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课改形势下,部分的教学活动虽然走出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混乱”、效率低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实验物理探究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

1、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有核心的而非杂乱的探究目标:明确通过探究要理解某一概念、解决某一问题、完成某一任务。

2、整堂课环节要清晰,衔接要自然有序,有层次性。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的探究预设与生成缺一不可,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是不精彩的课堂。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有的疑问、见解、发现要心中有底,要有应对预案。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老师要及时捕捉,筛选和放大那些充满灵性、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充分的预设,善用生成会使探究更有效、更精彩。

如,在掌握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及速度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过程如果不预设好,那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实验,或者误差非常大。那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自己做一遍,还要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例如,大小纸锥的选择,是高度1米还是小于1米,时间本身很短,人又需要反应时间;这些众多的原因可能使这个实验面目全非。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为了实验现象明显,在准备纸锥时可以将剪去扇形的圆心角之间的差异大一些,高度选择尽量大一些,可以借助于桌子的高度、自己的身高等。

二、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前奏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我们的科学探究正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的,科学性的问题最好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现象或事物引发的,并且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前奏。

三、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的物质基础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物理学科教师来说,我们也都知道,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材料的结构性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好材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开始。材料需要优化,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结构性,就是上述核心教学目标的要素中所蕴含的材料,也就是材料要为目标服务。在上《透镜》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了各种透镜:有实验室的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近视眼镜、废旧的照相机镜头、有裂缝的、有只有三分之一大的,还有装满水的小烧杯、还有大小不等的铁丝圈等,正因为这样,学生观察到的透镜越丰富,对透镜的认识就越全面,探索到的关于透镜的性质就越多,学生可以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大。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每个学生的结论又不可能完全相同,那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兴趣和热忱是有效探究的心理基础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因此,兴趣的有效激发与探究热情的保持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在上《平面镜》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浇不灭的蜡烛实验的视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投入到对视频的观察,建立概念后,我又鼓励学生:愿不愿意我们一起来体验这个实验?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被调动起来。因此,这堂课学生的探究情绪高涨,一直在投入地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是有效的,课堂也会更加精彩。

五、调控和指导是有效探究的催化剂

现在的科学课堂经常会出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现象。组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学生探究时,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式、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等方式来调控课堂。除了调控,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也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方法、择清思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以不同程度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如果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偏离方向,导致探究失败,经常的失败必将导致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六、手脑并用是有效探究的精髓所在

探究活动既要重视外显的动作过程,更要重视内隐的思维过程。脑科学研究发现,在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动脑筋,大脑产生广泛的兴奋,更容易产生新的蛋白质,即建构的产物。因此,探究强调动手做,更要强调动脑想,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在比较思考中,学生区分了事实与解释的区别,又明确了联系,经历了过程。最后让学生动脑实验,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在科学学习中,只有保证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