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清时期的文房吉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清时期的文房吉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房”是文人看书、写作以及赏玩“琴棋书画”的书斋。“吉金”是指古代铜铸的礼器,礼器又称祭器,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称金黄色的铜器为金,因此将铜铸的祭器统称为“吉金”。“吉金”是“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当时社会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礼制,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吉金”,并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文房吉金”盛行于明清时期。明代以前,文房吉金有零星的出现,明以后则发展成为系列的、普遍的用品。明代宣德时期,宣德皇帝崇尚古器物,以商周青铜礼器为蓝本,用精铜铸制出鼎形炉、簋形炉、鬲形炉与觑形炉等多种仿古铜器,俗称“宣德炉”。宣德炉以其铜质优良,造型古朴典雅,制作精细,纹饰精致,工艺精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自此以后,宣德炉被人们纷纷仿制,文人雅士将其置于文房书案,成为优雅的文房陈设。

随着适合文房使用的铜制摆设,或仿古或创新的文房用品和陈设、把玩之器不断被制作出来。这些铜制文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是书案上清雅的陈设品,它自然而然地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新“吉金”而纷纷走进了文人的书房。文房用具、文房陈设和把玩之器纷纷以铜铸制,衍生出了“文房吉金”。“文房吉金”起到了美化生活,陶冶情趣的作用。

“文房吉金”种类繁多,主要有笔架、纸镇、水盂、水注、笔洗、墨盒等,这些都是文房的用具,是文房必备之品。此外,还有供文人把玩摸挲的玩器和文房陈设用器,以及焚香用的香具等。这些器具体型小巧玲珑,许多作品工艺精湛,形制精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笔架亦称笔搁,是架笔的器具,其作用是写作、绘画在构思或暂息时便于放笔,以免毛笔转动而污损了其他物品,笔架以山形较为常见。

纸镇是翻阅书籍或书写、绘画时压着纸张使其固定的用具,它的形状繁多,以伏兽形最为常见。

水盂是放在书案上的贮水器,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以方便磨墨,也可用于清洗毛笔。它的形制以扁圆形和象形较多。

水注又称砚滴,也是贮水器,水注的器型多种多样,皆有嘴,它的作用是专为砚池注水,以便磨墨。

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毛笔使用后放在盛水的笔洗中清洗。一般以扁圆形和花、叶造型较多。

墨盒是用于盛放墨汁的器具,墨盒内放着吸收墨汁的棉絮,书写时不必临时磨墨,以便书写。墨盒以方形最为常见。

这里介绍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的“文房吉金”,以供爱好者鉴赏。

象形水盂

长22.8厘米,高10厘米,铜质,铸于明代。水盂为卧象形,象头向侧微俯,额与颊部起皱纹,一对芝麻形小眼睛仰视着。两耳呈葵扇状,牙齿长而尖,鼻子向下弯曲。腹部与大腿也有皱纹,四足伏地,尾巴弯曲呈U形附在腿上,背部有椭圆形的盂口。

“长伴琴书”水盂

高8.5厘米,口径6.5厘米,铜质,铸于清代。器体近似球形,敛口,鼓腹,底小而平。腹部附四只铺首耳,耳之间的上方各有一高挺的阳文篆书铭文,旋读为“万寿无疆”四字。外底正中有阳文篆书款“长伴琴书”四字。

嵌金银瑞兽形水注

长11.5厘米,高9厘米,铜质,铸于明代。水注为瑞兽形,兽嘴有小孔,水从孔中注出。瑞兽两耳竖立,双目圆瞪,昂首仰望。其体健硕,兽毛卷着呈云纹状,臀部翘起,四肢短而粗。背部有椭圆形的入水口,口有带扣的盖,可向上掀起。瑞兽两眼嵌金片,胸前也嵌两块小金片,体表各部位均嵌银丝、银片,颈带饰菱纹,其他各部位饰云纹。

