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专业承诺研究发展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专业承诺研究发展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内涵、测量工具,我国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现状以及目前研究的局限性等方面,对大学生专业承诺作综述性研究,旨在提高未来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从而为高校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承诺;综述

近来,大学生转专业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转专业似乎也成了高校里的一种“时尚”,甚至在不少人眼中能否自由地转专业似乎还成为评判一所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水平的尺度之一。北京教育研究院潜能研究所就大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做过一项全国调查,在接受调查的874名大学生中,目前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将另选专业。难道转专业真的能够解决这些整天盼望通过转专业来改变自己的学业不佳、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没有爱好和兴趣、对自己的前途发展不利等所谓的一系列问题吗?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江苏某著名高校一个己上大二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要求转专业,开始系里不同意,这位同学便协同其家长八方打点,四处游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如愿以偿,转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期盼己久的专业;但转到另外一个专业不到一个学期,这位同学又跑到他原来所在的院系苦苦哀求,希望院系的领导能够允许自己重回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他为了转专业,在上大学的这一段时间里,耗费了几乎大部分的时间,并且这种烦恼的情绪持续了一年。

在大学阶段,许多大学生在当初进行专业选择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职业发展意识,导致这些学生们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投机性。通过一段时间认真积极的专业学习,发现自己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发展确实与自己的能力气质或者个性特征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和冲突,而使他们不愿意对自己目前的专业产生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转专业也未尝不可。但倘若只是盲目地“跟风”、追求“时髦”、或者简单地将自己的无能和懒惰归结于专业“惹的祸”,不是靠改变自己,而是“天方夜谭”般希望改变专业而达到改变目前现状的目的,那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本文对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以了解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提供参考。

国内外关于专业承诺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专业承诺的内涵

专业承诺的发展主要根源于组织承诺的探讨,因此其内涵几乎也是来自于组织承诺内涵的修订。对于专业承诺的内涵,不同的学者虽有不同的描述,但本质却大同小异。总结如下:(1)Hall认为专业承诺是在某一选定的专业角色上促使去工作的原动力,以专业化(Professionalism)来定义专业承诺的概念,认为专业化是个人认同并投入专业中;(2)Aranya等认为专业承诺是指个人相信并接受专业的目标及价值观,自愿为了专业的利益而尽力,并且想要继续维持专业成员的身份;(3)Morrow等认为专业承诺是个人对专业的忠诚度;(4)Aryee等认为专业承诺是一种情感性的概念,其代表个人认同在特定工作领域的一连串相关的工作,并且在行为上表现出有能力去追求专业目标的达成。综上所述,专业承诺可归纳为个人对其所从事专业的工作目标与价值有所认同,继而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投入其专业领域,并且渴望继续投人到所从事的专业里,成为专业的一分子。

二、专业承诺的衡量

专业承诺的衡量主要是由组织承诺的衡量发展而来。主要是用量表衡量。最初的学者主要采用单一构面来衡量,主要区分为态度(attitudinal approaches)或行为(behavioral approaches),后来的学者以多构面、多因素的概念来衡量,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Aranya等参照Hall(1979)研究指出,专业承诺的衡量应包含行为意向与态度两个层面。行为意向部分包括:(1)愿意为从事之专业付出更多心力;(2)渴望继续维持专业成员的身份。态度部分包括:(1)对专业的认同:亦即接受所从事专业的目标;(2)对专业工作角色的投入:用来评价个人对事业的隶属程度;(3)对专业的认同与关心:源于个人对专业的评价。

用学者认为专业承诺的衡量应包括3个层面:专业角色、专业关系和专业规章或规范。Taylor根据这3个层面延伸6项专业承诺内容:(1)认同;(2)积极投入;(3)归属;(4)专业规范;(5)专业角色内化;(6)专业关系。

Meyer等通过三构面来衡专业承诺:(1)情感性承诺:是指员工情感上的依附、认同并投入到专业中,故存在想要留在专业领域的欲望,当专业投入能使工作满意度提高时,这种情感性承诺便会因此而提高;(2)持续性承诺:系指员工认知到离开专业领域必须付出许多的成本,而产生留在此专业的承诺;(3)规范性专业承诺:系指员工留在专业中是基于有义务对专业忠诚,其因为内在规范性的压力,或是从专业中获得利益而基于互惠原则所产生的一种对专业忠诚的义务感。

