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公平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公平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以对“人地关系”、“发展内涵”和“人的位置”等的系统认识为理性基础,所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观,非常强调公平性。经典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对“公平性”的理解,主要是强调时间维度上的代际公平。我们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认为公平性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代际公平,而且是空间维度上的地域公平和群际公平。就地域公平而言,我们认为,它不仅包括相关地域的公平性而且包括次级地域的公平性和背景地域的公平性。地域公平性的这样的理论认识,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地域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041-03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反思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双重效应,以对“人地关系”、“发展内涵”和“人的位置”等的系统认识为理性基础[1] ,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自《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以来,很多优秀的学者逐步给出了很多基于一定的学科背景的新的定义和内涵更加丰富、界定更加科学的定义。在这些定义中,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公平性” [2]属性。“公平性”已成为测评和引导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公平性”,它已由单一的代际公平涵义发展为不仅包括代际公平而且包括地域公平和群际公平涵义[3]。这样理解的公平性,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这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发展观”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或科学理论依据之一。地域公平性是我们主要依据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提出来的原则。

1 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

从空间维来看公平性也即是从横向来看公平性,其中的公平既包涵机会选择的公平,也包涵结果占有的公平。在讨论空间维上看的公平性前,先阐述将用到的重要的地理概念――地域系统[4,5]。如图1所示,有一非末级地域R,依据某种标准划分出R1、R2及R3,其中R2又依据某种标准划分出R21、R22及R23。对于R2来说,R21、R22及R23称为R2的次级地域,而R1、R3称为是R2的相关地域,R称为是R2的背景地域。因此从空间维来讨论的公平性时,既要讨论R2内部的R21、R22及R23之间的公平,也要讨论R2与R1和R3之间的公平,还要讨论R2与R之间的公平。即既要讨论R2的次级地域的公平,R2与相关地域的公平,R2的背景地域的公平。下面就以R2作为参照地域来探讨空间维上的公平性。

2 次级地域的公平性

如图2所示,R21、R22和R23是R2的次级地域,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讨论R2的次级地域的公平,就是要讨论R21、R22和R23之间的公平。对于地域R2来说,R21、R22和R23是系统R2的子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R21、R22和R23之间的发展变化将导致和决定R2的发展变化。

从结构决定功能上看,R21、R22和R23的结构发生变化将导致R2整体功能的变化。而R2的发展变化将反过来分别作用于R21、R22和R23,在讨论次级地域的公平性问题时,就是指R21、R22及R23之间相互作用上互动的公平。次级地域的公平要求体现代内的公平与平等,即是在地域R2内部的次级地域R21、R22及R23之间机会选择与结果占有角度的公平,实现资源消耗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权力责任的公平分配与负担的公平承担。强调的是代内次级地域之间不能以损害别的次级地域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不能损害后发展地域的发展需求。由于资源和环境具有有限性,次级地域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不平衡,任何次级地域的利己主义行为都可能对其周围的次级地域的发展产生某种不利的副作用。以经济发展为例,由于经济活动具有外向性,即次级地域不可能关起门来达到自身经济的发展。而资源环境的消耗在次级地域间具有专有性,在每个地域内又具有不可分性,这就导致资源和环境的获利者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往往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部分或全部转嫁给别的次级地域来承担,这是导致次级地域不公平的缘由之一。

潘玉君等:试论可持续发展地域公平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期要达到次级地域的公平,其所涉及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集中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及权力责任四个方面,但在现代社会中,还应考虑科技知识利用、经济空间占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要达到公平,还需要在空间上遵循互利互补原则,实现次级地域之间的合作、互补和平等,以此来缩小次级地域范围内同代人之间的不公平,从而逐渐达到次级地域间的公平。

3 相关地域的公平性

如图3所示,R1、R3是R2的相关地域,要实现相关地域间的公平,即要实现R2与R1和R3三者之间在机会和结果占有上的公平。相关地域的公平要求体现代内的公平与平等,即是在相关地域之间实现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公平,有平等的权力与承担平等的责任。强调代内的某一地域不能以损害其相关地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自己的发展。传统的发展思想模式是一种功利型的思维方式,它绝对以人或某一地域为中心,以最大限度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为思考对象,在这种功利型思维模式的支配下,人们采纳了一种永无止境地追求和占有物质利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最为深厚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导致代内相关地域间不公平的最为稳固的基础。