神兽形水注

长17厘米,高8.4厘米,铜质,铸于明代。水注为神兽形,神兽双目圆瞪,朝天凝视。两耳伏贴,独角长而尖也伏贴在背上,鼻子圆而高挺,嘴衔小钵,小钵边缘对着嘴孔。神兽背部隆如龟背,腹部鼓起,体形粗大。尾短,四肢也短。背部有入水的小圆口,口中塞着圆条形栓子,栓子的上方有滑轮形捉手,顶端中心有孔贯穿下端。兽毛卷着呈云纹状,神兽的底部有阴刻篆书款“万年子孙无疆永寿用之”十字。

嵌金丝花卉纹笔洗

高6厘米,口径15.7厘米,铜质,铸于清代乾隆时期。笔洗为扁圆形,口宽大,平沿,扁圆腹,矮圈足。口沿与腹部之间饰一周如意纹,腹部饰六组花卉纹与六组花蕾纹相间,花纹之间饰繁密的云纹。内底中心至内腹壁依次环饰花卉纹、双弦纹、花卉纹、双弦纹、十字与圆珠纹、三弦纹、花卉纹,各纹饰之间也有繁密的云纹。外底中心框内有双勾楷书款“乾隆年制”四字,外饰繁密的云纹和一个六角星纹,角的右侧各有一花朵。器物内、外与底部的纹饰均嵌金丝,口沿和圈足鎏金。

犀牛形纸镇

长11厘米,高4厘米,铜质,铸于明代。纸镇为犀牛形。犀牛卧倒,头微仰,眼睛细小,口部紧闭。头顶有锥形独角,两耳呈削尖的管状,颈下部起皱纹,躯体健硕。四肢伏地,尾巴呈C形附在臀部。体表均饰蜂巢纹。

卢惟良款八宝纹琴

长118厘米,额宽16厘米,尾宽13.8厘米,铜质,呈褐色,铸于明代。琴为仲尼式,银十三徽。琴面饰佛教“不鼓自鸣”、箫、笛、金刚杵、叶、笙、琵琶、螺、罄、鼓、钹、拍板等,以及数十个嵌金、银蝴蝶纹饰。琴额饰两组灵芝纹,灵芝纹上方有d字,灵芝纹之间有太极图,这些纹饰均鎏金。琴两侧饰鎏金缠枝莲纹。琴底饰锦地八宝纹(、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种纹饰)等各种鎏金纹饰。底部上方有嵌银丝篆书款“壬寅吴兴卢惟良制”八字,款上端嵌两块圆形白玉。铜琴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精致,铭文书法流畅。

卢惟良是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明代后期铸铜名匠,善制铜琴、铜香炉等器具。其作品纹饰精致繁密,尤其善长鎏金、嵌金银装饰工艺。

瑞兽纹熏炉

高29厘米,口径9厘米,铜质,铸于清代。熏炉为八角形,口微侈,折沿,束颈。斜肩,肩上有一对立耳,鼓腹,平底,下有四只方竹节形高足,足端外卷,底部边缘的足上端之间各有一个下垂的山字形装饰。炉盖饰透雕瑞兽纹,顶有兽形钮。炉颈部饰一周鳞纹,腹部饰瑞兽纹,足部饰云雷纹。

吴邦佐款铜香炉

高9.9厘米,口径12.8厘米,铜质,铸于明代宣德时期。香炉形似圈足铜簋,侈口,束颈,鼓腹。腹部附一对半环耳,圈足,外底正中有阳文楷书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吴邦佐款铜香炉制作精练,器型简朴典雅,工艺精湛。

吴邦佐是负责监督铸制宣德炉的官员,宣德炉停铸后,吴邦佐即按照铸造宣德炉的办法,并雇用原铸制宣德炉的工匠自行铸造。他所铸之炉精巧典雅,可与宣德炉媲美,其器款为楷书“宣德五年臣吴邦佐造”、“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或篆书“琴书侣”。

张鸣岐款手炉

高7厘米,口宽7.6厘米,铜质,铸于明代。器物为圆角方形,直口,有隆起的盖。弧肩,肩上两侧有提梁,提梁由铆钉卡着,可转动。鼓腹,础形足,平底。器体无纹,盖饰透雕几何 形花纹,外底正中有阴文篆书款“张鸣岐制”四字。张鸣岐款手炉炉体简朴典雅,炉盖精雕细镂,令人有简洁、大方、精致美观之感。