三、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

国外对专业承诺研究可能涉及更多的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职业。但在这里研究的专业承诺的主体是大学生,这里的专业是指高校按照一定的标准所设置学科门类。包括有数学、物理、管理、经济、中文、医学等不同专业。显然,研究者在这里所谈到的专业承诺涉及到的只是大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的学科领域的一种认同和接纳态度。高校的专业(major)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组织中的专业(profession)。Blau和Lunz (1998)虽然对医务技术人员专业的承诺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但在这个研究中,他们控制了被研究者早期的专业承诺态度,也就是在他的专业承诺研究中只涉及到进入职业领域以后雇员的专业承诺状况,而没有涉及进入职业领域前大学生最初专业承诺状况的研究。

关于承诺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者Allen、Aranya、Blau、Heppner、Wallace、凌文辁、王重鸣、龙立荣等人提出了一些关于承诺的假设和理论。近年来的研究不仅增加了对承诺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的关注,而且承诺也被当作一个中介变量,以此研究承诺对其他变量的作用。同时,承诺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先前的研究大量集中在对组织承诺和职业承诺的探讨,现在的研究逐渐关注到专业承诺问题。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深入,在现在的研究中,专业承诺的研究逐渐被限制在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范围之内(Wallace,1993)。Morrow和Wirth(1989)把专业承诺定义为“对某种专业的认同和卷入程度”。已有的承诺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员工、教师和护士等职业人员,对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几乎空白。

2005年,我国学者连榕参照Meyer和Allen(1993)编制的职业承诺量表,设计了《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

该量表共27道测验,分为四个维度,即情感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愿望;继续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以及与该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理想承诺,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规范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等级记分。总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927,分半信度为0.831。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360~0.873之间(p

2008年,国内研究者严瑜根据国外学者Allen、Brown和Bruce等人的关于组织承诺和职业、专业承诺的研究,以及凌文辁(2000)对中国职工组织承诺和龙立荣(2002)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的实证和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自编了适合大学生的专业承诺问卷。

在当前研究背景条件下,大学生专业承诺(major comm-itment)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段,我们不妨可以尝试着站在国内外已有相对较成型的组织承诺、职业承诺研究的肩膀上,去开展一些涉及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

综观国内大学生专业承诺问题上的现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建国后到90年代初的计划体制的教育模式――90年代中后期的双向选择――近几年的自主择业的变化历程。在计划体制模式下,大学生们的就业由国家安排,大学生一旦进入大学,专业也随之被确定,几乎没有变动的可能,这种条件下大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考虑是否转换专业的问题。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实施双向选择,这样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择业有了一定的自,这样,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的思考从原来的不可能和不必要就成为既必要又可能。而到了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全放开,而且在大学生转专业问题上也更加富有弹性,在这种大环境下,好象抑郁在高校中几十年的“专业选择沉默”爆发了,一下子,换专业成了一种时尚,好象进了高校不换一次专业,这个大学就白读了似的。这种“时髦”造就了一批盲目追随者,他们不管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设计,以能够转专业为喜,不能够转专业为忧。于是,一些“专业思想不稳定”者应运而生。这样,了解这些大学生之所以希望转专业的思想根源、及早发现“专业思想不稳定”者和对这些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就成为当前需要紧迫研究的课题。

其次,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专业承诺的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国内尚没有系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或者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些非常零散的资料收集和解释的工作。这都是本研究所需探讨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兰花,连榕.当代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风格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2] 丁全菊,许乐,王玉军.护理人员专业承诺的衡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杂志,2007年9月第26卷第9期.

[3] 赵锦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专业承诺[J].科技和产业, 2007年6月第7卷第6期.

[4] 王惠珍,谢洁.护理本科生专业承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8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5] 彭春妹,罗润生.对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2期.

[6] 张浩.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涯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 2005年1月第19卷第1期

[7] 严瑜,龙立荣.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心理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8] 严瑜.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9] 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0] 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1]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1期.

[12]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13]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李晔.职业承诺的理论与测量[J].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

[14] 温晓燕,孟繁洁.护生专业承诺的研究进展[J].护理教育,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