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鉴美国德育流派经验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鉴美国德育流派经验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教师优秀道德形成的理论、里考纳人格完善理论和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性”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对进一步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美国;奥尔波特;人格完善理论;罗杰斯;教师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39-02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也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当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任务。运用西方德育流派经验,对于做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西方学者关于教师优秀道德形成的不同教育流派

(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教师优秀道德形成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思想道德形成理论认为,教师的自我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兴趣动机、社会思想政治环境和教师的个人性格特征等因素都影响到教师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在奥苏贝尔的思想道德形成理论中,教师及员工的政治思想认知内驱力具有巨大作用。自我思想政治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包括认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教师渴望得到同事与学生的理解,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教师通过个人成就赢得学校及同事认同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努力学习,以求获得学校及同事的赞赏、表彰为目的的内驱力。总之,认知内驱力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学习知识与教学技巧和获得解决教学实际困难能力的动力。

(二)美国学者里考纳人格完善理论

以美国学者里考纳提出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观点之一是教师人格完善论。这种学术流派认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之一是培养教师的完善个人品格,教师个人格完善的形成要求个教师的私人情感、工作动机和教学行为的多方面完美的接合。里考纳主张的人格完善理论不提倡单学院领导开设空洞理论课的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而主张利用一定上课时间,为教师提供道德问题讨论的机会。人格完善理论特征表现几个特征,其一,强调教师的正确的政治行为是获得人格完善的基本手段之一。人格完善理论的形成有三个过程:教师政治思想学习反映教师对社会政治的认识过程,也是自我认知过程.还是教师自我调解过程;认为教师的优秀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社会、学习优秀教师,再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对个过程才最后形成的;其二,认为教师优秀的人格道德,主要是政治道德认知、政治道德情感和政治道德教学行为等三个层次教育的结合;其三,倡导学校组织者对教师完善人格的教育,通过政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性”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

20世纪后期,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在美国流行,其中突出人物之一是以罗杰斯“非指导性”思潮。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理论渐渐的相信不是教育时使用的技术而是关系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准确性、可行性及积极性,罗杰斯主张在学校政治领导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朋友般亲密的交流关系。以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为基本前提,提出“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情感目标,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充分发展。罗杰斯提出了学校政治领导对教师“非指导性”教育方式。主张使用间接的、非正确指示的、非命令方式的、没有具体详细指导的启发形式,以便对学校政治领导对广大教师作出与时代相接近的新要求。从,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的角度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观点,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政治领导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具有人性化的进步意义。

二、西方德育流派经验对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内外内驱力的理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在高等院校,党政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为老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内驱力。笔者认为具体有两点:一是党政思想教育的干部要做好教师的榜样。我国古代云:师者,人之模范。党政领导干部本身老师们学习的模范。搞好模范教育,营造高校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离不开党政领导干部自身的模范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担负着向接受教育的教师传输道德观念、思想认识、先进理论等的重任,在向接受教育的教师施加影响的多种途径当中,除了集中授课、经常性思想工作等言语性中介之外,还要特别注重非言语性传播媒介,即要注重党政领导干部自身形象的树立。在接受教育的教师眼中,党的思想教育理论的威严,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党政领导干部自身对待理论的态度,也取决于党政领导干部自我行动的日常的表现。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不应该仅仅是理论教育的宣传者,更应该是接受教育教师日常学习、教学与工作的带头人,因此,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应该运用自模范带头作用对接受教育的教师产生积极的推动影响,通过修身正己来对接受教育的教师施加积极的影响;二是要在各种高等院校内部营造学习政治优秀人物的氛围。让校园文化可发挥“潜移默化”的实际作用,激发接受教育的教师参与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美国学者里考纳人格完善理论,关爱教师

里考纳人格完善理论理论认为,道德不仅是理性的问题,更是情感和行为的问题。要培养受教育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党政领导及中层干部要树立榜样,关怀受教育教师,让受教育教师在被关怀中逐渐形成良好德性。美国教育家内尔・诺r斯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情感的呵护与关怀。关怀德育理论倡导德育要通过“爱护”及心心相应的方式,让受教育主体内心逐渐滋生一种“爱国家、爱社会、爱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具有关心广大学生的“公平”、“公正性”的生活、工作与教学习惯。人格完善理论理倡导通过“爱护”的手段,达到平等待人、公平待师的思想理念。人格完善理论启示高校党政领导及中层干部,高校的德育应该是全过程、全员、全体教师与学生德育。人格完善理论是指高校党政领导及中层干部不仅学校教学过程中,而且在社会与课外都要关怀教师。对高校党政领导来说,关怀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关心教师的具体特点。对教师、思想和情感的关怀应该先于、重于教学业务和老师职业技能的关心,这是我国政治思想教育和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关怀之心。高校党政领导要树立自身模范的榜样,用心、用情、用细致的行动去关怀教师,切不能对老师空泛谈关怀的大道理。行动上却丝毫没有具体措施。只有在师生中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关怀型的教育关系,才能使教师在被关怀的感受中学会关怀学生;相反,如果教师没有被关怀的体验,只会以冷漠的,缺少热情关爱的情感去对待学生,结果会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产生抵触、反感情绪。

(三)借鉴罗杰斯“非指导性”德育的经验对高职院校教师作更多隐性教育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原则,主张利用隐性教育方式对高职院校教师做政治思想工作。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人员要增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思想隐性教育两种方式的结合。罗杰斯“非指导性”人格完善理论强调开展非指导性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非道德教育课程和日常的生活、活动中开展潜移默化的暗示、非指导性等隐性教育。显形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思想隐性教育两种方式的结合才能达到受教育教师人格完善的目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注重正面教育,注重灌输方法,向被受教育教师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传统的思想教育是我国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不少优点,但其缺乏灵活性,政治思想效果不显著,应当借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性”理论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自然性、隐蔽性和渗透性,以消除传统灌输教育方式容易给被教育的老师产生对政治思想教育逆反心理和抵触思想。

总之,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一种因人而异,与每个国家的国情有密切关系的工作,高校的思政工作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及校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外国道德教育的经验,才能做好本校教师及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