张鸣岐是明末清初时人,他制作的铜手炉非常出名,当时人称“大彬壶,鸣岐炉”,将他和时大彬相提并论,名重一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载有张鸣岐小传:“张鸣岐,嘉兴人。善制铜手炉,质匀,花纹工致。以足踹之不瘪。一时重之,呼为张炉。”

兽面纹簋

高9.5厘米,口径11.4厘米,铜质,铸于明代。簋为侈口,腹微鼓,口沿与腹部之间附一对兽耳,一阶圈足。腹部饰以雷纹为底的兽面纹,足上部饰以雷纹为底的蟠虺纹。

兽面纹觚

高27.2厘米,口径14厘米,铜质,铸于明代。觚为喇叭口,束腰,腰中部有节,圈足。腰上部饰蕉叶纹,蕉叶内有以雷纹为底的兽面纹。腰节饰以云雷纹为底的兽面纹,腰节的四方均有扉棱。腰下部也饰以云雷纹为底的兽面纹,兽面纹的上、下方各饰一周连珠纹,腰下部的四方也有扉棱。

石叟款兽面纹方壶

高12.3厘米,铜质,铸于明代。方壶为直口,平沿,束颈,鼓腹向下收,腹部两侧附一对铺首耳,束腰,础形足。口沿饰一周山字纹,腹部饰以云雷纹为底的兽面纹。腰部饰蕉叶纹,蕉叶内有变形蝉纹、T字纹和三角纹,蕉叶纹下方有一周雷纹,足部饰一周T字纹,器表各纹饰均嵌银丝。外底正中有嵌银丝隶书款“石叟”二字。

石叟是福建福州人,明代后期铸铜名匠,佚名。僧人,生卒年代不详。据《萝窗小牍》载,石叟,“善制嵌银铜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款石叟二字多在底,体兼篆隶,亦朴拙无俗韵”。从传世实物来看,石叟制作的文房陈设用器的器款都在底部,是嵌银丝篆书款或隶书款“石叟”二字。石叟制作的佛教造像的器款则在背部,除了“石叟”二字篆书款、隶书款外,还有“金玉堂石叟”五字篆书款和“玉堂石叟”四字篆书款两种。

凤纹方壶

高14.6厘米,铜质,铸于明代。方壶为侈口,平沿,束颈,鼓腹,外撇的方圈足。颈与足部饰以云雷纹为底的凤纹,腹部饰以云雷纹为底的凤羽纹,方壶的四角有镂方孔的扉棱。

菱纹琮形瓶

高20.8厘米,口径5厘米,铜质,铸于明代。瓶为琮形,直口,平沿,方柱形腹,圈足。口沿下方饰一周雷纹,腹部饰菱纹和云雷纹,圈足也饰一周雷纹。

浮雕蟠螭纹蒜头瓶

高19.5厘米,铜质,铸于明代。瓶呈蒜头形,直口,平沿,长颈,颈上端鼓起,球形腹,圈足。颈部有高浮雕蟠螭环绕,腹部饰繁密的勾连d字纹。

石叟款云龙纹瓶

高11.8厘米,口径2.8厘米,铜质,铸于明代。瓶为圆形,直口,弧肩,深腹向下收,圈足。肩部饰一周如意纹和一周回纹,腹部饰云龙纹,纹饰均嵌银丝。外底有嵌银丝隶书款“石叟”二字。

洒金兽面纹瓶

高27.4厘米,口径8.5厘米,铜质,铸于清代。瓶为圆形,侈口,折沿,束颈。斜肩,深腹向下收,腹部附一对兽耳,圈足外撇。腹上部饰以云雷纹为底的兽面纹,腹下部饰蕉叶纹,蕉叶纹内依次饰长命锁纹、八卦纹、雷纹、工字纹、变形蝉纹,器表贴不规则的金片,器底有阳文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