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尝试改变再现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尝试改变再现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现状不尽如人意。广大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及时反思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来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对传统讲授法进行扬弃,多创设情境教学和搞好问题探究教学,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育理念;转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50-02

新课改倡导的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校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着力于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新课改后的教学方式也应从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教材"转变到现在以信息技术整合、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用教材教"。大家期待转变的时候,也许会思考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如何?离新课改的要求究竟有多大的差距?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历了六次教材的改变,感触颇深。下面就以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目前的教学现状反映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桂林市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实验比较早,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在教研活动和各类比赛中展示出了很多有创意的课。但接受式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并未完全改变。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授知识加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共同特征是:

1.1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修订教材虽然增加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以及富有特色的"探究性活动"等内容,但有的教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问题的过程仍由老师大包大揽,追求把问题讲深讲透,给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少。除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老师督促的练习,大多数学生习惯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时间一长就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的大脑似乎"生锈"了,乐于接受教师讲解,而不能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差,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更不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学生之间很少有主动而积极的相互交往行为。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师生关系看作上、下、主、次等关系,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说一不二。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都按自己设想的思想方法进行学习,轻易浇灭了一个个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讲授法教学,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极易引起学生的枯燥乏味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显然,这种"以本为本",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课本转的接受式教学方式与课改的要求相距甚远,无法满足多方位的素质教育要求。可是传统观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要老师们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实非易事;加上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尤其是考试和升学压力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受考试功利的诱惑,违心地采用对应试教育有效(实际上是对提高少数学生考试成绩有效,而非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有效)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由此可见,教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评价制度的问题,还有教学策略的问题,必须有相配套的措施,从整体上推进,这样教学改革方能凑效。

2.构建新的教育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看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的统治地位。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知识是人发展的基础,能力、情感和态度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归根结底,人的发展要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关注能力的培养以及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要树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新理念,教师用"问题"来导学,将教学内容凝结成一个个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树立教学理念――解释、采用与拓展"等过程逐步展开;要树立"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新理念。人类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交往,教学也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赋予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以实现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全体学生才会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其次,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地位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就是要收集、整理学习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学习氛围;引导者就是要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超水平地发挥;合作者就是要创设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新探索、新策略

3.1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上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时对讲授法评价比较低的现象。当然,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与现代教学越来越不适应。它的弊端就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总是一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有可能在下面昏昏欲睡。所以现在提倡课堂上应该有"双主体",老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给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指导。但思想品德理论的内容深度决定着教师讲解的重要性,讲解并不是越少越好。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的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所以讲授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看来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是对它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

近年来,桂林市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推出了新的标准,教师的讲解只占每堂课1/3时间,立足优化教师的讲解意识和讲解技术,要求讲得恰当、讲得明白、讲得精彩、讲得科学。必要的约束,赋予了讲授法新的活力。教师的讲授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要包办代替。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应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由已知条件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与同伴合作,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当学生面临困难时,要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不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怀疑寻找证据,以否定的方式学习知识,并对此种精神予以肯定。

如果教师教的过程能顺利转化成学生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讲解由灌输变成了引导,由对课堂的主宰变成了对课堂的指导,就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形成。

3.2积极创设情境教学法。中学生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抽象的思想品德理论一般不感兴趣。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或精心设计生活事例、漫画、歌曲、寓言故事、小品表演等生动的教学情境,用"类比法"和"说明法"引发学生对情境的积极思考。一个教学情境的优劣取决于它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蕴含了丰富的教学事实,能否给予学生再创造的空间。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师生在教学情境中一同真诚地感悟、探讨思想品德观点,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设置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如果情境贴近学生实际又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湘教版"做理智的消费者"的教学,有位教师采用的情境教学很巧妙:从一位内宿生的月消费困境入手,引出合理消费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做自我消费调查――"乐满地"秋游经费开支的小组计划,帮助学生分析什么是合理消费,再列举几个消费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事例,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消费者维权的途径,结果怎样做一个理智消费者的问题就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解决了。

还有一位教师在初二人教版"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教学中将课本"小君和小哲"的案例改编成一封来自监狱的忏悔书,并请学生朗读作为录音资料。课堂上倾听同龄人的心声更能引起学生心理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体会冲动和暴力的不良后果,认识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危害。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尊重和维护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增强关爱他人生命的责任意识。

情境教学方式的采用符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有效"互补",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还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分析、拓展和加深,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3精心选择"好问题"――问题探究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需要变成积极思考的王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注重消灭问题"特点。教师判断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是以有无问题为标准的,判断教学成功的标准则是学生没有问题。受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实际上,提出问题表明学生进行了深入思考,结束问题则意味着学生停止了思考。能够使学生在存疑、思疑、质疑、解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所以,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问题教学。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提问,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学生由"问题"开始学习,直到形成和探究更多的问题结束。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初二人教版的《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中非常有创意地实施了问题教学:分析"小君和小哲"的案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冲动和暴力的不良后果,认识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危害,设计了三个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1)小哲为什么而忏悔呢?他的行为实际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2)你觉得小哲的经历可能会在我们身边的同学中发生吗?请举一个例子。(3)你觉得我们要从小哲身上吸取什么教训?它们能够马上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自己的日常生活,主动发现身边同学的错误行为会导致的后果,及时反省和修正,从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增强关爱他人生命的责任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有效地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首先要求教师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重视其个性发展。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求新质疑。其次,所设置的问题要生动直观、富于启发性和有较深刻的内容,能让学生进行聚焦性的、反思性的探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规律或知识点进行理解或发现,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因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而形成的个人思想品格、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因此,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来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景,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如果他们都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不同程度的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收获。

总之,社会在发展,学生在成长,思想品德课改革的脚步在加快。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及时转变观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