对某一地域而言,要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通过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协调作用,而现代的发展观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含义,它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综合。这一发展模式对该地域的相关地域同样适用,即各相关地域之间具有同等的发展与生存权力,同样也具有同等的责任与义务。这就要求每一个地域在利用权力发展自身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不损害其相关地域发展权力的责任与义务。而在现实中,由于地域的发展不平衡性,任何具有利己主义的地域的行为都可能或必然对其相关地域造成不良的消极影响。以资源消费和环境消费为例,由于资源具有不平衡性,使得资源消费的获利地域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往往将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的不良结果转移到别的相关地域,这就造成了相关地域在发展的机会选择上、发展的结果占有之间的不公平。要铲除相关地域之间的这种不公平并非易事,它需要在各相关地域之间规划出合理的发展模式,建立起相应的资源利用和分配机制,制定出相应的权力实施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这样才能使相关地域之间在资源的消耗、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和权力实施及责任承担等各个方面达到公平。

4 背景地域的公平性

如图4所示,地域R是地域R1、R2及R3的背景地域,同时地域R2也是地域R的次级地域,地域R和地域N是同等级的地域(相关地域)。从系统论来看,地域R1、R2和R3之间所形成的地域将决定R的功能,而R的功能也将反馈于R1、R2及R3的结构。从这个角度来看,次级地域的公平将构建起其背景地域的公平,而背景地域的公平也将反馈于其次级地域的公平。当然背景地域的公平还应包括地域R和地域N之间的公平。

lated area从地域角度讲次级地域是其背景地域的构成要素,属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但在讨论背景地域的公平性时,它们之间却是平等的,因此在机会选择与结果占有上它们也是平等的,这是追求达到背景地域公平的理性基础。在划分背景地域时,往往可以从不同的需求出发划分从不同的背景地域,如可以根据已有的行政区划的结果划分出背景地域,也可以根据经济区划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背景地域。

5 三种公平性的关系

公平性在代内针对所有地域的公平,对于背景地域而言也同样具有了享有公平的权力,且背景地域的公平应考虑两个层次的公平:背景地域与次一级地域之间的公平;背景地域与同级地域(相关地域)之间的公平,这两个层次的公平都达到了才是背景地域的公平。

对于背景地域与次一级的地域而言,次一级地域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因此它可以从背景地域中获得满足其发展的各种资源,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把各种废物排放到背景地域之中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他们在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机会上是不公平的,次级地域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具有优先权。而环境保护上往往由于某种政治原因,背景地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从反馈理论来看,次级地域的发展将影响其背景地域的发展,而背景地域的发展将反过来影响其次级地域的发展。因此就宏观来看,实现背景地域的公平将不仅有利于背景地域的发展,同时也将有利于其次级地域的发展。

背景地域在与同一级地域在划分上具有相同的标准,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发展权,从具有同样的发展权力来说它们是公平的。因此在讨论背景地域与同级地域层次上的公平时,更多注重资源的消耗、环境保护和权力责任的公平。从广义上讲,背景地域与同一级地域的公平是指在机会选择和结果占有上的公平,指的就是一方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另一方满足其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们之间须依照公平、?合理的原则来利用发展的资源,担负各自的责任。只有在背景地域与其次一级地域、相关地域都达到平等时才能达到背景地域的公平。

6 结 论

在全面总结诸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遵循地理学的人地关系思想,我们从演绎逻辑角度提出并初步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公平性――次级地域的公平性、相关地域的公平性和背景地域的公平性――思想。这样所理解的地域公平性,实质上是与科学发展观所阐明的区域协调的观念是一致的。这个思想的理论完善的前景将主要是地域公平性的测度――次级地域公平性的测测度、相关地域公平性的测度和背景地域公平性的测度以及将三种公平性综合起来的复合测度。这个完善的基本路径可能是运用公理化方法,建立测度地域公平性的公理系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潘玉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理性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9(6):12~15[PanYujun. The reason basis of the view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course and Environment .2002, 59(6): 12~15]

[2]潘玉君.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9(5):35~38[PanYujun. The environment moralities and princip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course and Environment .2002, 59(5): 35~38]

[3]潘玉君.可持续发展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5[PanYujun. The theor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5: 175]

[4]潘玉君.地理学基础[M],第一版第四次印刷,科学出版社.2005:19[PanYujun. The basis of geography. Science Press 2005: 19]

[5]潘玉君.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试定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9(4):55~59[PanYujun. The experimental concep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course and Environment .2002, 59(4): 55~59]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Equ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AN

Yu-jun ZHANG Qian-duo HUA Hong-lian

(College of the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KH2D]Abstract The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recogni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nsion and human situation etc, emphasizes the equity.But the equity implied in the class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emphasizes on the equity between generations in the phase of time. From angle of the theory of harmonious accretion in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system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region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think the equity includes the equity between generations in the phase of time and the equity between areas and crowds. Referring equity we think it should include the equity of sub region, the equity of connected region and the scenic region.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gional 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