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以往的逆向继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以往的逆向继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艺术中的创新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艺术家的创作,纵观东西方艺术的发展,我们得出一种基本的认识,即艺术创作是对“身边、周围、流行”的叛逆,反对因循、模仿、矫饰、类同,缺少生命、激情、活力、个性的厌倦。

关键词:艺术创新;回归;J204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22-2

在绘画发展变革进程中,回归或隔代式跨越继承现象是绘画创新的主要形式。从国际美术发展历史纵横坐标全范围审视,更是不乏其例,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的描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对中古时代的憧憬,近现代前卫艺术寻源于史前艺术及拉美、印第安土著艺术,“元四大家”沉醉于早期山水画的人文境界,而对马运、夏圭山水却横加否定,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已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西方印象派作品。这些,无一不印证了这一现象。美术史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回归、隔代继承的形态?而且每回归一次,就能形成一些新的艺术风格,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从人文历史发展的纵横坐标来看,回归是一种继承的方式,它依赖人类社会纵向的发展。否则,这种回归的形态就失去了立足点。如西方的现代艺术来自于非洲及拉美洲土著人宗教信奉和原始艺术;在绘画的发展中只有经过古希腊、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前后印象派,这些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才能出现。从横向角度来看,艺术又是反理性的,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绘画背弃了已有的美术形式中崇尚表现的热望,向原始艺术学习。这种回归,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原始稚拙、天真的真趣,符合了现今人们的心灵需求。再如,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只有当它经历过唐宋的高峰,形成了许多流派和风格,并且各流派之间又具有对立因素和相似因素的时候,元、明、清美术创新中大量的回归方有可能。人类文明发展的越长久,其回归的可能就会越大。所谓的艺术创新,是从反对或不同于自己周围人群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当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并成为人类自身的自觉行为时,必然会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创新与保守的对立中产生。这种创新与保守的抗争,自然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艺术史的发展结构。美术领域,每一个艺术形式,除了它的完整性与特殊性外,作为一个相互联结的全过程,就必然形成一个间隔的相似和相近的对立这样一种发展结构。我们看一下欧美美术史:史前艺术――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派艺术,就印证了这一发展结构。艺术创新中这种特定的发展结构,为艺术的回归形态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美术的创新中,一代美术家为了有别于自己身边的权威和他们的艺术品,不得不到以往历史中找寻和自己身边完全不同的对立权威,并将它和自己相融合,其力量当然也就势不可挡。创新所产生的回归形态,不仅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及民族习性有关,也与艺术家的个性追求密不可分,并且两者总是处在一定空间矛盾运动中。20世纪以来,东西方艺术发展,仍然各自走着自己的道路。这除了东西方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外,同样有着艺术的原因。西方美术中,写实主义的风格,从文艺复兴、发展至后印象派,对感官真实的追求,使绘画技巧得到高度发展,导致后印象派对绘画表现手法的厌恶,从而走向另一形式的探索,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表现的道路。在这一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思想,确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兴起,更是给后印象派和西方现代艺术家们反对摹拟对象的艺术思想,提供了借鉴的美学思想和表现形式。

什么是艺术的“新”?这是较为复杂的难题。这里我们只谈美术创作中的“新”。首先,从美术创作与欣赏的关系来看,“新”与“新感觉”联系紧密。这是因为在艺术创新中,任何具有特色的艺术品必然会给人以“新感觉”。另一方面,联系的密切还表现在它们的区别上,因为许多艺术作品,就其在时间与空间的存在而言,可以说毫无新意可言,但人们却可能对它产生“新感觉”。具体地说,就是审美主义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空间距离。如外国文化艺术的引进,对国人的影响;中国戏剧到西方的展示,都可能产生空间距离的“新感觉”;文艺复兴运动对法国现实主义及新古典美术都产生了时间距离上的新视觉。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同时也在创造着欣赏者,欣赏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带规律性的审美特别也必然反过来制约艺术家的创造。为了时代的需要,美术家在自己艺术创作中越来越自觉地利用人们对距离中的事物的新的视觉感知这一审美心理规律。地域的、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提取,对民间美术的整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人们对时间距离中的“旧”的、“古”的事物有新视觉感受。

自然科学的发展,总是以离自身最近的高峰为再前进的起点。而作为艺术创造,在特定条件下却把最近的高峰视为前进的障碍,从而把起点移至更远,甚至是幼稚的原始时期。

另外,美术家在置身于自己的艺术劳动时,选择回归跨越审美借鉴,能在最大限度内统一人们的审美心理中的某些矛盾。我们只需要关注一下人们的审美经验,就能感到审美心理活动是微妙而复杂的、相互对立矛盾的。在艺术家的创造中,一方面容易慑服于以往的伟大成就,对古代艺术的崇拜很容易使人们局限于已有的规范之中。在这种状态下,传统成为巨大的阻力。但同时,人们又从内心产生出的创新的冲动,艺术家们总希望能在自己艺术作品中,感受属于自己时代的新艺术风格。同时,这种对古代艺术的借鉴和自身需要相结合的创作,也满足了人们新视觉的感受及艺术家艺术创新的目的。

当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美术创新中,或许我们的实践对于时下的写实形式来说是幼稚的,但我们要坚信,它是走向新的成熟的开始。因此,艺术家在创造的道路上,完全不必左顾右盼,也不必受已有艺术标准约束。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就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两极相通,物壮则老”。所以回归到发展的柔弱时期,自然会产生更大的发展潜力。另外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有着惰性,易接受已有的普遍承认东西,这是惯性思维的结果。艺术家应当保持清醒,我们只要反其道行之,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必然会产生新的艺术思路。我们处在21世纪的变更时期,对美术的研究也应上一个新的台阶。是向民族传统汲取,还是一概地融入世界全球化艺术大潮?此刻,在我的脑际长鸣的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