人民政协报,2011-01-29.责编: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