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阅读教学的三个“关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阅读教学的三个“关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解词义 概括大意 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39-02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等思维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发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由不会到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舞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关注学生阅读的过程。

一、关注理解词义的方法和过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这是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提出的要求。把前后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把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词语理解抛之脑后,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让学生照着字典把词语的解释读读罢了。殊不知,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理解词语,词语教学若能体现过程与方法,就会使课堂教学更为扎实有效。

如《赵州桥》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创举”,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可以整合这一段的内容,让学生经历理解的过程。先把李春的设计方案改一下,即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不设计小桥洞,直接砌起来;再让学生做评委,评出谁设计得好,为什么?学生不仅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分析出了李春设计方案的优点。紧接着,教师提问学生,这种设计是不是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学生猜过后,教师告知学生,经过查资料这的确是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当学生掌握该段的意思后,教师马上问学生:在历史上第一个做出的有意义的举动叫什么呢?学生自然想到了“创举”一词。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教师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创举的意思就是“在历史上第一个做出的有意义的举动”的意思,而是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经历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学生不需教师的机械灌输,不需教师的生硬讲解,而是将词语的理解和语言的迁移有机结合起来,把词义教学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感受必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做动作、联系上下文理解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词义上,教师要注意点拨理解词语的方法,不论是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还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堂要经常做这样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理解词语时想到这些方法,并将之转化为学习能力。

二、关注概括大意的的方法和过程

课标对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强调: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概括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准,但教学中学生常常对概括大意颇觉困难,往往不是抓不住主干就是概括不全,不符合“明确、完整、简要“的要求,且仅仅是学一课会一课,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如何教会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如薛法根老师在《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如此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这篇文章,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生:老人与海鸥的特殊感情。

师:怎么样特殊的感情?稍微展开一点,要注意前后衔接。

生:老人天天与海鸥嬉戏,喂海鸥,老人与海鸥有了深厚的感情。

师:再稍微展开一点,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就稍微具体一点,但后半部分还没有讲到,老人去世之后呢?这样说,课文内容就完整了。

生:老人天天步行20余里与海鸥相伴,老人去世之后,海鸥在他的遗像前瞻仰,与老人辞别。

师:前半部分老人长年累月与海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对老人表现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

生:依依不舍。

师:谁用自己的语言再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老人天天喂养海鸥,有了深厚的感情,海鸥与老人相依相随。老人去世了,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

师:对呀!一个老人十多年坚持喂海鸥,跟海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守灵。两句话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你们阅读文章时,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是一个阅读的方法,也是阅读的能力。

可见,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不要因为时间不够,直接说出答案。其实真正上课的时候,认认真真讲一次,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三,就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了。如果还不行,拿另一篇再讲,多坚持几次,肯定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了这方面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文章,都会概括。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也有好几种,可以是找中心句、抓关键句,可以是把一段话缩写,等等。

概括段落大意需要一个过程,中、高年级都要把它作为一个训练的重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项训练始终应该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而不是在理解课文之前进行,应该始终朝着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方向努力。这样,才不至于把概括段落大意当做一种知识来传授,而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三、关注品味语言的方法和过程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进行教学对话与沟通?如何关注品味语言的方法和过程?那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来”就是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是对内容的理解;“回”就是在明白“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去探究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用的写作手法。如《乡下人家》的一个教学片段。

一个学生找到这句话:“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从这句话,你们看到怎样的景象?用几个词来说说。

生:雨后春笋、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师:你们从哪里想到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词语呢?

生:从“成群”“探”,从拟人句。

师:能边读边做动作吗?

师:这个探字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一群好奇、调皮的小朋友,一个个小精灵,他们想看看美丽的春景。

师:多可爱的一群小春笋呀,告诉大家,你们探出头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想说什么?

师出示句式:一群小春笋调皮地探出头来, 。

师:看,“成群”“探”这两个词把春景写活了。赶快在课文里标上记号,记住这两个普普通通的词和这种写法。

“成群”“探”的确是普通的词语,拟人句式也随处可见,没有教师的引领,学生读过即忘。这个案例把词语、句式品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的表达进行了综合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了一个来回,从内容到表达,全身心地浸润其中,感受“言与意”多次来回转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读书要字斟句酌,学习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指引思维的方向,让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